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峥嵘岁月,帷幄奇谋
在元末群雄并起,战乱不止之时,有识之士,都有一个为谁效劳、走哪条道路的问题,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就是问题的答案。刘基对元朝的黑暗腐败无可救药是看透了,在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朱元璋等群雄中,究竟谁是值得为之效劳、能够改朝换代、打开新天地的真英雄?当时徐寿辉及其篡夺者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都比朱元璋强大,元朝的军事力量也还很强,刘基却认准了朱元璋,在受朱元璋之聘和平定天下、创建明皇朝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他高尚的品格、出众的谋略,这确实与诸葛亮颇为相似[11]。
无论是元朝,还是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都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鼠目寸光,只贪图眼前享受,掠夺子女玉帛,乱杀无辜,残民以逞。元朝君臣固然淫乱腐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之流,又何尝不是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侈?并不比元朝统治者好,他们只是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反抗蒙元统治者的情绪,以求一己之所欲。如果说他们也算是“农民起义领袖”的话,这种领袖并没有起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是不值得肯定的。朱元璋就大不相同了,每命将攻城略地时,叮嘱将领不可妄杀。例如派遣徐达攻镇江,临行时,告诫徐达等曰:“我自起兵,未尝妄杀,今尔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者,罚无赦!”又如在谋划攻取浙东诸路时,诫诸将曰:“克城以武,安民以仁。吾师入建康,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今新克婺州,正当抚恤……我每闻尔等下一城,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盖为将者以不杀为心……则事不难就,大功可成矣。”[12]朱元璋很重视人才,李善长是最早投奔他的谋士,他委以重任;此后,每克一地,即招贤纳士,陶安、朱升、王冕、宋濂、章溢、叶琛、刘基等,先后延揽麾下,量才使用,发挥各人之所长。朱元璋生活亦较俭朴,力戒奢侈腐化,称吴王那年,江西行省把陈友谅的镂金床进献给他,他看了就对侍臣说:“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以一床工巧若此,其余可知。陈氏父子穷奢极靡,焉得不亡!”便命令毁掉。刘基在群雄中选择朱元璋为自己的主人,就足见其睿智高远。这并不是传说中所神化的那样观天象而知天命,扶真主,其实始作俑者是朱元璋把自己神化为真命天子,在《封刘基诚意伯诰》中云:“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谓人曰:‘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于是乡里顺化。其屡从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准,多效劳力。”在刘基身后黄伯生为撰《行状》,当然要与皇帝诰命所云保持一致:
客或说公曰:“今天下扰扰,以公才略,据括苍,并金华,明、越可折简而定,方氏将浮海避公矣。因画江守之,此勾践业也。舍此不为,欲悠悠安之乎?”公笑曰:“吾平生忿方国珍、张士诚辈所为,今用子计,与彼何殊耶?且天命将有归,子姑待之。”会上下金华,定括苍,公乃大置酒,指乾象谓所亲曰:“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客闻之,遂亡去。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众乃定。
类似之说,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就曾予以澄清:“公在元时,有《和王文明》绝句云:‘夜凉月白西湖水,坐看三台上将星。好事者遂傅会之,谓公望西湖云气,语坐客云:‘后十年有帝者起,吾当辅之。’此妄也。当公羁管绍兴时,感愤至欲自杀。籍门人密里沙抱持得不死。……是岂预自负身为佐命者邪。”拨开神秘化的迷雾,更显示出刘基在复杂的形势中,洞察是非真伪、决定何去何从的判断力。
朱元璋之所以称赞刘基有如诸葛亮,“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是因为他的品格之高、谋略之奇如张子房、诸葛亮。刘基初见朱元璋,“陈时务十八事,且言:‘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昧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傅,故汉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毋惜尽言。’”[13]分析敌我形势之精辟,决策之果断,俨然如诸葛亮《隆中对》。特别是在临危决策时,更表现出刘基谋略之出众: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14](www.xing528.com)
不居功,不受赏,也正是刘基品格高尚之处。刘基作为一个谋略家,考虑全局上比朱元璋更胜一筹。例如朱元璋拟亲自率兵驰援刘福通解安丰之围,刘基认为这会让陈友谅、张士诚有可乘之机,不可轻动。朱元璋不听。果然,“陈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朱元璋才恍然大悟说:“不听君言,几失计。”于是拉开了鄱阳湖大决战的序幕。在这一大战役中,刘基善于根据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提出正确的部署方案。当两军在鄱阳湖大战三日,尚未决胜之时,刘基建议“移军湖口扼之”,卡住敌人咽喉、关门打狗的战术,大获全胜,陈友谅败死。(关于鄱阳湖战役,《明史·太祖纪》记载更详,兹不赘。)“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15]
有许多重要的谋略决策,是只有朱元璋和刘基两人秘密筹划于帷幄之中的,而刘基从不居功,事后也不曾与任何人提及,凡用书面回答朱元璋咨询的,刘基把草稿都焚毁了。人们倒是可以从朱元璋的某些重大决策中,似乎听到刘基的声音,例如北伐战略,朱元璋问徐达等如何决胜,常遇春主张“直捣元都……有似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矣”。朱元璋则说:
元建都百年,战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16]
这一战略决策,是非常高明的,很可能是刘基运筹于帷幄,而由朱元璋所采纳。同样,在此前征伐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不采纳常遇春直捣平江的意见,而采取先攻克湖州、杭州断张士诚之臂膀,使平江孤立无援而攻之的战略方针,也出于刘基之谋。刘基的谋划只有经过朱元璋的认可,才有可能付诸实践。从洪武元年三月授刘基《御史中丞诰》中,可以想见朱元璋与刘基从议论重大方略到作出决策的操作过程:
前太史令兼太子率更令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驭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先后,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议,悉有成效。……议礼新国朝之制,运筹决胜,功实茂焉。[17]
可以说,朱元璋的成功,是与刘基的运筹密不可分的。《明史·刘基传》云:“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把刘基比为自己的张子房、诸葛亮,是很恰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