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子》概况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是战国晚期的韩国贵族,与李斯一起求学于荀子。韩非虽然师奉荀子,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喜刑名法术之学”。他着重探讨治国的法术,以期获得君王的赏识与任用。韩非曾数次上书韩王,阐明其富国强民的政治主张及策略,但其主张未被采用,其人也未受到重视,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于天下。在此期间,他写了《孤愤》《五蠹》《外储说》《内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后来,秦始皇对他的《孤愤》《五蠹》等作品大加赞赏,竟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史传秦始皇自李斯处得知《孤愤》等是韩非的著作之后,为了见到韩非,急切下令攻打韩国。韩王本来并没有任用韩非,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遂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始皇见到韩非后,非常高兴,然而韩非却因李斯的谗言而没有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李斯和韩非虽是同窗,都是荀子的学生,但李斯是个极端自私的人,他怕秦始皇重用韩非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势地位,李斯和姚贾就借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谗害韩非,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他们诋毁韩非说: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始皇信以为真,将韩非抓了起来,而其同学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于狱中。虽然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赦免了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韩非一生研究政治斗争,最终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后世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韩非子》成书于韩非逝世之后,大约于秦统一天下后编成,现在人们看到的《韩非子》55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都是韩非自己的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杂有后世学者之作。如《有度》一文,论及齐、楚、燕、魏之灭亡,均是韩非死后发生的事情,非韩非所作。再如首篇《初见秦》又载于《战国策·秦策一》,其作者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
《史记》所说的“十万余字”的《韩非子》一书,以前称《韩子》。南北朝时,“韩非子说”开始成立。北魏刘丙是迄今所知最早注解《韩非子》的人,可惜其《韩子注》已失传。到宋朝以后,因学者尊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韩子,遂改名为现在的《韩非子》,韩非也是宋人评论的重要对象,如欧阳修有《论申韩》,苏氏兄弟有《韩非论》等等,均是韩非子思想历史影响的重要见证。
《韩非子》中的文章,从文体角度看,可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共29篇,第二部分共10篇,第三部分共16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如何在与敌对势力斗争中运用权术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故事群;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对当时的政治进行改革的策略。《韩非子》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其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后世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还提出了矛盾学说,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韩非子》在文学上也有其特点。韩非不善言辞而长于著书,他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和非凡的深刻性,如《亡征》《难言》《说难》等。《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