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1888—1965)是西方现代派诗歌主将,被尊为现代派鼻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诗歌创作和文艺批评理论方面对欧美现代文学影响之大,似乎至今还没有遇到对手”。
《荒原》(The Waste Land,1922)是他最具影响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全诗共 433行,分为五个部分:(一)死者的葬仪;(二)对弈;(三)火诫;(四)水中死亡;(五)雷霆的话。该诗用英、德、法、西、拉丁、希腊和梵文7种文字历时7年写成,援引了35个不同作家的56部作品和新闻、歌曲等典故,以史诗气度和神秘的宗教意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图景进行了象征主义的描绘,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理性主义的危机。(www.xing528.com)
《荒原》综合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其语言和形式上大胆进行反传统的试验和革新,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危机意识,艺术形式上与古典文学传统决裂。全诗广泛采用象征、寓言、时空错位、梦幻、意识流等技巧,运用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表现手法来体现主题,用支离破碎的语言代替了规范流畅的语言,用凌乱的层次结构代替传统诗歌的连贯性,使得该诗十分晦涩朦胧。此外,该诗一半以上的篇幅与典故有关,用典近百处,时间从远古洪荒直到当代,地域从西欧延展到印度,来源既有脍炙人口的莎剧、《神曲》等,也有英语读者很少耳闻的佛经、维斯顿《从仪式到传奇》等,甚至还有一些源自新闻报道、民谣等。时空的跳跃加上繁多的典故,更使《荒原》让人感到凌乱、模糊。这自然给读者乃至译者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事实上,《荒原》刚出版时,在欧洲也招来了一片骂名,如当时英美新诗歌运动意象派主将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就认为《荒原》“不过是一堆废话而已!”[5]很多早期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一个“骗局”,甚至还有如“疯人院的肮脏梦呓”之类的谩骂,后来在庞德的力推之下才逐渐走红,并最终被推崇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首诗,现代神秘风格登峰造极的作品”,对英美现代派诗歌乃至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荒原》这样一首在各个方面都极具特色的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对认识文化传播审美规律特别是诗歌翻译的审美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