《冯雪峰论》后记
我在本书一开头,曾向读者简单地说明了我写作此书的宗旨。现在,在此书终于得以出版的时候,感到有必要再来说几句有关的话。
本书完稿,已经是几年以前的事了。其中有两章,已先在刊物上发表。但由于种种原因,全书的出版却一直迟至今日。在这段时间里,形势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已使得研究者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重点有所改变,对一些问题也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应该说,我本人同样是如此,但我考虑再三,仍决定把这部明显地带有当时那“时代的印记”的稿子,照原样付印。我的想法是:冯雪峰从来就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文艺理论家,他始终是紧紧结合着对中国革命文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思考,来阐发他的理论主张的。因此,我这部稿子,也同样既是对冯雪峰的文艺思想的思考,又是对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一种思考。非如此,就谈不上什么冯雪峰研究。而中国现代文学,虽只不过短短30年的历史,革命文学的历史甚至还要更短一些,但它发生在一个中国历史大转折的时期,本身又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大转折,因而它的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在当时,也不仅仅在今天,恐怕到明天也还将继续存在。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们的认识当然不尽一致,有时甚至会有重大的分歧。为了求得大体的一致,需要时间,更需要研究者们共同的努力。然而有一点今天应当取得共识,即对此必须采取严肃的、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要从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出发,对历史的现象,进行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认清其中哪些是今天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东西,哪些虽然在当时具有必然性,但毕竟仅仅属于历史。冯雪峰对中国现代文学中重大问题的思考,是他在那个时候的思考。但应该说,他的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至今仍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他的理论的勇气,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他的思考的结果,更是使我们在今天仍得到启发。至于我那时跟对冯雪峰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思考,则虽难免有偏颇和不妥之处,也仍旧是我在这方面的一种努力,仍不妨把它贡献于研究者和读者之前。(www.xing528.com)
我谨向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金义良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表示深切的感谢。本书的出版乃是他们关心和支持的结果。
1991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