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文学:诗坛的厄运

明代文学:诗坛的厄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观被告发下狱,株连高启,于是朱元璋新账老账一起算,将他腰斩于市,年仅39岁。清人金檀辑注的《高青丘诗集注》,是最完备的版本,并将高启的文集《凫藻集》和词集《扣舷集》以及本传、年谱等附于诗集之后。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表现,个性鲜明突出。高启的诗,众长兼备,而受李白的影响尤为显著。

明代文学:诗坛的厄运

四、诗人厄运——高启吴中诗坛

高启(1339—1374),字季迪,长州(今苏州)人,少警敏博学,工于诗。元末,张士诚据吴,启依外舅家,居吴淞江之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曾被迫在张士诚部下饶介幕中做过宾客。朱明皇朝建立后,于洪武二年(1369),召高参与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第二年,擢户部右侍郎,以“逾冒进用”“年少未谙理财之任”为辞,恳求辞官,虽得到允许,但朱元璋认为士不为君用,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很不高兴,遂将他放归田里,仍然居青丘,授书自给。据说他曾赋《宫女图》诗,朱元璋以为他意存讽刺,故遭忌恨。其诗云:“女奴扶醉踏青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26]苏州知府魏观,于张士诚宫室旧址建府衙,高启为作《上梁文》。魏观被告发下狱,株连高启,于是朱元璋新账老账一起算,将他腰斩于市,年仅39岁。

高启是明初诗人中创作最丰富、成就最高的作家,诗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共计诗二千余首,自选定为《缶鸣集》十二卷,选录诗九百余首。清人金檀辑注的《高青丘诗集注》,是最完备的版本,并将高启的文集《凫藻集》和词集《扣舷集》以及本传、年谱等附于诗集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本,即以此为底本。

高启几乎将毕生经历倾注于诗歌创作,从他的《青丘子歌》,即可见其进入诗歌创作意境的精神状态:

朝吟忍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作者以写实而近乎浪漫的手法,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刻画出诗人狂放不羁、高洁脱俗的性格。他“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力图冲破现实名利的束缚,开辟理想的境界。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表现,个性鲜明突出。他“闲居无事,终日苦吟”,钻研诗歌艺术技巧,但是他的生活较贫乏,虽然也经历过元末的乱世,却没有像李白、杜甫漫游名山大邑或流离颠沛坎坷生活的切身感受,也没有像刘基那样投入变革现实的浪潮大起大落,一介书生,狭隘的生活视野,限制他的诗歌创作取得更高的成就。

高启的诗,众长兼备,而受李白的影响尤为显著。他才气横溢,笔力豪健,而不锋芒毕露;辞句俊逸清秀,而不事藻饰,具有俊秀自然之美的特色。王世贞称赞他的诗:“其辞快若迅鹘乘飙,良骥蹑景;丽若太阳朝霞,秋水芙蕖,纵负可点之瑕,奚废连城之赏,词家射雕手也。”[27]李时远也说:“季迪诗秾丽而无粉泽,清新而复高古,优入盛唐。”[28]都是指他诗的这种美学风格而言的。他才高博学,但由于没有投身于变革社会的生活激流,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太多。他从诗中学诗,为做诗而做诗,找错了诗歌创作的源泉。《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二二·大全集》说:“高启诗天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启实有力。”令人惋惜的是“行世太早,陨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说明高启的确很聪明,工于模拟古人,但也指出了他的缺点,也可以说是作家的一种教训。作为一个诗人,不深入现实的生活与实践,对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缺乏深切的体验,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滋养,只以模拟古人为工,即使天才作家,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创造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他“才调有余,蹊径未化”,是比较中肯的。但是前人对他诗歌的艺术个性,似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实,高启诗歌中所体现的主体意识、作家的思想和个性,还是很鲜明的,诗人气质、性格特征都表现得很突出。他的《青丘子歌》,不只是表明自己的生活与创作态度,而且还以诗的语言表述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和诗歌美学的独到见解:

斲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他从大自然搜索诗的素材,通过精妙的艺术构思,把很难捉摸的大自然的意象,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作诗时构思的各种意境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借助客观的多样化的景物,予以生动、形象化的表现,达到艺术的妙境。

在他所经历的生活范围内,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亲情友谊,都曾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例如《猛虎行》对酷政的讽刺: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诗中先极力描写猛虎给人的恐怖感,渲染猛虎将要出现时的紧张气氛,然后采取烘托比照的手法,突出“苛政猛于虎”的主题。高启长期隐居苏州郊区,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也了解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在他的诗中也得到生动、真实的反映: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手拈短笛与长鞭,南垄东冈去相逐。日斜萆远牛行迟,牛劳牛饥惟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牧牛词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二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檐前缫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养蚕词

前首描绘了牧童野外放牧的欢快情趣,长年与牛生活在一起的牧童,很自然地产生对牛的朴素感情,形成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最后一句可谓突出主题的妙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不满。后一首真实、细致地描写了农村蚕忙季节妇女们的辛勤劳动,展现出一幅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和劳动生活的画面。“三姑”乃是民间传说管蚕的女神,祭三姑祈求蚕茧丰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与前首有相似之处,最后点明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将被统治者所掠夺。

尽管高启也曾做过元朝的顺民,但是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心怀有深沉的民族感情,对历史上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深表敬佩。例如《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29]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岳飞北伐事业被秦桧所破坏,被迫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既是岳飞所感到的遗恨,也是诗人哭泣的原因。《高青丘集》卷十三有五言排律《韩蕲王墓》一首,颂扬韩世忠抗金功勋,批判秦桧卖国行径。两诗并读,更见诗人爱国之情。《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登金陵雨花台大江》等诗,则表现了对祖国统一的喜悦心情和奋发昂扬的民族自豪感。前首诗云: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洪武二年二月,高启被征召编修《元史》,正是徐达等引兵西渡黄河、平定陕西之时。四月,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一位担任左司郎中之职的朋友沈某,随从汪广洋去陕西履新,高启写了这首满腔激情的诗送给他。首联言朝廷对陕西的重视,而强调汪的随从和仪仗之盛,且尽为汉官,实现了从南宋以来爱国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颇有扬眉吐气之感。颔联写陕西乃形胜之地,重归祖国版图,长期陷于敌人铁蹄蹂躏之下的广大人民,见到明朝派来的官员,该是多么激动!颈联借用孟尝君之徒学鸡鸣偷渡函谷关的典故,形容任务之紧迫,而心情则恰好相反;壮丽的祖国河山,拨云雾而重见青天,沈左司等人一定会立马观赏祖国的名胜华山,这也是民族自豪感的表现。颔颈两联都是作者从实际出发的想象,构成雄伟壮丽、激动人心的画面。尾联照应全诗,写友人眷念首都之情,意味深长。全诗结构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层层推进,严密紧凑,启、承、转、合极其自然;对仗工整,意象鲜明,主题突出,感情真挚,扣人心弦,气势豪放,表现了明代建国之初的时代精神。(www.xing528.com)

以长短句形式写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更是豪迈奔放,跌宕起伏,挥洒自如: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登上雨花台眺望长江,居高俯瞰金陵全景,而自然引起对历史和时事的联想,是写景抒情之作。首段六句写所见之景,龙盘虎踞,江山雄伟壮丽,乃是天下形胜之地。中间大段,是触景生情,由眼前之景引发思古之幽情,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发议论,意谓江山壮丽固然值得自豪,但是王朝的兴衰成败,却不能仅仅凭借江山险固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在于人事。妄想统治千秋万代的秦始皇、梦想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孙皓,都因其暴虐而被灭亡;六朝恃长江天险割据江南、抗拒历史潮流,亦终究徒然。末段四句歌颂朱元璋统一中国,四海一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有一种自豪感。或云“讥刺建都金陵之非”,恐非诗人本意。长短句体裁,纵横参差,舒卷自如,最能充分发挥诗人的才华。全诗一气呵成,而层次分明,风格恣肆奔放,寓豪迈之气于沉郁苍凉之中。

赵翼评曰:“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运胸臆,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又曰:“青丘适得诗境中恰好地步,盖其用力全在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是平易,实则洗炼功深,此正是细腻风光,固不必石破天惊以奇杰取胜也。”[30]这样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高启以诗著称,文名被诗名所掩,其实他的文也是颇有特色的。正如周忱《凫藻集序》所云:“其意精而深,辞达而畅,有温纯典则之风,而不流于疏略;有谨言峻洁之度,而不涉于险僻;该洽而非缀缉,明白而非浅近,不粉饰而华采自呈,不追琢而光辉自著。盖由其理明气昌,不求其工而自无不工也。”首篇《威爱论》,论威与爱兼施的辩证之道,颇为精辟,且书生亦知将兵之法。次篇《四臣论》,畅论国君需要有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谏诤之臣、执法之臣,并举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为例,予以阐明。有无四臣,关系国家的兴亡。足见高启不仅仅是能诗善文的书生,而且是高瞻远瞩、胸怀韬略的政治家。所论乃有感而发,意在讽刺朱元璋不能善待如刘基等足智多谋而又刚正不阿之臣。高启辞官,不愿与朱元璋合作,是因他看透朱元璋包藏杀机、不能容人之病。他的文,论、记、序、传、赞、箴、铭、赋、史评、杂著、墓志,众体具备。就文学角度而言,可读性较强的是几篇记和传,杂著中有一篇《书博鸡者事》,写博鸡者这个小人物,敢于伸张正义,替负屈者昭雪冤情,使强暴横行者得到惩罚,大快人心,受到百姓的拥护。作者善于通过对斗争过程绘声绘色的描写,突出中心人物博鸡者侠义智勇的性格特征,着墨不多,而形象栩栩如生,可以作为文言小说来读。

高启的词集《扣舷集》,虽然只有32首词,但在明代词坛上不失为颇具特色的一家,词作个性鲜明,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念奴娇·自述》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从此“自述”胸臆之词,可见作者具有不平凡的怀抱,期待风云际遇,以展壮志。从词的内容和锋芒毕露、气势凌厉的艺术风格,可以肯定写于入明之前、年轻气盛之时。他既不将张士诚视为可依之主,辞明朝户部侍郎高官,则说明他并不想为朱元璋效劳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想有所作为而又不愿从命,颇有“凤非梧不栖”之意。

《沁园春·雁》是高启词的代表作之一,借咏雁以抒怀。“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他虽不恋高官厚禄,但最终仍未能躲过暴君的屠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就曾指出:“(此词)托意高远,先生能言之,而终自不免,何耶?”

与高启同在苏州城北的一批诗人,形成一个作家群,所谓“北郭十友”,而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被推崇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与“初唐四杰”相比拟。

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先世为蜀嘉州(今乐山)人,他本人生长于苏州。元末,张士诚辟为丞相府记室,不久辞去,为饶介幕客。入明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谗夺官,谪服劳役,卒于工所。原先曾于杨维桢座上赋《铁笛歌》,备受赞赏。杨基擅长诗画。他的诗,未能摆脱元诗秾丽纤细之风,但其写景咏物之诗尚有佳作。例如《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天平山在苏州西,为游览胜地,[31]诗人体察景物细致入微,描绘美景似画,色彩鲜明,而作者优游其间,心畅神怡,悠然自得,饶有天然意趣。其《春草》诗有“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之句,向为人所称赏。五言律诗《岳阳楼》,意境雄浑开阔,诗中有画: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嶷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胡应麟《诗薮续编·国朝上》称此诗“壮丽欲亚孟浩然。其末句……尤为脍炙。然元调未除,正坐此音节迫促故也”。

沈德潜则云:“应推为五言射雕手,起结尤入神境。”其他如七言短古《长江万里图》,气象壮阔,由长江发源处联想起祖籍嘉州,引发漂泊他乡之思,感情自然真切。著有《眉庵集》十二卷,补遗一卷。

“吴中四杰”诗歌创作成就有高低差别,徐泰《诗谈》评云:“姑苏高启,岱峰雄秀,瀚海浑涵,海内诗人,岂惟吴下。杨基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独时出纤巧,不及高之冲雅。浔阳张羽、吴兴徐贲亚矣。四杰叙称,以其才乎?”但是他们的遭遇却颇为相似。张羽被流放,在召回途中投江而死;徐贲则死于狱中。这也是明初文人的悲哀。在暴君专制统治下,才俊之士,少有善终者。

与“吴中四杰”同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是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人。生卒年不详。曾于杨维桢席上赋《白燕》诗,为时人所惊服,以至有“袁白燕”之称。其诗曰: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这首咏物诗,歌咏的对象是白燕,故诗句中处处从与白燕有关之事物联想,而被联想之事物与白燕之间,又若即若离,可谓极尽体物之妙。但全诗所构成的意境,缺乏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在元末曾为府吏,博学有辩才,言论有卓见。洪武三年(1370),征拜御史。因遭朱元璋嫌恶,感到恐惧,佯装疯狂,得以免罪归故里。为避祸之计,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九峰间,好事者至绘为图”。[32]且性格诙谐,善于戏谑,也因而得以寿终。

袁凯工于诗,享有盛名,但佳作甚少。抒发羁旅行役之思,感情真切,明易晓畅。如《客中除夕》,深得杜甫离乱诗之妙境: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元末战乱不止,除夕之夜,只身漂泊他乡,远离亲人,思念情切,纵以杯酒浇愁,也难以宽解思亲的愁绪。只有亲身体验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真挚感人的诗。《京师得家书》、《客人夜坐》等诗,也都写得自然而情致动人。著有《海叟集》四卷,附集外诗一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