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与史文化
明前期长篇章回小说,就现存资料看,有以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和以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两大类。产生在元明之际的这两类作品,流传至今者虽然不多,却奠定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士人的史意识就很浓厚,视作史为崇高的事业;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史官,为人们所敬佩。因而史文化也特别发达,乃至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上古时代,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互相渗透,史传文学就是显例。许多著名的史籍,如《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战国策》和《史记》、《汉书》中的传记,文学性也相当强。这对明清时代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数千年漫长的文明史,不但有史书记载,而且通过宋元讲史家的话本、元明清戏曲,以及通俗演义小说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表现出来。从《左传》、《战国策》到二十五史中的故事,甚至史前的传说及一些野史、杂传,几乎都演绎为通俗小说,[1]为普及历史知识,起到了历史教科书无法取代的作用。(www.xing528.com)
历史演义这一小说体裁,是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宋代说话四家之一的讲史家,专讲历史故事,取材于正史而有所虚构,有的取材于野史杂传,虚构成分当更多,大致“真假参半”。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分野,主要在于前者强调忠于历史,《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就把原来《三国志平话》中没有历史根据的情节删掉了;后者只有历史的影子而事多虚构。所谓“演义”,是说援引历史故事,敷陈其义而加以引申。由“讲史”到“演义”,也是由俗到雅的变化,由说话艺人的讲说到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英雄传奇当是“讲史”与“小说家”交融的结果。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最早的蓝本,而“小说家”中有专说“朴刀杆棒”者,英雄人物的故事传奇化,虽有某些历史事实的影子,但主要是艺术虚构。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在艺术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采取雅俗共赏的章回体,这种形式也源于宋元话本。讲史、说诨经类长篇话本,由于故事内容复杂、篇幅较长,必须分多次讲述,于是就需要分卷分目,如《全相平话》五种,每种都分三卷,各卷又根据故事内容,标立若干小题目,这也就是小说分章回形式的雏形。元明之际出现的杰出作家罗贯中、施耐庵等人,在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小说。它们各分为若干卷,每卷再分为若干则,如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刊本,分24卷,240则,每则篇幅大致相等,以七言单句为标题,如卷一首则“祭天地桃园结义”,次则“刘玄德斩寇立功”。虽尚未正式创立小说的回目,但已粗具章回小说的体制。晚明标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合两则为一回,不分卷,以双句为目录,即取前后两则标题。明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浒传》,已径直标目为“回”,而不分卷数,回目用双句对偶体。此外,《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词话》等,也都分回标目,但回目或用单句,或用双句标目而上下句对仗不工,到了明末清初,才较普遍地采用工整的偶句标题回目,如西周生《醒世姻缘传》、陈忱《水浒后传》等。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一步加工,回目一律用工整的七言或八言对仗;此后,成了古典长篇小说乃至拟话本通用的体裁,称之为章回体小说。形成这种形式,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市民和农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及其欣赏习惯,都有密切关系。既适合案头阅读,也可供场上讲说,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