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味意境
一、理解意境的含义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人间词话》)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更在于诗歌的意境。因此走进诗歌的意境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境指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的诗作所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因此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之说。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幅画面: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那如何通过理解意象进而把握意境呢?
(一)反复揣摩,整体把握意象体系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而一首诗歌往往会选取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有机的整体画面来表情达意。这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画面,也称意象体系。我们要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就要设法寻找到这样一组意象。这组意象不仅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而且还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连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概括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形成一个意象体系,这种意象组合构成的诗歌意境,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再如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为历代传诵的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的名作,成功地通过一组意象表达离情别绪。上片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等一连串意象,不仅烘托出“都门帐饮无绪”的悲苦凄凉气氛,更表现出了离人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下片用“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组意象表达了词人想象中的别后离愁,把漂泊游子的缠绵哀怨写得微妙至极、脍炙人口。我们在解读这些意象时,要注意它们已不是孤立单薄的个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辐射开去,形成一个密集的意象群,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
(二)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也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这种思维和感情的跳跃性,使诗歌的语言和叙述出现了突然中断而产生巨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想象空间,空灵中蕴含无限境界。我们欣赏诗歌时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联想与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丰富诗歌内容、再现情境,进而体会意境,进行再创作。
如阅读《登高》,我们可以设置一种情境来体会意境:重阳节前后,长江边,大风凛冽,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当有这样的情境铺垫时,我们就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很容易被打动,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在那雄浑苍茫的意境中表现出的家国之悲与羁旅之愁。
再如,欣赏《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仅仅解释文字,并不能进入意境产生美的感受。但若通过再造,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图画,就会产生与解释文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提着篮子在河边的沙滩上采摘荇菜,一群水鸟在她的周围翻飞嬉戏,有唱有和。河边一位男子见到如此美丽的情景,不由感叹,这样的女子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伴侣呀。这样才算进入了意境,理解了“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的真谛。
又如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以富有韵味的听雨为线索,选取了少年、中年、晚年人生旅程的三个时期,又以歌楼、客舟、僧庐三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概括了大半生的沧桑经历。我们从空间和时间上,品味、领会进而联想:少年安逸浪漫,中年漂泊沦落,暮年禅房孤灯凄清。每种生活都会令鉴赏者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如果再从纵向对生活每况愈下的情景展开联想:南宋末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元人频繁的入侵,社会动荡不宁,即使像词人这样出身书香门第、富贵世家的人,也日渐衰微,最后落得个家败人散,寄身僧庐,更何况一般人家呢?由作品中的形象触发这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联想,无疑会促进对作品审美的逐步深入。
没有联想与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联想与想象思维。读者只有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建立与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相似的景象,才能对诗歌的内涵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所以,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更是诗歌鉴赏的核心。在鉴赏诗歌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调动生活经验,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把握意境的不同呈现方式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五种。
1.触景生情,情随景生
诗人在写作之前未有什么情思意念,只是偶然因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于是某种情思随着景物油然而生。这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无我之境”。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天来了,成日锁在深闺中的少妇,着实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心情当然是高兴的。但当她忽然看到路边青青的柳条儿飘飘依依,这自然使她联想到因“觅封侯”而远离的丈夫,不禁兜起一股愁思:似乎这迷人的春景应是为自己所设,如今她独上翠楼,不免辜负了这良辰美景,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真不该让丈夫远去。这愁思,这后悔,是偶然因陌头杨柳而挑逗起来的,并与杨柳的物景交织在一起,构成意境,这正是情随景生。
李商隐的诗歌同样善于运用情随景生、感逢景发的表达方式,以此营造出各种各样独特的意境。如《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心绪不佳,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古原欲排遣不快,日暮伴随着心境的落寞,突显出诗人当时的情怀是何等的阴晦和无奈。未料登上古原之端,偶遇灿烂夕阳,光辉无限,天地之间蓦然气象万千。尽管时近黄昏,却令人不禁心旷神怡,情怀开阔,心情焕然一新。触动感发,赞叹不已,同时联想到光阴难留,不免又为之惋惜和珍惜。
2.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这种方式指的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构成缘情写景。
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砧杵”“秋山”“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怨恨伤别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再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这些诗句中的山水花草。及其“蜡烛”、“孤馆”、“杜鹃”等等,无不带有诗人鲜明的主观情意,即王国维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
3.情景分列,主客关联
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晰,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有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
有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的《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www.xing528.com)
有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
有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望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儿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像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瓜州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寥寥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赢得无数读者的赞誉。诗中虽然上半写景,下半抒情,情景分列,但情景紧密交融,送别场面明晰,送别情意浓厚,千古传唱。
4.景语情语,情景交融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5.景略情在,直抒胸怀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这首诗基本上以抒情为主,但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再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情感真挚浓烈,但在这真挚浓烈的情感中我们似乎也可预见宋朝大军平定中原的壮烈场景和他的儿子将这一喜讯在坟前告知他的那种喜极而泣的情景,情中见景,画面感人。
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这就必须要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来实现。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