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弃疾的园林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

辛弃疾的园林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吾有志在丘壑——论辛弃疾的园林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南昌大学文师华在宋代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在这种风气的熏染下,辛弃疾爱观赏山水园林、重视建造自己的第宅园林,自然是合乎情理的。本文拟从辛弃疾南归后的游踪、造园活动和描写园林景物的词篇入手,探讨辛弃疾崇尚自然、虚淡的园林审美意识和随遇而安、超然放旷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的园林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

吾有志 在丘壑——论辛弃疾的园林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

南昌大学 文师华

在宋代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作为武将,他身体强壮,精通韬略,能征善战,“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1](第8页,范开《稼轩词甲集序》);作为文人,他“调度高放,词语洒落”[1](第8页,韩淲《涧泉日记》),雅爱山水园林,醉心词章翰墨,继苏轼之后,把豪放词推向新的高峰。所以,朱熹称他“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1](第8页,《朱文公大全集》卷85《答辛幼安启》)。辛弃疾起义南归之后,由于南宋朝廷不敢委以重任,一些朝臣对他屡屡弹劾,迫使他在42岁的有为之年就退居带湖,“因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1](第9页,洪迈《稼轩记》),与山水园林结下不解之缘。正如其《贺新郎》(听我三章约)所云:“吾有志,在丘壑。”[2](第385页)《念奴娇》(君诗好处)所云:“丘壑胸中物。”[2](第373页)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它包括四种类型:1.帝王宫苑;2.私家园林和庭园;3.寺观园林;4.邑郊风景区山林名胜。[3]中国古典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从南北朝开始,文人参与造园。唐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在“中隐”理论的引导下,热衷于在城市中购地营园,于是出现了“文人园”。[4]“文人园”以诗情画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形成了皇帝与文臣共治天下的局面,给文人带来了诸多优厚的待遇,因此,“两宋年间的私家园林呈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人园’迅速发展起来”[4](第957-958页),文人们大都在城市中购地营园,将园林作为自己娱乐遣兴的重要场所。居官显赫者要借助园林享受富贵优游的生活和排遣淡淡的愁思,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仕途失意者常常借助林泉山水平衡内心的忧愤,如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造“独乐园”,自伤不得与众同,只能独乐,以居其分而安之。苏轼贬谪黄州,造“东坡雪堂”,借江山风月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在这种风气的熏染下,辛弃疾爱观赏山水园林、重视建造自己的第宅园林,自然是合乎情理的。本文拟从辛弃疾南归后的游踪、造园活动和描写园林景物的词篇入手,探讨辛弃疾崇尚自然、虚淡的园林审美意识和随遇而安、超然放旷的人生态度。

一、辛弃疾的游踪和造园活动

宋孝宗乾道六年、七年(1170-1171),辛弃疾在临安任司农寺主簿。[5]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天下闻名的西湖。辛弃疾公事之余,徜徉于西子湖畔,写下了《满江红》(题冷泉亭)、《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好事近》(西湖)等词篇。其《好事近》(西湖)云: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2](第17页)

词中描绘了西湖迷人的景致:月照湖心,山色如画,藕花盛开,兰舟飞逐,丝竹管弦之声,飘荡在游人的耳畔。《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词中由碧荷红花、飞鸟游鱼、笙歌筵席构成西湖美丽繁华的景象,接着写道:“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已作飞仙伯。”“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表现出对林逋、苏轼等名士风流的景仰之情。

乾道八年(1172)春,辛弃疾33岁,出知滁州,“乃建奠枕楼,繁雄馆。”[5]崔敦礼《宫教集》中代严子文所写的《滁州奠枕楼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郡之酤肆(酒店),旧颓废不治,市区寂然,人无以为乐,侯(辛弃疾)乃易而新之……即馆(酒馆)之旁,筑逆旅之邸(旅店)……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既又揭楼于邸之上,名之曰奠枕,使其民登临歌舞之。……楼成而落之,侯举酒楼上,属父老而告曰:“……今疆事清理,年谷顺成,连甍比屋之民各复其业,吾与父老登楼以娱乐,东望瓦梁清流关,山川增气,郁乎葱葱,前瞻丰山,玩林壑之美,想醉翁之遗风,岂不休哉?”[1](第35页)

据此文可知,滁州饱经战乱之苦,百废待兴,辛弃疾来到滁州,想尽一切办法改变滁州的城市面貌,为往来客商提供食宿条件,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先建酒馆,接着在酒馆旁建旅店,于是滁州城出现了“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的繁华景象。随后,他又在旅店上面建一座供人娱乐的楼阁——奠枕楼,运用“借景”之法,把城外瓦梁、清流关、丰山的林壑之美借到城中,使当地居民和四方商旅“登临而歌舞之”。他在《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词中写道:“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2](第22页)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开阔景象。可见辛弃疾不仅擅长打仗,而且善于治理地方经济,懂得把商业娱乐业结合起来,重视楼台馆阁的建造,具有明确的园林意识。

淳熙元年(1174)春,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5]他游览金陵赏心亭时,写下了《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承相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两首词都描绘了登赏心亭所看到的山光水色。《菩萨蛮》上片云:“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2](第29页)词人以奔马喻雨中青山,化静为动,似动非动,气势不凡。《水龙吟》开篇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第31页)描绘了清秋时节,江南阔远的江水和无边的秋色,并以“玉簪螺髻”比喻江北的远山,赋予远山悲愁怨恨的情态。

淳熙四年(1177),辛弃疾出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5]这年秋天,诗人范成大罢蜀帅,归途路过江陵,辛弃疾邀请范成大游览渚宫,范成大《吴船录》(下)载:

淳熙丁酉八月壬申癸酉泊沙头,江陵帅辛弃疾幼安招游渚宫。败荷剩水虽有野意,而故时楼观无一存者,后人作小堂亦草草。[1](第53页)

渚宫在今湖北江陵县境内,是春秋时代楚成王所建的宫殿,后因以此为江陵的别称。[6]到南宋,渚宫楼观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后人建造的简陋狭小的楼堂。辛弃疾邀请范成大到这种地方游玩,足见他对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名胜故迹是充满兴趣的。

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曾游豫章(今南昌)的东湖,并作《鹧鸪天》词描绘东湖的春色:“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1](第57页)此年闰六月,辛弃疾离开江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后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5]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2《临事之智》载:

辛幼安在长沙,欲于后圃建楼赏中秋,时已八月初旬矣,吏白他皆可办,唯瓦难办。幼安命于市上每家以钱一百赁檐前瓦二十片,限两日以瓦收钱,于是瓦不可胜用。[1](第65页)

这则材料说明辛弃疾在长沙也有造园之举。在长沙,辛弃疾创置了湖南“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5],他也因此事遭人弹劾。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5]

淳熙八年(1181)暮春,辛弃疾又一次游览豫章东湖,并用同僚洪景伯(适)《满庭芳》词韵,写下《满庭芳》(游豫章东湖再用韵),词中称赞洪景伯云:“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怪公喜气轩眉。”2](第69页)不久,辛弃疾在滕王阁宴请宾客,诗人胡时可不请自至,要求谒见辛弃疾。“辛使前,曰:‘既称诗人,先赋滕王阁,有佳句则预坐。’即题云:‘滕王高阁临江渚’,众大笑,再书云:‘帝子不来春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犹是当年旧歌舞。’乃相与宴而厚周之。”[1](第75页,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5)辛弃疾还写了《贺新郎》(赋滕王阁)词,词中化用王勃《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中的名句,描绘了滕王阁的壮观景象,对王勃的才情深表赞美,云:“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2](第72页)

淳熙八年冬十一月,辛弃疾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很快遭到台臣王蔺的弹劾,落职罢新任。[5]就在这一年,带湖新居落成,辛弃疾“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5]。于是把带湖新居命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带湖新居的面貌如何呢?我们且看洪迈的《稼轩记》:

国家行在武林(杭州的别称),广信最密尔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纷繁交错),处势便近,士大夫乐寄焉。环城中外,买宅且百数……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靠近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同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同横)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像磨刀石一样坦平),可庐以居(可以筑室居住)。而前乎相攸者(过去来勘察宅地的人),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天生的一块好地,留着要挑选合意的主人,才能给予他)。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百间),财(同才)占地什四(十分之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空下左边的地作为园圃),稻田泱泱(广大貌),居然衍十弓(延展五丈,五尺为一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好像是真正拿着犁、锄去操作那样)。东冈西阜(土丘),北墅(田庐)南麓,以青径款竹扉(由青翠色的小路通向竹门),锦路行海棠(锦绣似的道路两旁导以海棠)。集山(收览众山)有楼,婆娑(周旋盘桓)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洗砚有小洲),皆约略位置(大体安排、布置),规岁月绪成之(规定日期,一一完成)。而主人初未之识也,绘图畀予(给予我)曰:“吾甚爱吾轩,为吾记。”[7]

《稼轩记》是洪迈为辛弃疾在信州城北灵山下的带湖新居落成而作。邓广铭先生认为:这篇记当作于淳熙八年暮春之前,而带湖新居的建造则始于春初。[1](第82页)从这篇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辛弃疾带湖新居的地形、规模、布局及其建园的用意。其地形是:“三面傅城(靠近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规模是:纵有1230尺,横有830尺,面积为10219平方丈,约170亩。园中的布局是:“筑室百楹(百间)”,占地十分之四;“荒左偏以立圃”,即空下左边的地作为园圃,与园圃相连的是向外延展5丈的宽阔的稻田,田边立亭曰“植仗”;“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即东边的山冈,西边的土丘,北边的田庐,南边的山麓各有曲折的小路,有的路边种竹,由青翠色的小路通向竹门,有的路边种海棠,使园中曲径美如锦绣。园中高处有供人观览众山的楼台,低处有供人周旋盘桓的厅堂,山上、水边有供人信步游玩的亭子,书斋旁有洗砚的小洲,真可谓移步换景,美不胜收。辛弃疾把带湖新居的布局画成图纸,并规定工程进展的日期,足见他对自己第宅园林的重视。辛弃疾建园的用意则是:“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即把稼轩作为日后退隐躬耕、啸傲林泉之所。

辛弃疾带湖新居规模之大,园中建筑之华丽,使陈亮、朱熹都感到惊讶和倾羡。陈亮《龙川文集》卷21《与辛幼安殿撰书》云:

始闻作室甚宏丽,传到《上梁文》,可想而知也。见元晦(朱熹)说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曾睹,此老言必不妄。去年亮亦起数间,大有鹪鹩肖鹍鹏之意,较短量长,未堪奴仆命也。[1](第82页)

作为私家园林,如此豪华气派,必然要耗费大量的钱财,这大概是台臣王蔺等人弹劾辛弃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宋史》辛弃疾本传载:“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5]《宋会要》101册《职官门黜降官》第八载:

淳熙八年十二月二日,右文殿修撰新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落职罢新任。以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至是言者论列,故有是命。[1](第81页)

淳熙十五年(1188),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到鹅湖、瓢泉同憩共饮,极论世事,逗留十多天才分别。[1](第96页)足见辛弃疾对鹅湖风月、瓢泉山水的赏爱、流连。

光宗绍熙三年(1192)春,辛弃疾赴福建提点刑狱任,九月任福建安抚使。他在福建任上,与朱熹游从甚繁,情谊甚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5]武夷山有丹霞地貌,九曲清溪。辛弃疾公事之余,漫游这座山林名胜之中,显示出文豪的本色。

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辛弃疾遭谏官黄艾弹劾,罢福建安抚使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九月,又遭御史中丞谢深甫弹劾,降充秘阁修撰。罢官之后,辛弃疾再到期思(今江西铅山县东南)卜筑新居。[1](第113页)据邓广铭先生推测:“稼轩此前既不时盘旋其地,则期思附近必原有可供憩居之所,此次之卜筑,当是自行相度,选最可意处而修造耳。”[1](第113页)宁宗庆元元年(1195),期思新居落成。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上饶带湖迁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辛启泰《稼轩年谱》载:“庆元二年记事云:所居毁于火,徙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有《期思卜筑词》……”[1](第118页),自绍熙五年(1194)到嘉泰二年(1202),辛弃疾写了大量的描写期思、瓢泉一带园林风物和遣兴抒怀的词。如:绍熙五年,他从福建回上饶带湖,到期思选择新居地址,写下了《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祝英台近》(与客饮瓢泉)等词。庆元二年、三年,他写了《浣溪沙》(瓢泉偶作)、《水调歌头》(将迁新居不成……)、《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浣溪沙》(种松竹未成)、《临江仙》(停云偶作)、《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等词。庆元四年至六年,他写了《哨遍》(秋水观)二首、《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水调歌头》(赋傅岩叟悠然阁)、《新荷叶》(再题傅岩叟悠然阁)、《念奴娇》(赋傅岩叟香月堂两梅)、《贺新郎》(题傅君用山园)、《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感皇恩》(读《庄子》……)等。还有些词篇,虽然具体的写作年份难考,但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可以确定写于绍熙五年(1192)至嘉泰二年(1202)之间,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南歌子》(新开池戏作)、《玉楼春》(隐湖戏作)、《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菩萨蛮》(昼眠秋水)、《临江仙》(苍壁初开……)、《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瑞鹧鸪》(期思溪上日千回)、《满江红》(山居即事)、《行香子》(山居客至)、《念奴娇》(用韵答傅先之)、《行香子》(博山戏呈赵昌甫、韩仲止)、《卜算子》(用韵答赵晋臣敷文……)、《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等等。

上述词篇均写于退隐瓢泉时期,或描写瓢泉新居周围的青山绿水,或咏赞朋友家的亭台楼阁,或抒写游玩寺院的乐趣,或表现自由超脱的老庄思想。笔者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与园林有关的词篇目录,意在说明,辛弃疾退隐瓢泉时期,比隐居带湖时期更重视园林,更醉心于园林。至于他对园林景物的描绘,留待下文阐述。

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出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他在绍兴府任上,创建秋风亭,并作词寄给张镃。张镃《南湖集》卷10《汉宫春》词序云:“稼轩帅浙东,作秋风亭成。以长短句寄余;欲和久之,偶霜晴,小楼登眺,因次来韵,代书奉酬。”[1](第123页)辛弃疾还打算为闲居于鉴湖旁的友人陆游建造新居,被陆游谢绝。陆游《剑南诗稿》卷61《草堂》诗曰:“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自注云:“辛幼安每欲为筑舍,予辞之,遂止。”[1](第127页),这两件事说明辛弃疾晚年在关心国事的同时,并没有废弃造园、赏园的活动。我们讲辛弃疾酷爱园林艺术,不仅不会降低辛弃疾作为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而且更能显示辛弃疾作为文武全才的精神风貌。

二、辛弃疾对带湖、瓢泉园林景物的描绘

园林景物包括山峦、泉流、池塘、庭院、楼阁、花木等。在风景名胜园林中,天然的高山峻岭、河流湖泊是园林的主体,而人造的亭台、楼阁、殿堂、石刻文字等只起点缀作用;在寺观园林中,通常以优美或险峻的自然景观为构景方式,在曲折幽深之处建造道观佛寺,用以象征仙境或极乐世界,总体布局反映旷达放荡、纯任自然的老庄思想;在帝王宫苑中,既有天然的真山真水,也有人造的假山假水,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规模宏大、色彩华丽的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浓重的皇权意识;在私家园林中,则以住宅、亭台、假山、池塘、花木为主要景观,规模不大,建筑色彩朴素淡雅,布局小中见大,曲折多变,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文人士大夫所标榜的清高淡泊的心境。辛弃疾描写得较多的是风景名胜和私家园林中的优美景物,表现出对自然山水和庭园风光的浓厚兴趣。

我们先看辛弃疾对带湖、瓢泉自然山水的描绘。《水调歌头》(盟鸥)云: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2](第99页)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1182)春初,描绘了带湖的风景之美:清澈宽阔的带湖有如打开着的千丈翠奁,鸥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词人在湖边来回漫步,与自然界的飞鸟成为朋友。词人有时站在湖边的苍苔上,静静地观赏湖中的鱼儿,那般悠然自得。畴昔的废沼荒丘,经词人的改造,建成充满鸟语花香的园林。词人还觉得美中不足,东岸树木较少,因而准备多栽杨柳,以增加浓绿的色彩。《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云: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2](第118页)

此词作于淳熙十年(1183),词人在带湖居所开掘一条溪流——南溪,使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当春水上涨时,能像范蠡泛舟五湖那样,驾一叶扁舟在溪流中飘荡;当秋高气爽时,能观赏平沙鸥鹭,落日渔樵。这南溪风光之美,恰似湘江。《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云: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此词约作于淳熙十二年(1185),题中奇师村即期思村,周氏泉后来被辛弃疾更名为“瓢泉”。词中描绘了瓢泉万壑飞流,千岩竞秀的山光水色,并想结庐于瓢泉,像陶渊明那样过隐居生活。《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云: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老杜;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着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2](第297页)

此词作于绍熙五年(1194),描绘了期思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作者自比杜甫、陶渊明,想在此处建造“茅亭”。他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以山水为朋友,感到“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祝英台近》(与客饮瓢泉……)上片云: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此词作于绍熙五年或庆元元年(1194或1195),描绘了瓢泉占地面积之广和山青水碧的景色。《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云: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2](第306页)

此词作于瓢泉时期,灵山,一名灵鹫山,在今江西上饶市西北。词人运用一系列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灵山壮丽的景色。如:用“万马回旋”比喻由西向东曲折延伸的群山,用龙蛇盘曲走动比喻灵山上的十万棵松树,均化静为动,充满刚健的力量和奔腾的气势。用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的车骑和太史公的文章,比喻朝霞映照下的数座山峰,赋予灵山以磊落、雍容、雄深雅健的文人士大夫的风度、情态。此外,以“跳珠”喻飞流、以“缺月初弓”喻“小桥横截”也十分恰当。全词比喻丰富奇妙,气势恢宏,格调高雅,是难得的名篇。《南歌子》(新开池戏作)云:(www.xing528.com)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此词作于瓢泉时期,词中以通俗的口语,描绘了池塘的作用和池中倒影之美。池水能浸润台阶,能扩大视觉空间,面对清澈的池水,能看到水中的明月;画栋雕梁,艳丽的荷花倒映于水中,随着水波的摇荡而悠悠摇动;妙龄少女以池水为镜,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身影。作者自称开凿一口方塘,唤来许多美景,创造了一个虚静悠远的空间。在私家园林中,“池塘”的确是不可缺少的景观,它能给人带来虚静之气和无穷的美感。在《贺新郎》(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词中,辛弃疾建议赵晋臣在积翠岩前筑一陂塘,让天上的长虹、山上的岩石树木倒映在清澈的陂塘之中,词中写道:“好卧长虹波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推翠影、浸云壑。”可见,辛弃疾非常重视池塘在园林中的作用,也深知池中景物的妙趣。

我们再看辛弃疾对带湖、瓢泉宅园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描绘。

亭台楼阁是园林中的人文景观,是供游人驻足赏景或听歌饮酒之所,它既装点园林,又能聚合四周景物,正如苏轼《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所云:“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8]花草树木是园中供人观赏之物,能给人带来诗情画意。辛弃疾的带湖宅园中“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洪迈《稼轩记》),其《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下片写道:“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2](第76页)此词作于淳熙八年(1181)秋,词人打算在东冈上修建茅斋,面对湖水而开窗,将湖光山色引入室内;在湖边种柳,以利于“小舟行钓”;在园中栽种翠竹、梅花、秋菊、春兰,供人观赏。可见,辛弃疾对园林布局非常讲究。其《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上片云:“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2](第153页)词人从鹅湖回到带湖住所,躺在溪堂中观看夏末傍晚的景物:远处溪流上飘浮的片片云彩渐渐地消失了,近处池塘中的红莲在风中摇摆,都像喝醉酒似的;白鹭默默地站立着,准是独自在那里发愁。作者似乎是以“红莲”喻指对国事漠不关心的庸人,以“白鸟”喻指为国事忧虑的仁人志士。若单从写景而言,“溪堂”是取景的窗口,起到了聚合景物的作用。《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云: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懒春迟。[2](第156页)

此词写于闲居带湖初期,描绘了山园(带湖新居)中的早春之景:断崖高耸,清溪环绕,修竹满山,梅花数点,给人以春意盎然、清新明丽之感,表现出高雅脱俗的情调。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云: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2](第223页)

此词作于绍熙元年(1190),词中所写的“楼台”、“院宇”无疑是带湖篆冈上的建筑物,“随分杯盘,等闲歌舞”则描绘了在楼阁中饮酒、听歌的生活。

庆元元年(1195),辛弃疾在山青水秀的瓢泉建造了新的宅园,庆元二年作《浣溪沙》(瓢泉偶作)云:“新葺茅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2](第310页)可见瓢泉居室面对青山,环境幽雅。瓢泉宅园中有停云堂、秋水观等亭台楼阁,还有满山的青松翠竹,辛弃疾都进行了描绘。其《临江山》(停云偶作)云:“偶向停云堂上坐,晓猿夜鹤惊猜。”“径须从此去,深入白云堆。”[2](第334页)坐在停云堂上,能听到“晓猿夜鹤”的鸣叫声,能领略白云飘缈的景象。其《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云:“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2](第332页)词人自称在停云堂周围亲手种下万棵松杉,盼望松杉早日长成茂密的树林,目的是要营造宁静幽雅的居住环境。《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云: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自没安排处。[2](第334页)

此词约写于庆元三年或四年(1197或1198),描绘了停云堂一带的优美环境:堂前有小桥流水,沿着山溪有高低起伏、曲折幽深的小路,小路两旁栽满青青翠竹,拄杖行走在竹林底下的小路上,能领略烟霞云霭,从停云堂往下看,细雨濛濛,山花烂漫,加上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使人心悦神怡。

庆元五年(1199),辛弃疾写了《哨遍》(秋水观)二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云:“秋水观必即秋水堂,当与停云堂同为瓢泉居第中之一重要建筑。”[2](第343页)“秋水观”的命名取自《庄子·秋水篇》。其一写道:“谁与齐万物?庄周吾梦见之。正商略遗篇,翩然顾笑,空堂梦觉题《秋水》。”“此堂之水几何其?但清溪、一曲而已。”其二写道:“正万籁都沉,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看一时鱼鸟忘情喜,会我已忘机更忘己。”[2](第343、344页)从这些词句中可知,秋水观面对的是一曲清澈的溪水,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时候,词人坐在秋水观中,神游万里,心清如水,好像是坐在淮河、长江的岸边。白天,他在秋水堂中观赏水中的游鱼和空中的飞鸟,感到轻松自由,达到“忘机”、“忘己”、与物同游的境界。《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云:

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潺。羡君人物东西晋,分我诗名大小山。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靖长官。[2](第359页)

此词约作于庆元四年至六年(1196-1200)之间,一、二句描绘秋水堂的景观:一条长廊迂回于溪水、岩石之间,流水潺潺,幽静宜人。“穷自乐”三句抒写了仕途失意、闲居无聊的心情。末二句中,“痴儿事”,指做官。《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曰:“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靖长官”,人名,曾慥《集仙传》载:“靖不知何许人也。唐僖宗时为登封令,既而弃官学道,遂仙去。隐其姓而以名显,故世谓之靖长官。”[2](第359页)此处以靖长官比吴子似。二句称赞吴子似既能入世为官,又有靖长官那种潇洒出尘的风度。

此外,辛弃疾在闲居瓢泉期间,还为一些朋友的宅园题写了词篇,如《水调歌头》(赋傅岩叟悠然阁)云: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君起更斟酌,我醉不须辞。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万卷有时用,植仗且耘耔。[2](第362页)

此词当作于庆元六年(1200)之前,全词紧扣“悠然”二字尽情发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情意,表现了对自然风物的赏爱。《新荷叶》(再题傅岩叟悠然阁)写道:“悠然忽见,此山正绕东篱。”“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飞。”[2](第397页)《新荷叶》(赵茂嘉晋臣和韵,见约初秋访悠然,再用韵)写道:“茂林修竹,小园曲径东篱。”“而今东望,心随去鸟先飞。”[2](第397页)词人以茂林修竹、曲径东篱等意象描绘悠然阁的幽静之景,借白云飞鸟表现悠然自适之情。又如《卜算子》(用韵答赵晋臣敷文,赵有真得归、方是闲二堂)下片云:

野水玉鸣渠,急雨珠跳瓦。一榻清风方是闲,真得归来也。[2](第401页)

词中以玉鸣喻野水流淌声,以珠跳喻急雨,以野水、急雨、清风描绘方是闲、真得归二堂的景色,给人清爽优雅之感。

上述大量的例证说明,辛弃疾闲居带湖、瓢泉期间,钟情于山水园林,并以多彩的笔墨描绘了带湖、瓢泉两处宅园和友人宅园的优美景色,表现出崇尚自然、虚淡的审美意识。

三、辛弃疾描写园林景物词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和雅爱诗酒的文人性格,决定了他在屡遭弹劾之后,一方面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艰难的斗争中实现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又想超越个我形位和现实藩篱的限制,到山水园林、老庄哲学中寻找精神安慰。他在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创作的描绘园林景物的词中,虽然时时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悲愤,但同时也表现出随遇而安、超然放旷的人生态度。《菩萨蛮》(稼轩日向)写道:

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 功名浑是错,更莫思量着。见说小楼东,好山千万重。[2](第79页)

此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表现了对带湖风月的赏爱,也流露出功业难成的苦闷。《水龙吟》(题瓢泉)上片云:

稼轩何必长贫,故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2](第175页)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铅山县志》云:“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直规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鉴。”[2](第175页)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时期,词人由小小瓢泉,联想到孔门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人生境界,赋予瓢泉以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卜算子》(闻李正之茶马讣音)云:

欲行且起行,欲坐重来坐。坐坐行行有倦时,更枕闲书卧。 病是近来身,懒是从前我。静扫瓢泉竹树阴,且恁随缘过。[2](第213页)

此词作于淳熙十六年或绍熙元年(1189或1190)闲居带湖时期,描绘了瓢泉绿树环绕的幽静环境,表现了闲居时期欲行便行,欲坐便坐,行行坐坐,枕书而卧的生活。《水调歌头》(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下片云: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2](第311页)

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期,表现了看穿忧患、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众鸟欣有托”二句直接引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抒写对隐居乡村生活的赏爱。《贺新郎》(邑中园亭)序云:“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词曰: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2](第338页)

此词作于庆元年间,“停云堂”的命名取自陶渊明《停云》诗,《停云》诗的内容主要是“思亲友”和饮酒。这首词同样写到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序”中“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三句描绘了停云堂迷人的景色,词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四句描述了物我交融、超凡脱俗的心境。“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二句则抒发了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感愤,上片写到由于抗战受阻碍,使他“白发空垂”,感叹交游无几,只有青山做伴来安慰自己。下片由饮酒而写到“江左沉酣求名者”,讽刺那些不管国家危亡,一心钻营个人名利地位的人。庆元六年(1200),辛弃疾得知朱熹去世的噩讯,写下《感皇恩》(读《庄子》)一词,自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2](第382页)。可知他隐居瓢泉时,常常以老庄思想调养心性,以排遣失意的郁闷。这期间他还写了《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云: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2](第432页)

词人晚年把“出入收支”之类的理财家事交给儿子,自己过着“管竹管山管水”、“宜醉宜游宜睡”的闲散自由的生活,表现出宁静、淡泊的心境。其《行香子》(山居客至)写道:“白露园蔬,碧水溪鱼,笑先生钓罢还锄,小窗高卧,风展残书。”“听风听雨,吾爱吾庐。”[2](第466页)《瑞鹧鸪》(胶胶扰扰)云:“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2](第525页)这些均形象地描绘了词人晚年种菜、钓鱼、读书、赏月、观花的生活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辛弃疾才兼文武、雅爱诗酒的个性和南归后屡遭弹劾、排挤的身世遭遇,使他在渴望建功立业的同时,又醉心于山水园林和词章翰墨。他在南归之后的岁月里,游览过杭州的西湖、金陵的赏心亭、江陵的渚宫、南昌的东湖和滕王阁、福建的武夷山等名胜之地;他在滁州建奠枕楼,在长沙建楼赏中秋,在上饶建带湖和瓢泉宅园,在绍兴建秋风亭。所到之处,或游赏湖山,或构造园林。他在退居带湖和瓢泉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与山水园林有关的词章,以多彩的笔墨描绘了带湖、瓢泉两处的自然山水和庭园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这些描绘园林景物的词中,虽然时时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悲愤,但同时也表现出崇尚自然、虚淡的审美意识和随遇而安、超然放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第1158-1159页。

[4]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辛弃疾传》[元]脱脱:《宋史》(卷401),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魏嵩山:《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辞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第730页。

[7]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363-364页。

[8]孔凡礼:《苏轼诗集》(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5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