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东坡与李仁《和归去来辞》比较研究成果

苏东坡与李仁《和归去来辞》比较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东坡与李仁《和归去来辞》之比较研究(提要)(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金周淳苏东坡既是中国文学史上代表北宋时代的伟大诗人,又是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之一。苏东坡与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都借韵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以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归去来辞》。苏东坡在昌化过贬谪生活的时候写了这首《和归去来辞》。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沉醉的程度。

苏东坡与李仁《和归去来辞》比较研究成果

苏东坡与李仁《和归去来辞》之比较研究(提要)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金周淳

苏东坡(1036-1101)既是中国文学史上代表北宋时代的伟大诗人,又是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文学素养高,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豪放、清光、华丽。他不仅在中国名扬四海,在邻邦高丽国也享有盛誉。他的诗文传到高丽国之后,在高丽文坛上掀起崇尚他豪放诗文的热潮,以至在高丽高宗时代,全州还刊行了他的文集,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对高丽文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方面,在韩国还产生了文人们模仿他的《赤壁赋游》,一到7月既望就泛江游船的风俗,而且出现了很多在石壁上刻有“赤壁”二字或以《赤壁船游》为主题的图书。同时,还出现了“赤壁器”的器具名称,《水宫歌》的剧歌里援用了《赤壁船游》,以及用已翻译的《赤壁赋》而编唱的歌谣。

苏东坡虽然因与备受儒家推崇的程颐(1033-1107)处于对立关系,而受到朱熹讥评,提出禁止向高丽国输出书籍的建议,任杭州刺史时慢待高丽使臣,以及喜佛等原因,而成为高丽文人批判的对象,但并不妨碍其成为高丽中期诗文学的典范人物。

苏东坡因与当时的新法党不和,被流放过谪居生活的时候,由于喜好陶渊明的诗,作了比陶渊明的诗还多出一半的109首“和陶诗”。其中,他的《和归去来辞》是中国文人创作的最早的“和陶辞”。这首诗在苏东坡文学最盛行的高丽中期,给李仁老(1152-1220)以巨大影响,他也成为高丽人创作《和归去来辞》的第一人。此后,在韩国以《和归去来辞》、《次归去来辞》、《拟归去来辞》、《步归去来辞》、《反归去来辞》命名的“和陶辞”竟达到127首。

本文首先考察一下给苏东坡及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以影响的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然后分析、比较陶渊明和苏东坡文学传到高丽后的情况,以及苏东坡和高丽的李仁老在文学上的因缘,两人的《和归去来辞》有何异同点。

苏东坡与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都借韵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以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归去来辞》。

《归去来辞》正如欧阳修所极赞的“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一样,是陶渊明的不朽名篇。这是一篇以陶渊明在充斥着腐败与争斗的晋宋年间,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和重返自然本我的作品而广为流传。对陶渊明“归去来”的动机,《宋书·陶潜传》认为他隐遁的动机是为与腐败的官僚阶层相抗争,而致仕归田;而《归去来辞序》则说自己隐遁纯粹是出于个人的缘由,不过二者都是其个人意志的反映。

苏东坡,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眉州眉山县,是苏洵的长子。名轼,字子瞻,后来被称为东坡居士。与其弟苏辙一同,父子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苏,父为老苏,兄为大苏,弟为小苏。

苏东坡出生之年,在韩国历史上相当于高丽靖宗二年(1036)。当时的高丽和北宋的文化关系,从在文宗三十一年(1077)因使臣往来的不便,在洪州管下苏大显兴建了安兴亭的事实中,可知高丽与宋的往来非常频繁。还有,在高丽文宗三十一年(1077),宋新宗亲自给高丽国王送去医官和药材;文宗三十七年(1083),把宋朝大藏经迎置在京畿道开丰郡的开国寺;高丽宣宗二年(1085),宣宗之弟释煦(大觉国师)为求法去了宋朝,回来时带来《释典》及经书1000余卷。同年,大觉国师在兴王寺设置教藏都监,从辽、宋、日本等地购进4000余卷的书,并重新刊行;宣宗七年(1090),购进了宋朝的李肪等人奉王命汇集梁代末至唐代名著编撰的《文苑英华集》。

苏东坡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即高丽肃宗六年。在北宋元丰四年(1081),时任杭州官吏的陈师仲把苏东坡的诗文编辑整理成《超然集》、《黄楼集》,最初在中国刊行。此后,《东坡集》以宋刊本普及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从当时宋朝和高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情况,可以推断苏东坡死后不久,他的文集很快就传入到高丽国。特别是在光宗九年(958),在后周评士双冀的再三建议下实行科举制以后,儒学从经学中心向词章、文艺中心倾斜,并形成了制述科(文艺)比明经科更受重视的局面,他的诗文也随即对高丽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宗二十九年(1075)苏东坡40岁时,出生于高丽,因编写《三国史记》而闻名的古文章家金富轼(1075-1151),与生于1079年的其弟金富辙(1079-1136),因羡慕苏轼及其弟苏辙,甚至用他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苏东坡对高丽中期文坛的渗透与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已沉醉于苏东坡诗文的高丽文坛,还未曾对以田家语描绘农村景象的身处地方的一介小吏陶渊明的诗感兴趣。然而,自从苏东坡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评论一出,高丽文人就开始重视起陶渊明的诗。李仁老在武臣执政时期被流放,其间他以苏东坡在贬谪时写的《和归去来辞》为范例,开始着手写吟咏自己身世和处境的《和归去来辞》。

田园诗人陶渊明去世六百余年后,直到宋朝才出现推崇他的人物——苏轼。苏轼晚年被当时的执政派新法党剥夺显爵,并流放到南方未开拓地海南岛西岸昌化。他在这里体验到幻灭的悲哀,因羡慕陶渊明的人品生活态度,写了109首“和陶诗”。他的第一首“和陶诗”是元祐七年(1097)写的《和陶饮酒诗》,第二首“和陶诗”是57岁那年7月写的《和归去来兮辞》。

苏东坡在昌化过贬谪生活的时候写了这首《和归去来辞》。他在此序中把庄子的所谓“无何有之乡”当作自己的家,所以即使身处海南,而心却始终在陶渊明的理想乡——桃源世界里。

同时,苏东坡不仅写了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诗,还写了《归去来集字十首》,在其序中他说:“予喜读渊明归去来辞,因集其字,为十诗,令儿曹诵之,号归去来集云。”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沉醉的程度。

李仁老生于高丽18代王毅宗六年(1152),历经明宗、神宗、熙宗、康宗四朝,卒于21代王高宗七年(1220),享年69岁,是韩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随笔式评论集、批评文学——《破闲集》的作者。不过,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所谓武臣执政期的政治黑暗期,国政混乱,社会不安定,王权极度衰弱,国势渐微。这时期发生的祸乱有:仁宗四年(1126),在政治腐败的贵族阶层内部发生的李资谦、拓俊京之乱;仁宗十三年(1135),以开京为中心的腐败贵族们,试图建立以西京为中心的新政治模式而引发的妙清之乱;因文、武的差别待遇而引发的毅宗二十四年(1170)郑仲夫、李义方、李高等武臣之乱。特别是武臣之乱初期,很多文人不是被杀戮就是被流放,一些文人为了活命而上山成为僧侣道士。同时,以李仁老为首的一些文人像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一样沉醉于道家思想,组织了“竹林高会”这一团体,以诗酒为友,远离人间世事,沉浸于逃避现实的风流生活中。其间,李仁老仿效苏东坡在昌北过贬谪生活的时候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题目和韵写出《和归去来辞》的事例,写出了反映武臣执政期被放逐后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的《和归去来辞》。

分析、比较苏东坡与李仁老之《和归去来辞》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www.xing528.com)

1.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以在充斥着腐败与争斗的晋宋年间,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和重返自然本我的作品而广为流传。

2.宋朝和高丽之间从建国初开始使臣往来,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在苏东坡40岁时(1075),从出生于高丽,因写出《三国史记》而闻名的古文章家金富轼(1075-1151)和其弟金富辙(1079-1136)仿效苏轼和其弟苏辙的名字而起名的事实,以及在当时高丽文人的文集里出现论苏东坡的诗论的事实中可以知道,苏东坡还在世的时候,他的文学已经传入高丽并十分盛行。

3.苏东坡的文学风靡于高丽文坛的时候,高丽中期“竹林高会”的盟主李仁老(1152-1220)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深受苏东坡诗文的很大影响,在武臣执政时期被流放后,以苏东坡在贬谪时写的《和归去来辞》为范例,开始着手写吟咏自己身世和处境的《和归去来辞》。

4.苏东坡的诗文在高丽朝盛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苏东坡的诗文有别于以情感为主的唐诗,其气韵豪放,加上诗语不分雅俗,具有相当独特的一面;第二,高丽的国教是佛教,因契丹、蒙古的入侵和武臣之乱,造成社会混乱,使文人们产生逃避现实的思想,从而很自然地重视有浓厚的佛教或老庄思想的苏东坡的诗文;第三,因武臣执政被流放、左迁的文人们,能够从即使在经历数次的贬谪生活也毫不气馁,并写出肯定现实作品的苏东坡诗文中得到很大的安慰;第四,因为苏东坡既是宋代有代表性的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又是与高丽国在时代上接近的大国——宋朝的大政治家,这对高丽文人来说,他们经科举考试加入到政治家行列时,苏东坡飘逸清雅的文笔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5.苏东坡因新法党的谗言被贬谪到海南昌化时,借用《归去来辞》的题目和韵写出了中国最早的《和归去来辞》;李仁老是因武人执政时期对文人实行肃清而被流放后,模仿苏东坡的《和归去来辞》写出了韩国最早的《和归去来辞》。

6.陶渊明自愿隐遁在田园之后,朝廷赐官招他也没有再出仕,永远与自然为伴终了余生;而苏东坡和李仁老被贬谪、流放,违背自己的意愿过起隐遁生活后,内心始终充满着要重新回归政界,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强烈愿望。由此可知,他们三人虽然有一样的隐遁观,但出仕观却不一样。

7.苏东坡是被当时的执政势力新法党剥夺显爵而贬谪后,感到幻灭的悲哀,而写出了《和归去来辞》;李仁老是在武臣执政时期被流放后,用《和归去来辞》来反映其被迫屈从的生活。

8.苏东坡和李仁老只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憧憬,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在田园里过着从事农耕的生活。他们虽然受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老庄思想的影响,但内心一直怀有儒家原初的文学思想。

9.从两首诗的第一段描述情况来看,苏东坡被贬谪昌化,一方面道出忧国衷情,并仅止于憧憬《庄子》的“无何有之乡”;而李仁老援用《列子》、《庄子》的典故,表现他的隐居是身为文人,在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武人执政期被流放后,由憧憬“无何有之乡”,而最终安住在那里。两人都在被贬谪、流放的情况下,都想安住在“无何有之乡”,同时两首诗都以微韵押韵

10.从两首诗的第二段描述情况来看,苏东坡把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情景描述得详细而有条理,给人一种和他一起回到田园的感觉。相反,李仁老是因外部的环境而被逼走上隐遁之路,表现了抑郁的心情,以及终有一天一定要复归政界施展政治抱负的意愿。归根结底,两个人各自反映了隐遁和出仕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两首诗都以寒韵押韵,然而苏东坡的《和归去来辞》使用的韵字是10字,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多一个“宽”字韵,共11韵字。不过它也属于陶渊明的原韵寒韵,可以看成同韵字。

11.从两首诗的第三段描述情况来看,两个人都想安住在“无何有之乡”,同时都吟咏了对老庄思想的无为自然世界的憧憬。但苏东坡的诗语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而李仁老因使用玄学的奥妙词汇,给人一种深奥难解的感觉。两首诗都以尤韵押韵。

12.从两首诗的第四段描述情况来看,苏东坡否定永生不灭或神仙思想,想要以陶渊明为师归依自然;而李仁老要以道家思想达观的态度,把自己的命运托负给自然。

13.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苏东坡的《和归去来辞》以30韵押韵。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多一个“宽”韵,共31韵。不过它属于陶渊明的原韵寒韵,本质上不是别韵,都属于平声韵。

14.两个人的作品在形式上虽然都借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题目和韵字,但是实际上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是在体会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基础上,模仿苏东坡的《和归去来辞》而完成的。

以上分析比较了两个人的《和归去来辞》。两个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安住在庄子的“无何有之乡”,憧憬桃源的思想。不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相比,都略显欠缺生动感,有未能达到意境的缺憾。由此我们可以再一次领略到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愧是伟大作家的文学作品,它将永远成为后人的龟鉴和训诲的指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