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明中叶后诗文革新与启蒙文化(上)
明前期自永乐至天顺(1403—1464),半个多世纪中,是台阁体诗文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啴缓冗沓缺乏生气的文风,把文学引向绝路。而从15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促使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意识的上升,也刺激文化思潮的变化。处于国计民生困难境地的人们,是不会赞赏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文的。李东阳及其茶陵诗派想改变文坛面貌,创作实践的结果,基本上是一种准台阁体文学。穷则思变,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继茶陵派之后,探索变革诗文的道路。这批新兴起的知识阶层,主要是进士出身的士人精英,有较为敏锐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迫切要求改变诗文现状。戏剧、小说的发展变化及民歌的影响,也促进诗文的力图革新。(www.xing528.com)
诗文革新运动的前一阶段,即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复古派活动时期,性质与唐中期的古文运动有相似之处,在复古口号下求革新。但李、何等人侧重于形式的拟古,并不能达到真正革新诗文的目的。第二阶段,即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有所反拨,但并没有在革新上取得成功;于是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重振复古派旗帜,与时代精神相悖谬的复古,自然要被时代潮流所掩没。第三阶段,即以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在以反传统的文化思想指导下,理论与创作实践都带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的性质。竟陵派对公安派来说,虽然主张不尽相同,但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关系。又因为社会历史条件和作家主观意识的局限,明代中叶后诗文革新运动的业绩,既不如唐代的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也不如北宋前期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明末在民族斗争的风云中,涌现出一批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诗文作家,他们也打着复古的旗帜,但他们是真正的战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