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的探讨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的探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西艺术审美差异中国艺术美学和西方艺术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审美观体现,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重传神而不求形似,以神驭形的美学原则,使中国的艺术空灵而悠远,优美而隽永,常常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异域文化传播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规范和传达方式差异,努力找出符合传达规律、异质同构的审美等值体,以正确传达原作、原文化之美。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的探讨

(三)中西艺术审美差异

中国艺术美学和西方艺术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审美观体现,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外倾的西方人总把心力倾注在外物上,因而追求一种对客体的真实描绘,而内倾的中国人总是注意自我与外物的交融,因而偏重主观。

从民族审美意识看,中国传统文化审美重时间意识,而西方则空间意识强烈,如《木兰辞》重视的是时间流中的情感起伏,而荷马史诗则更重视空间场面的描绘;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而西方早期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西方艺术表现偏于理智、再现、模仿,中国艺术表现偏于感性、抒情、写意;西方审美形态在观念上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www.xing528.com)

如:写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法则,它要求艺术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写艺术家的主观感情、意兴,而不是写实地再现客观对象,因此,中国许多艺术的表现都讲求“气韵第一,用笔第二”,不追求表面的形似,不看重细节的真实,而看重神似。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十分自觉地把内心世界、主观精神倾注到审美对象中去,因而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总是饱含着作者的情思和对生活的评价。读者或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也必须发挥理性的想象作用,才能领悟作品的真谛,获得美的感受。重传神而不求形似,以神驭形的美学原则,使中国的艺术空灵而悠远,优美而隽永,常常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西方传统艺术则历来主张“模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人通过模仿来学习,并“从模仿的作品中取得愉快之感”。西方艺术强调形貌的酷似与逼肖,尤其注重外在形貌的忠实写真。

由于以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作者、译者和两种文本的读者的历史、文化、生活积淀等认知语境自然也就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两个人群相同审美体验的产生,并进而影响译介传播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异域文化传播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规范和传达方式差异,努力找出符合传达规律、异质同构的审美等值体,以正确传达原作、原文化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