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炼字的精妙所在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炼字的精妙所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诗歌的炼字主要分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齐已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这种批评,既无视想象和夸张这些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更是不懂炼字的精妙所在。(二)炼形容词形容词具有突出形象特点、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因而动词的锤炼,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炼字的精妙所在

第二节 推敲炼字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语言是最讲究词语凝练的。中国的古典诗词,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因此,古典诗词“一字千金”“一语百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篇幅短小的诗词中用好每一个字,都将对整首诗词的艺术性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古人作诗时非常讲究炼字。那什么是炼字呢?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描绘事物的特征及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韵、味外之旨。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古典诗歌的炼字主要分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别引例作一些说明。

一、炼实词

(一)炼数量词

数量词从文学,特别是从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数量词在优秀诗人的精心选择提炼下,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朵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这首诗,只二十个字,却句句有数量词。用“三千里”,写宫女离家之远,背井离乡,终生难见亲人,此句点明地点。“二十年”写入宫之久,已人到中年,这句写时间。首联用表空间和时间的数量词极力渲染了地远时久的悲痛氛围,宫女的可怜可悲如在眼前。紧接着诗人又用“一声”“双泪”将宫女无法控制的泪水直洒寻欢作乐的君王面前,这两个数量词的分量和揭露深度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首诗中,数量词显然成了全诗的灵魂。

杜牧的《江南春》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读来意象万千,让人有将千里江南的大好春光尽收眼底的感觉,显得气韵丰饶,而且紧扣题面《江南春》,因此深得历代注家的称赏。但也有人不理解,明代的杨慎就对此批评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到?千里绿映红,谁人又能看得到?”因此他将“千里莺啼绿映红”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升庵诗话》)。其实,如从生理上的视听角度说,即使是“十里”,也是无法看得见听得到的。这种批评,既无视想象和夸张这些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更是不懂炼字的精妙所在。

(二)炼形容词

形容词具有突出形象特点、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炼形容词的名句佳作。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描写茫茫沙漠景观,意境雄浑开阔。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突出沙漠毫无遮拦,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圆”则表现残照如轮,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两字形象地描绘了向晚时分塞外沙漠辽阔苍凉、浩瀚静穆的壮美景象。

再如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仗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与表重量的触觉连通,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四字,无限凄婉,妙在含蓄。“绿肥”指雨后绿叶光润、舒展、肥大;“红瘦”指雨后红花受损凋零,飘落不堪的样子。一个“肥”字,一个“瘦”字,说明了女词人对雨后花情的深切了解,体现了作者恋花、爱花、惜花的深刻程度,表达了词人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之情,所以“肥”“瘦”二字特别传神。

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使描写对象生动传神。

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认为“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飞来”只写出了蝴蝶飞过来又飞过去的情况,而不能描述出飞的状态。“纷纷”是叠用的形容词,有“多而杂乱”之意,描述了蜂蝶纷纷飞过墙去的状态。只有“纷纷”这样的侧写妙笔,才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这雨过天晴后的美景。

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正是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老”和“肥”形容词用作动词,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诗人从爱国主义情感出发,慨叹国乱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锦江边上。这里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

(三)炼动词

动词是诗中写景状物,抒情达意的关键字词。诗歌语言凝练性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动词的锤炼,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这要归功于“蒸”“撼”两个字炼得好。云梦之地,好像都受到湖水的滋养,才显得那样草木茂盛,郁郁苍苍。“蒸”字写出了湖水的浩渺无边与丰厚的蓄积,而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在洞庭湖水的波涛中摇动;“撼”字又衬托了湖水的澎湃动荡。两个字既写出了湖的平阔,又写出了湖的声势,可谓千秋妙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再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见”字写出了诗人那份悠然自得、不期而遇、遇而不惊的心情,如果改成“望”字,就显得做作了。“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望”是有意识的。若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www.xing528.com)

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暮春时节雨来临的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情达意,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字生动地表现出花影的动态,把月下花枝在清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花”本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个“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这样便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一种生命的动感。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表现了春光的美好。“闹”字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旺盛的生命力,被清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誉为“境界全出”的佳句。作者也因为这个句子而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四)炼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它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寒山《杳杳寒山道》)寒山这首诗使用叠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然而寻觅无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冷冷清清”。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齐涌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炼虚词

诗词曲不仅要炼实词,也要炼虚词。虚词用得恰到好处往往对情感的表达起着强化作用。在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以杜甫最为擅长。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又如他的《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

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一个“复”和“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来了。

炼虚词在词中尤其普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抒发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词人由眼前的落花飘零,流水自去写起,到盼望鸿雁带来丈夫的音信。其中“花自飘零水自流”,形象地道出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中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再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下阕:“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其中的“才始”、“又”、“若”、“千万”皆是副词,他将诗人的惜春和惜别挽合在一起,使抒情氛围更加浓郁。

可以说,炼字是诗人写诗煞费苦心的第一道关卡。不独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方干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赠路明府》),就连伟大的“诗圣”杜甫也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可见诗词的炼字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艰辛!

但应该明确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不仅是对整首诗的语言进行千锤百炼,更重要的是炼意。意,就是指诗人对生活的新颖、深刻、独到的发现、理解与评价,创作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情志。炼辞只能美化语言,得到奇句;炼意则可使诗的题旨更加丰富、深刻,诗意更加含蓄隽永。“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啐语》)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切合题旨,辞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而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理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字”是出墙红杏,“意”是满院春色。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作用的。它们既有主从之别,又是密切结合,无法分开的。

所以,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练习】

1.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简要分析。

(1)海上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气云梦泽,波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3)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李白《独坐敬亭山》)

(4)星平野阔,月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下面这首诗的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