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先秦寓言反映了极其丰富的客观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客观世界日益深化的认识和总结。
面对宇宙中广阔无垠、复杂多变的种种现象,我国古代人民不倦地进行探索,试图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先秦寓言中,相当一部分就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和探问,如《列子·说符》中“鲍氏之子”: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而生之?且蚊纳嗜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纳生人、虎狼生肉哉!
这则寓言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中所存在的食物链及生存竞争的现象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和进步。这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史上都闪现着科学的光辉。
再如《列了·汤问》中“两小儿辨日”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探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肾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寓言极富生活情趣,两个小孩子天真地争论早、午时分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当两人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便请教知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没想到连孔老夫子也被难住了。这则寓言看似两个小孩子的天真有趣的争论,实际上却表现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好奇及试图揭开大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www.xing528.com)
与这种难能可贵的探寻精神相反,还有一部分寓言表现了人们对于种种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表现出的诚惶诚恐的心态。他们整日生活在无尽的忧虑之中,不是害怕天塌下来,就是害怕地陷下去,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惶惶不可终日。如《列子》中“杞人忧天”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天地宇宙的恐惧。
此外,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宇宙处于不断运动的过程之中,并认识到了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并总结出当人们的行为与客观世界相吻合,即顺应自然规律时,就能获得成功;反之,就会遭到失败。这种宝贵的心理体验和思维认识,在寓言中也得到了活泼而深刻的体现。《庄子》中的“鲁侯养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昔者海鸟止于令郊。普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招》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炫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也。
这则寓言写了一只海鸟飞到鲁国,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鲁侯以为凡自己所喜爱的,鸟也一定会喜爱。于是,他便把鸟安置在庙堂里,为它大摆酒宴,高奏雅乐,供奉三牲。他如此诚心诚意地款待这只海鸟,结果海鸟反而吓得头晕目眩,胆战心惊,不吃不喝而死了。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鲁侯不了解海鸟的生活习惯,不是“以鸟养养鸟”,而是“以已养养鸟”,由于思想方法不对,结果好心办了坏事。由此看来,办好一件事,仅凭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样《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孟子》中的“拔苗助长”也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两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极其有限的,还深受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对于自然世界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有一部分寓言将日常或自然现象与吉凶祸福联系起来的,体现了对于上天的敬畏。如《列子·说符》中的“宋人三世行仁义”: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连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这个寓言中的宋人相信“天”与人事有感应,因而急于从圣贤那儿求得解救之法,而圣贤给他的锦囊妙计却是:“天助自助者”。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违背天道和人道,就不必惧怕上天会降无妄之灾。而一个统治者只有顺乎天意,合乎民心,采取正确的政策,任用正直有才的人,才能战胜各种灾异,治理好国家。这则寓言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天道迷信的色彩,但也都强调了天人关系中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认识。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对于人类的进步足迹的生动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