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方式一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方式一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方式一

第三节 鉴赏表达方式(一)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抒情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诗歌讲究抒情,那么诗人怎样进行抒情呢?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情感附着物”,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接而直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率真而震撼人心。

再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借人、事、景、物等各种形象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地抒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一)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以乐景写乐情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机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是以乐景写乐情。

2.以哀景抒哀情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到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以哀景抒写哀情。

3.以乐景衬哀情

古人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坏心情的矛盾,突出中心思想。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4.以哀景写乐情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以哀景写乐情。

(二)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又叫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或就是诗人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虞世南的《蝉》:“垂img1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鉴赏托物言志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三)借事抒情(www.xing528.com)

所谓借事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查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的。

王维的《杂诗》(其二)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我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的认识。

(1)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再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与伦比的,他主张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及外抗匈奴的主张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2)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首词用了三个典故。一是直接引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说在绵远悠长的岁月中,国家兴亡大事不知有多少,实在数不清,只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永远流不尽。二是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曹操刘备的对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加以改造、引申出来的。这样,就将曹操认为只有刘备和自己才是天下英雄,改成孙权、刘备、曹操三人都是天下英雄,从而由衷地赞美孙权,说明他也是当时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英雄之一。三是末句,完全用的是《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中孙权的敌手曹操的原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以此作结,暗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孙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全词借典故,感慨兴亡,借赞美孙权来讽刺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抵抗敌人,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

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又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