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鉴赏修辞手法(二)
一、对偶
对偶是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的辞格,这种辞格也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中最常用的。对偶在语言形式上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集中,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如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全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且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对偶的种类很多,简要说来,主要有四种。
(1)工对。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整。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植物、宫室等),自是工对。有些特殊的小类,如颜色词、数目字、专有名词等相对,尤见工整。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很工整,于是上下句地理对植物也算工对了。
(2)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互对仗,这叫借对,也叫假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对“蓝”。
(4)流水对,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或仅是一单句,这叫流水对。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
二、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给予答案,让读者去思索体会的修辞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诗词中设问出现的位置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如果是开篇用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那就是“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如果是在中间设问,那就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设问,那就是“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既引人想象,又把个人率真的性情、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充分表达出来了;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在句中提问,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过渡到揭示原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词的最后进行设问,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而且表明了词人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中原、收复失土这副重担的心情。
不管设问出现在什么位置,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三、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的特点是表面上是问,实际是把答案藏在了问话之中。其作用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这首诗从想象中的王母凭窗等待周穆王的事情开始写起。据传说,周穆王在和王母道别时曾说:“三年之后,我再来。”而现在三年早到了,你怎么还不来呢?你的骏马可以日行八万里啊?在诗里,作者暗中讽刺那些求仙问道的皇帝,连周穆王这样的仙人都不在了,你们求仙还有什么用。那么多生活贫困的百姓的生死你们都不管,却去追求什么虚无的长生不老之法,岂不可笑!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杜甫《吹笛》)尾联道出全诗主旨,其中结句以反问收束,“我如何能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把诗人客居异乡不能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愁悲之情表现出来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王安石《乌江亭》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失败的历史之必然。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使用反问,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以及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得入木三分。李清照《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挨到天黑呢?将诗人那种寂寞难耐的痛苦表现了出来。
这种修辞方法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用问话形式表达出来,它的使用可以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着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四、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手法。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增强诗词表现力。双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谐音双关;二是语意双关。
(1)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态。“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承上句写天气晴雨无常,又暗应“歌声”,写她爱着的这位男子在感情上的捉摸不定。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将女主人公那种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诗人借助“晴”与“情”二字同音,明取景而暗喻情,既含蓄,又细腻。若仅仅解释为“晴”,诗便索然无味,体会不出双关语的另一层趣味了。
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
再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谐音双关,通过春蚕吐丝、蜡炬燃烧,将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思念、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表达青年男女相知相思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2)语意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亦为唐朝有名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兼主考官。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考之前诗,让张籍先行了解才学,并希望多加着眼关注,这类事不宜直说,只好委婉陈词。朱诗以新妇口吻描绘不安谨慎和期望受到赏识的心态,极其平实真切。张籍观后,回了他一首诗:(www.xing528.com)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也是同样的双关笔法,也隐约含蓄地向对方说出自己不便明说的意思。越女明艳,己心已知,菱歌动听,一曲万金,意思是说:你的诗好极了。此事在当时是文坛佳话,流传至今。
再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说蜡烛“有心”,其实同时也兼及人的“有心”;说蜡烛“垂泪”,也兼指人的“垂泪”。
南朝乐府《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相对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是更高层次的用法。对语言要有更深的认识,表达上更为含蓄。语义双关并不是在诗词中产生歧义,而是透过表面文字传达出另一层意思或是根据诗韵挖掘更深入的语意。
五、互文
互文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是指因对偶、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或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与“皎皎”互补见义。诗的上句省了“皎皎”,下句省了“迢迢”,即“迢迢”的不仅指牵牛星,也指河汉女,“皎皎”的不仅指河汉女,也指牵牛星,即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多么遥远而明亮”!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北朝民歌《木兰诗》)“开”与“坐”是对举见义,诗的上句省了“坐”,诗的下句省了“开”,即不只是开“东阁门”,还开了“西阁门”,也不只是坐了“西阁床”,还坐了“东阁床”。两句诗合起来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互文手法表达出木兰回家后的激动喜悦心情与对故乡对家庭的喜爱,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含蓄的艺术效果。
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写出了空寂、清冷的感受。抒发了诗人面对丞相祠堂凄清寥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事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来匡扶。
互文修辞的运用,由于让同句或邻句的前后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得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内涵互补,能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州(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