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烛之武退秦师》导读
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呈现日益炽烈之势,这也使外交活动显得极为重要,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频繁,尤其是一些小国,面对大国的军事进攻,他们丝毫没有与大国进行军事对抗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出色的外交活动和卓绝的外交辞令来维护自己国家的生存和利益。由于这种时势的需要,就造就了一大批熟悉天下形势,精通外交辞令,善于利用矛盾及利害关系说服对方,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出色的外交活动家。
《左传》一书,对他们的外交活动和辞令作了非常精彩的记述,体现了在语言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外交辞令。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僖公三十(630)年九月甲午(九月十日),为了打击一向背晋亲楚的郑国,晋文公、秦穆公亲率大军联合包围了小小的郑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显然,从军事形势上来看,郑国没有丝毫的招架之力。对此,郑国君臣也是心知肚明,为了挽救郑国面临的危亡命运,他们也别无选择地决定通过外交活动来化解危机。于是,佚之狐就向郑国君主推荐了烛之武,但是一向在郑国受到冷落的烛之武,由于心有怨气而婉言拒绝。郑国君主一方面向烛之武检讨了自己的过错,另一方面也告诫烛之武国家的灭亡对其没有好处,面对郑国君主的坦诚,烛之武就答应了郑国君主的请求。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于是,在夜幕掩护之下,郑国人用箩筐把烛之武从城头放了下来,他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了秦国军营,见到了秦穆公,他一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看似其语平平,却深藏玄机,等于告诉秦穆公我此番深夜潜入秦营,并不是为郑国做说客的,以此消除秦穆公对他这位来自郑国的不速之客的心理戒备,并为以下的谈话创造一个平和的气氛。显然这表现了烛之武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把握对方心理的睿智。接着,他进而陈辞: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他是紧紧地抓住利害关系,对秦军此番军事行动及其结果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指出,晋国处于秦、郑两国之间,秦国是不可能越过晋国来得到郑国这片土地的,那么,即如秦国取得胜利,郑国也只能成为晋国的疆土,用灭亡郑国来扩大晋国的疆土,对你秦国会有好处吗?不但没有好处,晋国的强大反而会使秦国显得弱小啊!这对秦国带来的只能是伤害。如果秦国能放弃灭亡郑国的打算,把郑国作为东面道路上的主人,郑国对于秦国来来往往的使者可以提供热情的接待和帮助,这对秦国是不会有坏处的。这段说辞透彻明了地分析了存郑与灭郑给秦国带来的利与害。它虽是引而不发,但切切实实的利害关系必然会打动秦穆公,让他最终作出应有的选择。接着,他又利用秦晋之间交往的事实,离间秦晋关系,以期拆散秦晋之间的军事联盟。他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这里所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指秦穆公曾经给晋文公多方面的好处,不仅在他的流亡生活中盛情接待了他,而且把女儿也嫁给了他,还派军队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为此,晋文公也曾经答应,把焦、瑕之地割让于秦,作为对秦穆公的报答。所谓“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忘恩负义,早晨渡过黄河,下午就在黄河岸边修筑工事,这显然是针对秦国的军事举措。烛之武此番话,依据秦穆公亲历的事实来说明晋文公不守信用,不履诺言,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这些触及秦穆公隐痛之处的事实不能不打动秦穆公。他再进而指出,晋文公是贪得无厌之人,他东面占据了郑国,扩大了自己的国土,下一步必然还会向西面扩张,他不侵占秦国的疆土,还会向哪里扩张呢?指出了此番灭郑之举,将来必然会给秦国带来重大的危害。这些言之凿凿的事实、入情入理的分析、切切实实的利害关系,怎能不使秦穆公这位雄心勃勃的霸主心悦诚服呢?于是,他果断地重新作出了选择:“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不但放弃了消灭郑国的打算,而且还与郑国结盟,并且还留下了杞子等三位大将帮助郑国进行防卫。烛之武不辱使命,以其卓绝的外交才能,出色的外交辞令,创造了外交活动的奇迹,从而使小小的郑国绝处逢生,得以保全。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秦穆公的单方决定,使晋国白白地兴师动众,徒劳一场,这当然激怒了晋国。晋国老将子犯还坚持要打,晋文公出于道义,尤其是秦、晋关系的考虑,下令终止了这场战争。
这番出色的外交辞令的确起到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效果,使小小的郑国在面对两个大国的军事威胁之际,免除了一场亡国的劫难。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这首先在于烛之武聪明机敏,能洞悉天下形势,把握大局,利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对方,因而使其说辞表现得入情入理、言辞恳切,且富于说服力;其次,他还能充分运用秦、晋交往的事实,来离散秦、晋之间的关系,以事实为依据,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三,他不但能具体分析眼前的灭郑与存郑之举对秦国的利与害,而且还分析了灭郑之举将对秦国带来的长远危害,这也不失为战略家的卓越眼光。他所预示的这种后果,自然也是秦穆公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秦伯说”,欣然接受他的见解,重新作出了选择和决定。(www.xing528.com)
●课程资源索引
小卡片
(1)退辟三舍:语出《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臣子犯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意思是说,没有楚国的恩惠就没有晋国的今天,我们的军队后退三舍避让一下,作为对楚国恩惠的报答。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原来,晋公子重耳曾经逃亡到楚国,受到楚国君主的盛情接待,曾许诺将来如果两国发生战争,“辟君三舍”。城濮之战中,晋国兑现了他的承诺,后退了九十里。后来“退辟三舍”也作为一个成语而被广泛运用。
(2)东道主:出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郑国使者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放弃秦、晋大军对郑国的军事进攻时,讲了许多理由,其中说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是说如果秦国放弃灭掉郑国的打算,郑国就可以作为秦国东面道路上的主人为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者提供方便,这对秦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后来人们就把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客人的人称为“东道主”,且被广泛使用。
●核心链接
(1)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散文研究》视听教材。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3)杨义主编,曹道衡选注·译评:《先秦散文选评》,岳麓书社。
(4)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增订本),齐鲁书社。
●思考与练习
1.从“城濮之战”看《左传》写战争的特点。
2.谈谈《城濮之战》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试析烛之武游说之辞的特点。
4.烛之武列举了哪些理由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