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友情送别诗鉴赏方法介绍

友情送别诗鉴赏方法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三)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节 友情送别诗鉴赏及示例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看重送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颇多以离别为题材的感人之作。离情别绪是古代骚客文人经常咏叹的主题,抒写离情的诗作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曾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苏东坡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主要内容及思想

古代送别诗很多,根据其内容和主题倾向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如苏东坡的《送子由使契丹》:“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叮嘱自己的兄弟,直抒其意,感情深重。

(2)抒发对友情的咏唱。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3)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成的,有不少见性见情的佳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类诗,其中最典型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是全诗感情高潮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权贵的蔑视,诗人以诗歌明志,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4)重在劝勉,鼓励和安慰。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既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也是对友人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更是对他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因为是知音,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5)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有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新亭渚别范零陵云》:“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意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二、主要特点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鉴赏方法

(一)把握诗歌的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古人离别时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二)掌握常见意象的寓意

杨柳

古人常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明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意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时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三)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等,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侧面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中的“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玉楼春》中的“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柳永《雨铃霖》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脍炙人口。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中“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都运用这种手法。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都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如《送友人》。

四、鉴赏示例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www.xing528.com)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①北郭:北城外。郭:外城。

②为别:作别。

③孤蓬:比喻孤身漂泊之人。蓬:蓬草,常随风飘转,故用以比喻漂泊之人。征:远行。

④浮云:漂浮无定的云,比喻友人。

⑤“落日”句:落日徐徐落下,似有所依恋,像是自己眷恋友人的心情。故人:指李白自己。

⑥萧萧:马嘶鸣声。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诗首联便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首联以对偶句写景,虽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你看,送别已至城外,主客两人却仍难舍难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可是现在,两人却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恋万分?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地引起下联。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蓬草枯后根断,随风飘飞,因此古人常用以比喻飘流无定的游子。“一为别”就成“孤蓬”,令人感伤;而“孤蓬”之“征”遥遥“万里”,连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如此别离,怎不令人心酸?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过“浮云”与“落日”表现“为别”时双方的心理活动。朋友即将告别远游他方,行踪如浮云飘游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到游子的心境。而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想到同友人的分别已是不可再拖,更是万分留恋。“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虽未明言,却可由特定景物“浮云”、“落日”引发联想,手法的确高明。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日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万般无奈,这才“挥手自兹去”。“挥手”既指分别双方各自挥手,珍重道别,也指诗人伫立原地,深情凝望,长久挥手,以示难舍之情。“兹”近接“落日”,指“此时”;遥承首联,指“此地”。“萧萧班马鸣”一句,实际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诗中出现的青山白水,使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构思极为新颖。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近,空苑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中哪些词语表达了秋季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