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散文研究:《论语》的艺术成就》

《先秦散文研究:《论语》的艺术成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质朴的语言风格与《论语》成书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论语》中出现了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在众多古籍中,《论语》的成语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不能不说是《论语》语言的一大特色。

《先秦散文研究:《论语》的艺术成就》

三、《论语》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1.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论语》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资料,而且在古代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不愧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论语》三言两语便可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

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就指出了“儒者崇实”、《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蒋伯潜认为《论语》作为“最早之记言体”,“章既简短,辞已质朴”。可见,质朴的语言风格与《论语》成书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论语》无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描写人物,无不是三言两语而尽情穷貌,评议简洁凝练,语约义丰。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仅七个字便从花言巧语、伪善面孔和缺少仁爱的言语、情态、品德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伪君子的丑恶面貌。

孔子评价文学作品也是言简意赅。如评价《诗经·关雎》这首爱情诗时,孔子只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个字,概括了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评价了此诗既有男女欢爱的恋情,又没有放荡过分的因素;既写了相思不得的愁苦,又没有使人陷入痛苦之中,评价可谓合情合理。既简明扼要,又深刻精辟!

《论语》描写人物也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塑造丰满的形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关于曾晳形象的描写,只用了九个字,“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曾晳不慌不忙、文雅潇洒的独特个性,既不同于子路的豪爽轻率,也有别于冉求的谦虚大方,又异于公西华的谦恭礼让。

此外,《论语》中出现了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这些至理名言,既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又富有深邃的哲理;既具有思想家的鲜明性,又具有哲学家的深刻性;既表现了教育家的生动性,又具有文学家的形象性。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这些格言或谈及学习态度,或总结学习的方法,或提倡个人品德的培养,或言说做人的原则等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思想表现力。

此外,诸如此类闪烁着哲理光辉的格言及成语,不胜枚举。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既往不咎、尽善尽美、巧言令色、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听途说、述而不作、举一反三、任重道远、循循善诱、欲罢不能、欲速不达、怨天尤人、以德报怨、杀身成仁、当仁不让、患得患失、三思而后行、不耻下问、后生可畏等等。在众多古籍中,《论语》的成语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不能不说是《论语》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些话语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反映了深刻的道理,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2.形象生动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

如《公冶长》记载孔子批评宰予: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以前曾信誓旦旦地说要努力学习,但却又在白天睡觉。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表达了孔子对学生宰予的严厉批评和失望的心情。同时,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即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又如,在《为政》中,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极星比喻当时的国君,希望国君能够以德治国,使天下归之。还提出“君子不器”的要求,希望“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而应该博学多能。

再如,《述而》篇中所记孔子自述志趣的一章常为人所提及: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文字用“浮云”比喻“不义而富且贵”,用朴素的笔调勾勒出孔子安贫乐道的心境。同时也使得全章超凡脱俗,亦使读者心胸开朗。

再如,《子罕》中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自比“美玉”,“善贾”则比喻赏识者,“沽”则是比喻出仕。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呢?还是卖了呢?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作待价而沽的美玉,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被贤君重用的愿望,也婉转地表达了孔门弟子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也表现了他与弟子谈话时亲切、委婉而又富于风趣的情态。

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主张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味深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后世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松柏有本性”,都是从孔子这一观察中得到的启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以“日月之食”比喻君子的过失。

3.浓厚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但又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人物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可以说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不满的人和事,或者喜欢的人和满意的事,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先进》篇中有几章写孔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弟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及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地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不幸的是颜回早逝,孔子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伤心欲绝: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后来,孔子还与人深情地提及颜回,表现出对颜回英年早逝深深地惋惜: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颜回对老师也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孔子的得意弟子路去世,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子罕》记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段话如诗如歌、如赞如颂,强烈地表现出对孔子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无限爱戴的感情。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心,形之于言”。

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筐,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

孔子也有欣喜得意之时。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本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传道的乐趣,第三句讲学习的态度。三层意思逐步加深,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学有所成的愉悦奋进的精神境界。(www.xing528.com)

总之,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4.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都随其言谈而跃然纸上。孔门的几大弟子,亦各是一种风格,子路的直率刚烈、鲁莽冒失;颜回的虚心虔诚、敏而好学、安贫乐道;子贡的智慧巧妙;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使人印象深刻,如闻如见。

孔子是《论语》描述及刻画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颜渊》篇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这是由于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又如《先进·闻斯行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里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另一个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公西华不理解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同,孔子回答由于子路生性勇敢,做事难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做事情之前先向父兄请教;冉有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做事情时要果断迅速。

孔子其人,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到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玩笑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还有破口骂人的话。如: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这段语录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说,孔子面对学生的批评坦然认错的做法,他们师待间的和平愉悦之情都宛然如见。

孔子也是一个直率的人。《宪问》记公明贾与孔子谈论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子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两遍,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这些话语都表现出了孔子鲜明的性格特征。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对此孔子也给以严厉的批评。《子路》篇记载子路问政一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但当孔子告诉子路时,子路却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城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听了很不满,他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故而以此骄傲,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他还是个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但却从内心里尊敬老师。这些都为《论语》平添很多趣味。

5.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论语》还在情趣盎然的场景中塑造人物形象。《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历代读者所喜爱,本章即通过孔子向学生问志的情景的描写,塑造出孔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的形象和思想性格: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段文字被认为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好的范例。以孔子发问开始,显示出孔子平易温和的提问态度,同时孔子又用假设的句式提出言志的问题,显示出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态度。最先回答的是子路,“率尔”两字表现出子路率真、坦白、自信的性格,而“哂”字表现了孔子对子路含蓄的批评,而批评时又不失长者风范。冉有、公西华等人看到孔子对子路的态度后,言词就显得更为谦虚,显示了他们善于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性格。对曾皙的形象描绘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门侃侃而谈时,他始终在弹琴,轮到老师点将了,只见他随手一挥,“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充分展现了洒脱不羁的个性,“铿尔”显示其从容不迫,“舍瑟而作”表示其有礼貌。在孔子的追问下,曾晳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描绘出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生活图景,如一幅水墨画,令人悠然神往,表现出其高远的志趣和恬淡的性格。以至于老师一声长叹“吾与点也”,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篇文章就是通过问志的场景以及相关对话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论语》还通过一些故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故事描绘了当时社会中两类不同人物的处世态度。一类是如长沮、桀溺等逃避现实的人,他们隐居于深山僻野之中,自食其力,厌弃现实;另一类如孔子及其门徒,他们积极干预现实游说诸侯,希望统治者能够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们的主张恰恰又不被社会接受,因此非常迷惘。这个故事通过简单的情节勾勒了两类人的思想和处世态度。

《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文字,一个个不很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写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可以当做笔记小说来读。如《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谈话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及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显示出戏剧化的效果。

总之,在我国的早期典籍中,《论语》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语言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它也给后来语言艺术的发展以广泛深远的影响。

●课程资源索引

小卡片

(1)有教无类:孔子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教育事业及教育思想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私学”的开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使那些出身贫寒的人也能受到教育。“私学”的开创及“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四书: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重要的典籍和教科书。常与“五经”相提并论,称之为“四书五经”。

(3)兴、观、群、怨:在谈到《诗》(《诗经》)的作用时,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著名观点。《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是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是说诗能够帮助读者了解风俗的盛衰;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是说诗能够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谓“怨”,即“怨刺上政”,是说诗可以用来委婉含蓄地批评政治,讽喻时事,表达民情。这体现了孔子重要的艺术思想。

●核心链接

(1)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散文研究》视听教材。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3)杨义主编,曹道衡选注·译评:《先秦散文选评》,岳麓书社。

(4)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增订本),齐鲁书社。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孔子的思想。

2.谈谈《论语》的艺术成就。

3.简要分析《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艺术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