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现了初步的民本思想
以民为本,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在《左传》中,已有初步的民本思想的体现。它虽然不像孟子一书体现得那么具体、那么细致、那么系统,但那些进步的思想家还是看到并肯定了老百姓的历史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老百姓利益的重视和维护。
比如,在《曹刿论战》中,当曹刿得知庄公准备迎击齐兵时,就和庄公之间展开了一场围绕“何以战”的问题的谈话,针对庄公的回答,他就指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也就是说,君主的恩德没有普遍地惠及老百姓的时候,老百姓是不会跟着你干的。直到庄公回答大大小小的刑狱案件都能尽心尽意,处理得合情合理时,曹刿才认为这是得人心之举,才说:“可以战矣。”可以看出,曹刿是把民心的向背看成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左传》一书中,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政治家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初步的民本思想。如襄公十四年(前559)载:“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对于发生在卫国的君主被驱逐的事件,同为君主的晋侯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事件的发生,他自然认为“卫人”的作法太过分。但师旷当着这位大国之君的面,理直气壮,侃侃而谈。他首先指出,卫人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君主太过分了。然后义正词严地讲到君主的责任,要养民如子,要以天地那样对待老百姓,保护老百姓。只有君主这样做了,老百姓才会崇敬他,拥戴他,还会驱逐他吗?他还指出老天是最厚爱老百姓的,绝对不会让某一个人在千千万万老百姓头上胡作非为。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步履是非常艰难的,在春秋时代,杀活人进行祭祀、用活人殉葬的野蛮做法还时有所见,针对这种野蛮的行为,司马子鱼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饗之。”秦穆公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作者借君子之口批评其“死而弃民,难以在上。”既表达了对贵族阶级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的抨击,也表达了对人民生命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还有更深层的进步思想的体现。这就是殷、周易代之后。天命观念在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头脑中发生了动摇,如《尚书·君奭》中周公曰:“天不可信,我到惟宁(文)王德延。”《诗经》中的《节南山》《十月》《雨无正》等篇也都表达了这一对天道鬼神观念的质疑。
春秋时代,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有的对鬼神表现为信与不信之间,有的表现为强调人事的重要,即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的重人轻天的思想。桓公六年云:“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伸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庄公三十二年亦云:“秋七月,有神降于莘。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享焉。神赐之土田。史曰:‘虢其亡矣,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社、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这段话是说,我听别人说过,一个国家要兴盛,就要顺应老百姓。将要灭亡,就听命于神吧。虢国的君主多有恶德恶行,他哪里能得到土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他们重民的思想。所以,他们反对以人祭祀、以人殉葬的野蛮行径也就不是偶然的了。(www.xing528.com)
贪婪当然是贵族剥削者的本性,他们的行径激化了社会矛盾,也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左传》对此也多有记述,如成公十五年云:“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反映了当时非常紧张的阶级关系。昭公三年记载: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这是昭公三年春,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晋国提亲,晏婴在宴席上和晋上大夫叔向谈论齐、楚国情时的一段话。这段谈话的内容是说,由姜氏执政的齐国已到了衰亡之世,他们太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儿了,难保不被陈氏所取代。因为陈氏借机以各种手段收买人心,他们大斗向老百姓借出,小斗收回;他们向老百姓出售木材,价格比山里还便宜;他们在市场上出售鱼盐海鲜,比海边还便宜。而现在齐国的当政者还在残酷地盘剥老百姓,老百姓民力所得的三分之二都被压榨而去,公室积聚的粮食财物朽烂变质,而百姓冻饿,市场萧条,老百姓对此痛恨不已。他们还用残酷的刑罚对待老百姓,被处以断足之刑的人到处都是,以至于市场上的假肢涨价。他们如此失掉民心,难免被陈氏所取代了。
在这方面,《左传》值得关注的还在于它对下层人民的反抗行动也有一定的反映。这既包括人们驱逐国君、驱逐贵族,甚或杀掉贵族、杀掉国君的事件,也包括广大下层人民的起义和反抗。如僖二十八年、文十六年、十八年、襄十七、二十、三十一年、昭二十三年、哀十一、十七、二十五年等,都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记述。如昭二十五年云:“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郑国统治者“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可以看出,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民众起义,最终被残酷镇压。从《左传》一书中还可以看出春秋时代人民的反抗是很普遍的,以至于成为政治家关注、思考、议论的话题。《左传》成公八年云:“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不但记述了政治家们的预断,而且也用事实证实了“君使民慢,乱将作矣”这一预断的正确。《左传》在这方面的记述虽然还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但在我国早期史书中还是很难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