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散文研究:拟人化手法在寓言中的广泛应用

先秦散文研究:拟人化手法在寓言中的广泛应用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寓言还往往以动物特定的生活习性进行寓意。此外,如《韩非子》中“三虱食彘”中的虱子,《战国策》中“鹬蚌相争”中的鹬与蚌等,都是根据动物的某种习性加以人格化了。

三、先秦寓言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先秦寓言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先秦寓言中的拟人化故事,往往根据动植物或无生物本身的特性塑造形象。

如《战国策》中的“土偶人与桃梗”:

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

这则寓言根据土偶遇水分解沉淀归回本土,桃梗遇水漂流四方不知所归的特点,赋予它们以人性。通过它们饶有情趣的争辩,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失去施展政治才华的土壤,就将像桃梗那样随波逐流,失去依托,自然的物性与社会的人性结合在一起,形象贴切,使寓言人物的思想光辉脱颖而出,产生巨大的艺术效果。

在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中,有时候动植物、无生物的寓言形象并没有直接出来说话,但却仅仅通过形象的塑造委婉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同样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伯乐识骥》这则寓言:

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当伯乐看到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军挣扎着上坡的时候,不禁为它的不幸遭遇而痛哭,深情地攀扶着它,并脱下衣服给千里马盖在身上;当这匹得不到赏识的千里马处于穷困潦倒之中,而受到慧眼独识的伯乐赏识,并得到亲切的关怀之际,把满腔的感遇之恩化作一声声可比金石的冲天长鸣,响彻云天。寓言只集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它的深刻寓意便已清楚地显露出来:世上非无千里马,关键是要有伯乐那样的眼光去发现它,否则千里马也只有老死于盐车之下。这样的写法形象生动而含蓄蕴藉,巧妙地把人世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抱穷守贫的遭遇融进千里马的自然特征之中,耐人寻味,读之余味无穷,千百年来紧紧地拨动了无数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先秦寓言还往往以动物特定的生活习性进行寓意。庄子笔下的大鹏、学鸠、商丘木、井蛙、海鳖、螳螂等等寓言形象,既体现着自然界该物类的特征,同时又寄寓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性格、精神风貌。同时,这双重特征在形象中融为一体,水乳难分。如《庄子》寓言中的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动作既符合自然界的鹏鸟,又象征着仁人志士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的精神境界;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斥img37“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些都只是小鸟自然的动作,然而这些小鸟们却自以为是地说:“此己飞之至也,而彼岂奚适也?”这就表现了庸人的心理。再如“坎井之蛙”中的井蛙和海鳖,便是根据其习性赋予其性格特征:以井蛙坐井观天的特点把它塑造成知识狭窄与浅薄的人;以海鳖生活领域的广大比喻其见多识广。此外,如《韩非子》中“三虱食彘”中的虱子,《战国策》中“鹬蚌相争”中的鹬与蚌等,都是根据动物的某种习性加以人格化了。再如先秦寓言中以鼠、猛狗、老虎、狐狸等象征恶势力,也都是从这些动物的凶猛或狡黠的某种习性引申出来的。这样不仅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也有助于领会寓言的深刻含义。(www.xing528.com)

试读《战国策·楚一》中的“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狐狸用计谋蒙骗了一只愚蠢的老虎,使自己得以脱身。在人的心目中,老虎凶猛残暴,常常称它为兽中之王,所有的动物在兽王面前不过是束手待擒的猎物。狐狸尽管不如老虎勇猛,但却奸诈狡猾,这都是动物的自然特性。寓言作者展开丰富联想的翅膀,巧妙地借助狡诈的狐狸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假借他人权势而吓唬弱小者的卑劣行径;借凶猛的虎的形象,嘲笑了被他人利用而毫不察觉的强暴者的愚钝。既写出了狐与虎的自然特征,又赋予了它们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个性,使故事形象更丰满。后世用“狐假虎威”来形容那些借外力作威作福、欺压别人的人。同时,还可以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韩非子》中的“三虱争论”也借用虱子嗜血成性的特点来比喻统治阶层之间互相残杀的现象: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这则寓言将那些争权夺利、完全不顾及自己生命的统治阶级比喻为嗜血成性的虱子,他们不顾一切地“争肥饶之地”的时候,竟然忽略了自己的生死;而当意识到大难临头的时候,才想办法平息内讧、相互联合以保全自己,这一现象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你争我夺的真实写照。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智慧竟然连小小的虱子都不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