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清末民初诗歌汉译转型探析诗歌翻译审美要求
据此,诗歌翻译审美要求在我们进行跨文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具有不容漠视的重要作用,值得认真探讨。而结合对清末民初诗歌汉译转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诗歌翻译审美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选择与激发情感要求
清末民初诗歌汉译的主题转型再次为我们提出了诗歌翻译的选材问题。其由“政治先行”到多元拓展的主题转型提示我们,诗歌翻译必须容纳更广泛、更丰富的人类情感、知性等审美经验领域。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跨文化的诗歌翻译时,应自始至终注意对原作主题类型的选择,不能僵化地根据某种一时性的功利需要而削足适履,限制译诗本应有的丰富内容,那样只会最终限制了译诗的传播范围和生存空间。而这种选择的导向则应是从表达人类共有共通的知性、情感原则出发,以沟通民族心灵,唤起情感共鸣为目标。
2.形式采用与切合时代要求
从清末民初诗歌汉译的形式转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毋庸置疑是极好的传统文化精品,但译诗时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旧瓶装新酒”,由于其本身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也只能导致双方美感的共同损失。而以新体格律诗形式或自由诗形式翻译外文诗,由于双方形式的先天吻合,就达到了自然即优美的境界;同时因为切合时代需求,也才可能赢得社会的欢迎和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3.沟通文化与满足心理要求
清末民初诗歌汉译的语言转型,采用刚刚兴起的白话文语体译诗,既符合人们的期待心理,又介绍了众多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探究心理和求异心理,从而以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相和谐的方式对异域文化加以了消化和吸收,使异质文化转变成为本土文化的内容,达到了传播异域文化风采、丰富现代汉语内容和形式的双赢目的。
4.适应社会与文化动态要求
纵览清末民初诗歌汉译的转型,可以发现,其转型的成功从本质上说,是源于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即使从现实功利的角度来说,适应社会需求也是文化传播包括诗歌翻译审美要求的应有之义,而清末民初诗歌汉译的转型即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社会价值观和接受准则调整了自己的翻译策略,翻译手段从归化翻译转变为异化翻译,表现方式从主题的多元到形式的自由乃至语言的新潮,无不与当时的中国文化动态环环相扣,符合社会的需要,因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