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的艺术成就总结

《墨子》的艺术成就总结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子》一书和先秦其他的诸子著作一样,在艺术上同样有其突出的成就和特色。中国论辩性散文的规模,可以说是《墨子》奠定的,这本身就是对散文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墨子·兼爱上》《兼爱》是《墨子》的重要篇章。

《墨子》的艺术成就总结

三、《墨子》的艺术成就

《墨子》一书的文学风格与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墨家认为为文应该朴实无华,不能文采过盛,人们如果注意了过分浓郁的文采就会忽视文章的内容,这样,就会影响文章社会功用的发挥。故此书的文风总体上是朴实无华,但由于作者远非一人,文字风格也就不尽相同,部分内容佶屈聱牙,以至于两千年来,很少有人问津,直至近代才引起学者关注。《墨子》一书和先秦其他的诸子著作一样,在艺术上同样有其突出的成就和特色。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墨子》中有许多出色的论辩散文

《墨子》各篇比此前的《论语》《老子》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虽然在体裁上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论说文的雏形,比之此前语录式短章有了明显进步,并且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即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墨子》中每篇论辩散文都有明确的标明议论中心的标题,结构完整,逻辑性很强。中国论辩性散文的规模,可以说是《墨子》奠定的,这本身就是对散文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如《兼爱》一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人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人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人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上》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篇章。因为兼爱是墨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主张,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兼爱”才是墨子的真经,是墨家思想的表征。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只有“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才能安定富足。既然“兼爱”在《墨子》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墨子又是如何来论辩自己的这个主张呢?

作为论辩散文,我们可以看出《兼爱上》这几段文字已经有了明确的中心,而且各段之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非常讲究论辩的技巧和方法。《兼爱》一开篇便作论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接着以“焉能治之”设问,提出问题,引人深思。紧接着以医生治病救人的事情来做比喻进行说理,“譬之如医之攻人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治”。那么治理一个国家道理同样也是这样。文章层层推进,由“必知乱之所起”指出“起不相爱”,再在“起不相爱”的基础上对这个论点进行正反各个方面的论证,小至平民百姓,大致卿相诸侯,他们之间的“乱”都是由于“不相爱”导致的。由此,作者展开进一步的论证,“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么一个个疑问句中的疑问肯定全部都不存在了,最后达到一种“天下治”的理想状态,文章在末尾,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综观全文,作者以清晰的逻辑推理,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以设问引导人们去思考,以比喻启发人们去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表达出作者极具说服力的见解,这自然都会被不持偏见的人们所接受。这篇文字有条不紊,用朴实的语言、严谨的推断为论点的提出进行了完美的演绎。墨子的论辩散文之魅力和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墨子》一书,在论辩方式和技巧上也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一是注重逻辑推理。它不再像《论语》多做论断而不做论证,而是在提出论题或做出论断后进行论证。二是他常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议论,进行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形象性。如著名的《非攻》篇中先讲小偷窃桃李、猪狗、鸡鸭,再回到“非攻”的主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非攻》有上、中、下三篇,集中地、全面地表现墨子对于战争问题的观点,重点是反对和谴责侵略性的战争,三篇观点一致而论述的侧重点有异。这里所引的是其上篇。

全文由三段组成,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展开议论,即侵略性的战争的罪恶和不义。为了阐明这个观点,墨子采用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的类比推理的方法。首先,他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说起。偷窃者从偷一些桃李水果到鸡鸭牛马,其犯罪的程度随着他损人利己程度的加深而逐步加深,人们都知道这种做法是不义之举。同样,抢劫者从抢人衣物、武器到杀人越货,随着损人利己程度的加重,其过错也逐步加深。人们也知道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当今世界,很多人在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举:动辄发动战争,掠夺财物,伤人性命,君子们不但不对此进行谴责,反而赞美这样的举动合于义。这样看来,能说他们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作者步步为营,层层进逼,启发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消除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从而彻底揭穿了某些人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发动的不义战争的罪恶本质,指出他们的行径在本质上与小偷和强盗没有任何差别。这样令人心惊的现实,墨子用一种非常冷静、轻松的笔触道出,非常含蓄幽默,其间的讽刺意味更加浓厚,论证也更为耐人寻味,更有说服力。接下来,作者专以杀人之事做类推。因为杀人是罪恶,杀人要偿命,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现在,发动侵略战争的人杀人如麻,罪大恶极,万死难辞其咎,然而,却有那些所谓的君子们却反以“义战”而称道之,作者以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彰显出这些人在认识上的荒谬,同时还采用“书其言以遗后世”的做法,让人们看看他们所谓的义究竟又在哪里?第三段作者用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的视觉和味觉来作比喻。人平时都是可以分辨黑白甘苦,但若在特殊情况下,有人就会丧失正常的判断能力。现在君子们对小事可以分清是非曲直,对大事件却失掉了正确的判断力,对于那些进攻别的国家的不义之举却给以赞美,说明他们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在是非曲直的判断上多么的混乱,是何等的是荒谬。

总之,墨子在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凡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无论幌子多么冠冕堂皇,都是不义之举。从这个观点出发,他非常犀利地将发动不义战争的统治者的伪装剥掉,暴露出他们的贪婪和丑恶。对于全文论证的一个重要手法:类比手法的运用,墨子也是驾轻就熟,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少到多,步步深入,环环紧扣,显示了他非凡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此文语言浅近,重在说理而非文采,也表现了墨子散文朴素无华的特色。(www.xing528.com)

此外,《公输》通篇用故事形式论辩,以至于组织公输盘和楚王攻宋的情节,广为人知。《所染》篇的论辩模式也非常独特,从“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类推出“非独染丝也,国亦有染”。

2.墨子文论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中的独特贡献

墨子在《非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判断事物与写论文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释说: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所谓“表”,即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所谓“本”“原”“用”,即是指判断事物真假是非的三条标准,也是指写论文的三条标准。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即文章要有历史依据、要重视现实证据、要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这种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实际效用的标准,在墨子的文章中也有所贯彻。《墨子》学术散文中的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都是注重实证的逻辑性很强的论辩散文。另外,他在《小取》一章中对论辩问题的原则、技巧和方法有非常明晰的解说,对后世说理论辩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质朴的文风

《墨子》的语言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它既不及孟子散文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又不如庄子散文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提倡质朴和实用,所以强调语言表达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这种观念,对于论说文颇有道理,对于文学作品,就不太适宜了。此外,逻辑性强也是《墨子》的主要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墨子》的论辩散文在古代散文发展史中居重要位置,成为不可或缺的代表性著作。可以说,《墨子》促进了论说散文的大发展。

课程资源索引

小卡片

(1)“三表”法:这是墨子在《非命》一文中提出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也是立论说理的标准。所谓“三表”,即是所谓“本”“原”“用”等判断事物真假是非的三条标准,也是指写论文的三条标准。通俗地说,即写文章要有历史依据、要重视现实证据、要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2)兼爱:是墨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主张,“兼爱”要求人们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人与人彼此之间不要再有血缘或者出身的差别。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只有“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才能安定富足。尽管它存在着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核心链接

(1)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散文研究》视听教材。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3)杨义主编,曹道衡选注·译评:《先秦散文选评》,岳麓书社

(4)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增订本),齐鲁书社。

●思考与练习

1.墨子提出的重要的主张有哪些?

2.《墨子》一书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