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庄子的批判精神
庄子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强烈地批判精神。首先,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予了极其猛烈的批判。《山木》篇记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
在庄子与魏王的这段对话中,庄子针对魏王因他衣着破烂说他“疲惫”而说这不是“疲惫”而是“贫穷”,他认为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实现这才是“疲惫”,这就叫生不逢时呀。猴子生活在大树林里攀缘跳跃,自得其乐;让它待在荆棘丛中,它困顿,战栗,这也是没有遇到好环境。近而他指出自己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想不疲惫,那怎么可能呢?当着魏王这位大国之君的面,这样的批判不能说不大胆、不猛烈啊?这种猛烈的批判、深刻的揭露、尖刻的抨击,在庄子中可谓比比皆是。
在《盗跖》中庄子说: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这里他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行为迟缓,不动心计,与麋鹿共处都可以安然共处而无相害之心。而后来的黄帝道德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他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再后来尧、舜出现,设立群臣,管理天下。接着商汤流放了他的君主,武王杀了纣王。从此以后这个社会,就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商汤、周武王以来,都是些祸害人民的家伙。把儒家的“圣人”及其儒家所讴歌的功业否定得一毫不留。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昏上”“乱相”的社会,也对当时没有公理、没有正义的强权政治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挞伐。
其次,庄子还对儒家的虚伪性给以幽默而辛辣的嘲讽。在《外物》篇中,“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对儒家虚伪性的揭露则可谓入木三分: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庄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在政治腐败天下黑暗之际,儒家的虚伪性也就表现得最为彻底。白天把自己装扮得盗貌岸然的两个儒者晚上却去干人间最卑鄙的盗墓勾当。大儒生在上面指挥,小儒生在下面卖力苦干,等级是多么分明。天快亮的时候,两人展开了一番对话。一问一答,全是整齐的四言诗句,盗墓的时候,都不失温文尔雅之风度。说完,就以贪婪之心、野蛮的动作向死者伸出了罪恶的黑手,用锥子撬出了死者口中的珠子。
庄子对儒家的批判常常是通过一些杜撰的故事对儒家的圣人如尧、孔子等人的嘲讽、揶揄、贬损来表现的。《山木》篇即杜撰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那是孔子先向子桑雽自道其四处碰壁、众叛亲离的狼狈:“我两次被鲁国驱逐出境,在宋国受到去砍伐树木的屈辱,在卫国被禁止居留,在商、周走投无路,又被围困在陈、蔡两国的交界处。我连连遭受了这么多的危难,亲戚朋友疏远了我,连学生故旧也离开了我。”接着他就向子桑雽讨教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于是,子桑雽对他又是一番启发、开导、批评、指责,为他指点迷津。孔子对此恭恭敬敬、欣然从命。他徐徐而归,放弃了学业,扔掉了书籍,学生也不再给他行作揖叩拜的礼节,而对他的态度却亲近了起来。在庄子的笔下,儒家的圣人表现得是这样的狼狈、可笑、猥琐、窝囊。不仅孔子是这样,连尧、舜到了庄子的笔下也是那样的猥琐、无能、低三下四。如《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与许由”,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他在许由面前是那样的恭恭敬敬,把许由称为天上的太阳、月亮和“及时雨”,而自喻为小火把和人工的灌溉,结果还是遭到了许由的拒绝。“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尧为治理天下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到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拜见了四位得道的高士之后,竟然是心绪茫然,忘记了自己身居天下,自己一辈子到底干了些什么名堂!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的故事中,庄子对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给予了无以复加的赞美,并拿她与尧、舜相比,说了一句非常幽默、也非常尖刻的话:“是其尘垢秕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在庄子看来,“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身上搓下来的污垢都可以捏出尧舜来。这对儒家及其圣人是何等辛辣的嘲弄。
再次,庄子蔑视高官厚禄,蔑视名利之徒,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如《秋水》篇所记的故事: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乎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之欲以子之梁国嚇我邪?”
惠子是庄子的好友,但两人的在人生观及处世态度上却大不一样。庄子到大梁(即今河南开封)拜见惠子,他怕庄子此行是来取代他的国相位置,就在大梁搜寻了三天三夜,庄子见到他之后就给他讲了“鸱得腐鼠”的故事,南方之鸟鹓高洁至极,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竹子结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饮用;一只猫头鹰得到了一只死老鼠,见鹓飞过却怕被抢去。庄子借此表达了相位之尊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一只死老鼠而已。同时,也表达了对他那位痴迷于权势地位的朋友的辛辣的讽刺。(www.xing528.com)
小卡片
(1)逍遥游:即绝对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即不自由的,都是受到约束和制约的,人生也是这样。但他却要追求“无待”的境界,即“逍遥游”这一绝对自由的境界。他主张要以旷达、超脱、顺其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他认为通过“无功”“无名”“无己”就可以到达那个理想的精神王国。“逍遥游”表达了宁愿放弃荣华富贵也要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中的名篇,其主旨是阐述庄子“齐物”的观点,这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庄子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差别的,也是没有是非界限的。所以他主张齐物我、齐彼此、齐寿夭、等生死。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都没有是非界限,人也就不要厚此而薄彼,喜此而恶彼,对一切都要采取“顺乎自然”“无为”的态度。所以,庄子的齐物论也是为其人生观提供的哲学依据。
●核心链接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3)杨义主编,曹道衡选注·译评:《先秦散文选评》,岳麓书社。
●思考与练习
1.扼要说明庄子的思想特征。
2.谈谈《庄子》散文的批判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