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对高丽潇湘八景诗的影响——以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为例

苏轼对高丽潇湘八景诗的影响——以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为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对高丽“潇湘八景”诗之影响——以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为例(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衣若芬一、前言中国文学家中,最为韩国人所知晓者,盖为陶渊明、杜甫以及苏轼;若论对韩国文学与文人文化巨大且久远之影响力,则非苏轼莫属。李奎报还与崔氏父子的门客及群臣赋诗唱和,本文拟探讨的《虔州八景诗》即为其中之一。明明是“潇湘八景”,为何李奎报却称之为“虔州八景”?

苏轼对高丽潇湘八景诗的影响——以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为例

苏轼高丽潇湘八景”诗之影响——以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为例

台湾)中央研究院 中国文哲研究所

衣若芬

一、前 言

中国文学家中,最为韩国人所知晓者,盖为陶渊明(365-427)、杜甫(712-770)以及苏轼(1037-1101);若论对韩国文学与文人文化巨大且久远之影响力,则非苏轼莫属。本文所探讨之韩国高丽时代文人李奎报(1169-1241),也是颇受苏轼诗文熏陶,在韩国文学史上极受瞩目的作家。关于李奎报对苏轼文学的习染,韩国学者已经有所研究(1),本文拟从较罕为人注意的一个侧面,以李奎报的《虔州八景诗》为例,考察苏轼在中国“潇湘八景”诗画东传高丽之中介意义,以及李奎报在韩国八景文学之地位。

所谓“潇湘八景”,首创于北宋的文人画家宋迪(约1015-1080),据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云: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2)

宋迪所绘的“八景图”至今不传(3),宋迪之后,迭见画家绘制与诗人题咏,并且于12世纪东传至邻国高丽和日本,于海外殖生茁壮,韩日两国之画家与诗人迄20世纪创作不竭,水准与中国作品不遑多让。如此同一主题受中、韩、日三国作者关注的情形,在绘画史与文学史上皆属罕见,韩日两国还因各自的文化体系,繁衍发展出风貌迥然的“潇湘八景”诗画,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内涵(4)

“八景图”肇始于北宋末年,于韩国高丽王朝(5)前期传至高丽,高丽文人开始写作八景诗歌则是高丽时代中期(6)。出使金国的高丽文人李仁老(1152-1220)和陈澕(约活动于1200)可能在金国欣赏过宋迪的“八景图”,两人皆著有《宋迪八景图》诗,这是继沈括的《梦溪笔谈》、释惠洪(释德洪,1071-1128)的宋迪“八景图”题画诗(7),以及宋徽宗朝的《宣和画谱》之后,12世纪初以前仅有的关于宋迪“八景图”的记录(8)

除了李仁老和陈澕,高丽时代中期另一位写作八景诗歌的作者,便是与陈澕齐名,被认为可以递补李仁老等“海左七贤”中早逝的吴世才之位的李奎报。李奎报,字春卿,号白云居士,性好琴、诗、酒,故自号“三酷好先生”,“使酒放旷,不自检,唯以风月为事,略不习科举之文,故连赴试不中”。(9)最后终于在高丽明宗二十年(1189)举司马试,中第一。明宗二十二年(1190),父亲去世,24岁便寓居天磨山,自号白云居士,开始纵情诗酒的隐遁生涯。

虽然有宰相赵永仁、任濡、崔诜,以及崔谠的联名推荐,对于功名不甚积极的李奎报,仕途一直不顺。直到40岁时,专政的武臣崔忠献(?-1219)请李仁老、李奎报等文人为其甲第作记,李奎报发挥了文采,撰成《晋康侯茅亭记》(10),大受赞赏,此后便受到崔忠献、崔怡(?-1249,后封晋阳公)父子的拔擢,经常为之秉笔,国家高文大册、外交往来书表,多出于其手。李奎报还与崔氏父子的门客及群臣赋诗唱和,本文拟探讨的《虔州八景诗》即为其中之一。

李奎报晚年笃好佛法,累官至宰相,70岁致仕,74岁离世,谥文顺公。李奎报作品之丰硕,可谓前无古人,仅收录于《(东国)李相国集》中,便有高达2000首的诗作。

李奎报的《虔州八景诗》,题目与东坡的《虔州八境图》诗非常近似,但是内容的八个景致标题却与“潇湘八景”相同(11)。明明是“潇湘八景”,为何李奎报却称之为“虔州八景”?若为误笔,是否显示当时“潇湘八景”的内容为人所知晓,总标题却还模棱未明?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现存的韩国文人文集中,除了李奎报《虔州八景诗》,找不到其他可为参酌的同题诗篇,李奎报之前的中国诗人,除了东坡,也未见类似题目的作品,因此笔者推测李诗与东坡有关,在进入二者的比较探讨之前,必须先对李奎报所处的高丽时代文坛有所认识,尤其是当时文人对于东坡作品的推崇与热衷,更是不可忽略的重点。

二、韩国高丽时代的东坡热

谈到韩国高丽时代的文坛,必然涉及当时的“东坡热”,最明显也最常被举出的例证,便是文臣金觐仿效苏洵,为其二子命名为“富轼”(1075-1152)与“富辙”(1079-1136)(12)的故事。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徐兢(1091-1153)随路允迪、傅墨卿出使高丽,归国之后,将其在高丽一个多月的见闻记录下来,是为《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当时的高丽接伴便是金富轼,徐兢叙述了金富轼的背景,并图写其形,其言曰:

金氏世为高丽大族,自前史已载,其与朴氏族望相埒,故其子孙多以文学进。富轼丰貌硕体,面黑目露,然博学强识,善属文,知古今,为其学士所信服,无能出其右者;其弟富辙,亦有诗誉,尝密访其兄弟命名之意,盖有所慕云。(13)

徐兢所说的“盖有所慕”,便是慕东坡也。元丰三年(1080)金觐随柳洪、朴寅亮出使宋,或许就在彼时耳闻了东坡的大名,故而有学者认为1080年为高丽文坛接受东坡文学之始(14)南宋张世南撰《游宦纪闻》也记载了此事,并引用苏辙的诗曰:“‘文章动蛮貊’,此语盖不诬云。”(15)

苏轼生前,作品便流传至高丽,享誉海外,从高丽时代中期开始风靡整个文坛,朝鲜时代的文人金宗直(1431-1492)归纳韩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云:

宗直自学诗以来,往往得吾东人诗而读之,名家者不啻数百,而其格律无虑三变,罗季及丽初专袭晚唐;丽之中叶专学东坡,迨其叔世,益齐诸名公,稍稍变其旧习,裁以雅正,以迄于盛朝之文明,犹循其轨辙焉。(16)

金宗直认为统一新罗(669-935)时代晚期至高丽时代初期,韩国诗人学习晚唐体;高丽时代中期崇尚东坡,至高丽时代末期的文人李齐贤(号益齐,1287-1367)出,才扭转习气。李齐贤对朝鲜文坛的影响固然极大(17),但也是东坡的追随者,曾经因高丽忠宣王(1275-1326,1308-1313在位)之故,应召入中国(时值元朝),并于1316年替忠宣王前往眉山祭天,途经东坡故里眉山,驻车凭吊,作有《眉州》、《苏东坡真赞》、《大江东去·过华阴》等诗词赞扬东坡。

严格说来,东坡文学影响最为热烈的时段,乃高丽中期到朝鲜初期(18),究其原因,除了东坡文名天下,流及邻邦之外,还与当时科举考试的实际需要有所关联。高丽于光宗九年(958)开始实施科举制度,自此文风大兴。其科举制度分为制述科(类似中国的“进士科”)、明经科以及杂科,其中制述科最受重视,参加考试的学子也最多。制述科考试的内容屡有变更,兹将高丽时代制述科考试的科目变更情形、概要列表如下(19)

由上表可知,制述科考试愈来愈倾向考经义和论策,这一方面显示儒学渐受重视;另一方面也为以论述说理见长的唐宋古文提供了海外的演习场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东坡,自然也被视为典范。

从韩国文学的发展史来看,高丽时代科举考试科目的变化,也标志着《文选》时代的结束,东坡时代的兴起。早在新罗时代,惠恭王元年(765),《文选》便是为培养官僚而制定的太学监(国学)学生必读书目之一,而为了因应科考诗赋,《文选》之地位甚至高于经籍和史书,然当诗赋的重要性日益被经义和论策所取代,学子的读书兴趣有所转向,“海左七贤”之一的林椿便云:“近世东坡之文,大行于时,学者谁不服膺呻吟?”(20)李奎报也谓:

世之学者,初习场屋科举之文,不暇事风月;及得科第,然后方学为诗,则尤嗜读东坡诗,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21)

除了从东坡文中汲取雄论高言的写作养分,厌倦科举之文的学子得第之后,便爱读东坡诗,东坡诗之妙于琢句、语韵铿锵,尤为人所称道。至于高丽文人所欣赏及体会的东坡文学特色,李奎报云:

夫文集之行乎世,亦各一时所尚而已,然今古已来,未若东坡之盛行,尤为人所嗜者也。岂以属辞富赡,用事恢博,滋液之及人也,同而不匮,故欤?自士大夫至于新进后学,未尝斯须离其手……(22)

东坡风格“属辞富赡”,“用事恢博”与“气韵豪迈”,正好弥补了辞藻华丽的《文选》与气格纤弱的晚唐诗的不足,高丽文人之欣赏东坡,其来有自,尤其是李仁老与李奎报等人,更是与东坡一脉相承的佼佼者。

三、东坡与李奎报《虔州八景诗》

在李奎报的文集中,有许多直接仿效东坡文学的作品,最常见的情况,是用东坡诗韵作诗(23),此外,在高丽中期一片爱好东坡诗文的风潮中,还存在有较不明显之学习痕迹,例如李奎报的《虔州八景诗》。

李奎报的《次韵李平章仁植虔州八景诗》序云:

伏蒙相国阁下和晋阳公门客所赋虔州八景诗示予曰:

“子尝著此八景诗耶?”予曰:“古今诗人,赋者多矣,未尝不撑雷裂月,争相为警策者。予惧不及,故不敢允。”公固督予赋之,即次韵各成二首奉寄,但未睹诸贤所赋,焉知不有犯韵者耶,此独所恐耳。(24)

可知当时以同题唱和,次韵作诗者不乏,可惜除了李奎报之外,其他人的作品均已失传,因此,无法考证究竟谁是首先创造者以推敲《虔州八景诗》题目之订立原委,但是从诗题以及当时的文学环境观察,此诗理当与东坡有关。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孔周翰将接任东坡为密州太守,东坡为孔周翰所作的“虔州八境图”题诗。虔州又称南康,在今江西省赣县,所谓“八境”之数,东坡解释道:

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从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25)

《虔州八境图八首》之第一首云: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这暗示了“八境”与沈约(441-513)的《八咏诗》有关,而“境”与“景”,同属上声二十三梗韵,可以通借,例如宋迪的“八景图”,惠洪称之为“八境”,所以从“八咏”到“八境”、“八景”,概念上是有所承续的(26)

李奎报的《虔州八景诗》首先予人的联想,便是东坡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在高丽时代,并没有地名称作“虔州”(27),其他诗歌也未见歌咏“虔州”的例子,可见其作品不源于母国;而中国诗作中,无疑属东坡的作品最为接近。不过,李奎报的《虔州八景诗》在题目貌合之外,与东坡的《虔州八境图八首》不尽相同。其诗并非具体歌咏地方实景的山水诗,由诗序和诗意判断,亦非如《虔州八境图八首》一般的题画诗,只能说,是因袭东坡诗题而作的联章唱和诗,幻想所谓“虔州八景”之美。而“虔州八景”的内容,依其诗的小标题为:“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潇湘夜雨”、“平沙落雁”、“山市晴岚”、“渔村落照”、“烟寺暮钟”、“洞庭秋月”,除了顺序不同,以及“烟寺暮钟”与“烟寺晚钟”的些微差异,“虔州八景”与沈括所记宋迪“八景图”如出一辙,在中国称作“潇湘八景”的八个景观标题,为何到了李奎报笔下名之为“虔州八景”?这是否为李奎报及当时文人的错误

显然,李奎报未作此想,否则不会一连作了六组诗而浑然不觉,编辑其文集者亦不察其谬,可知当时文人的确是以“虔州八景”为“潇湘八景”。在指摘李奎报等人的错误之前,让我们先回观中国记录“潇湘八景”的情况:东坡有题宋迪“潇湘晚景图”的题画诗(28),“潇湘晚景”并不等同于“潇湘八景”;又如沈括《梦溪笔谈》、《宣和书谱》以及惠洪为宋迪作的题画诗,都只称之为“八景”或是“八境”,惠洪的另一组题画诗才称之为“潇湘八景”,该图的画家不详。高丽方面,李仁老和陈澕的题画诗作《宋迪八景图》,其后李齐贤曾次韵李仁老《宋迪八景图》诗,才称之为“潇湘八景”(29)。也就是说,今日通称为“潇湘八景”者,在初传入高丽时,由于宋迪的画作“八景图”并无“潇湘”字眼,虽然“八景”的内容已经为人所知,总标题尚未确立,再加之以东坡的强大影响力,借用“虔州八境”的名词而作“虔州八景”似无不可。

再者,东坡《送吕昌朝知嘉州》诗又提供了另一个相关的材料,即宋迪“八景图”的八个景观标题,在南宋还有别的说法。《送吕昌朝知嘉州》云:

不羡三刀梦蜀都,聊将八咏继东吴。卧看古佛凌云阁,敕赐诗人明月湖。得句会应缘竹鹤,思归宁复为荨鲈。横空好在修眉色,头白犹堪乞左符。

在“聊将八咏继东吴”句下,王十朋(1112-1171)引赵次公注曰:

昌朝得宋复古画八景图,来嘉州,其目曰:洞庭晚霭、卢阜秋云、平田雁落、阔浦帆归、雨暗江村、雪藏山麓、泉岩古柏、石岸孤松。(30)

又曰:

八咏继东吴,则沈休文尝有东吴八咏者也。

日本学者根据室町时代(1392-1568)的诗僧太岳周崇(1345-1423)注东坡诗之《翰苑遗芳》中,引用赵次公注及赵注避南宋高宗讳,将“构”字作□的情况,判断高宗绍兴年间有附东坡诗原文的赵次公注单行本刊印(31)。既然如此,此赵注单行本可能也流传于高丽,可为佐证的实例,是高丽后期文人李穑(1328-1396)的诗,题目为:《东吴八咏沈休文之作也宋复古画之载于东坡集予少也读之而忘之矣今病馀闷甚偶阅东坡诗注因起东吴之兴作八咏绝句》(32),依诗题之意,李穑由东坡集中得知宋迪画了沈约八咏诗,“载于东坡集者”,盖指《送吕昌朝知嘉州》诗;“东坡诗注”即指赵次公注,李穑的这组八咏绝句一共八首,而且各首的小标题名称与顺序和赵次公注所说的宋迪“八景图”内容——“洞庭晚霭”、“卢阜秋云”等完全一致。赵次公为蜀人,吕昌朝(33)所治理的嘉州亦在蜀,赵次公所记的宋迪“八景图”不见于其他典籍(34),令人猜想是否在北宋末南宋初,四川一带所传闻的宋迪“八景图”另有所指。不过,赵次公并未说明宋迪所绘的“八景图”是否有文学典故,李穑云宋迪画的是沈约的八咏诗,显然是受了东坡诗“八咏继东吴”句的影响。

因此,有了东坡诗赵次公注的另一种记载,宋迪“八景图”就未必等同于“潇湘八景”,加上东坡《虔州八境图八首》的启发,将中国人名为“潇湘八景”的八个景观小标题冠以“虔州八景”的总称,便成为高丽中期文人的某种共识。

东坡对李奎报《虔州八景诗》的影响还不止于诗题名称方面,虽然《虔州八景诗》和东坡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内容并无密切关联,但是仔细阅读李奎报所作的六组48首诗,其中仍可发现学东坡诗之辙迹,例如:

微雪飘飘细屑花,一行直下一行斜。半斜半整真奇景,火急将屏付画家。(35)

诗之下联与东坡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36),十分相近。又如:

同云飘雪晚来昏,掩尽天涯万叠峦。江上行人归意迫,也除诗眼孰贪看。(37)

其中“诗眼”一词,在惠洪的题画诗中也用过:

东风忽作羊角转,坐看波面纤罗卷。日脚明边白岛横,江势吞空客帆远。倚栏心绪风丝乱,苍茫初见疑凫雁。渐觉危樯隐映来,此时增损凭诗眼。(38)

然而追究惠洪的语词出处,还是从东坡而来,惠洪诗作:“渐觉危樯隐映来,此时增损凭诗眼”,东坡诗为:“天公争向背,诗眼巧增损”。(39)

李仁植等人的诗作已经亡迭,只剩零星诗句随李奎报诗之自注留存至今,例如其题“平沙落雁”云:“沙际无田只荻花,有何窥望落横斜。人人焉得机心息,莫遣人禽共一家。”李奎报在诗末记曰:“〔李仁植〕来诗云:雁已驯人人亦熟,人禽自在似同家。”(40)在东坡题画雁诗中,也用过同样的意象:“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41)东坡对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之多方影响,由此可见一班。

四、李奎报《虔州八景诗》在韩国八景文学中之地位与影响

受到中国自12世纪开始兴起的四个字一组,八个小标题为一套的各种地方八景(42)的影响,韩国高丽时代末期也形成了具有民族风味的地方八景(43)。此外,韩国文人的八景诗词除了歌咏山川形胜,还包括书齐、寺庙、园林等,也就是大地理范围、自然景观的八景之余,还创造了个人空间、人文景观的八景,展现既同于中国,又别开生面的八景文学的特色。

在韩国八景文学的写作历史中,李奎报其意义首在于将中国文人称为“潇湘八景”的八个景观小标题加以转化,从东坡处习得,使用文学原典不如“潇湘”深刻的“虔州”一词概括此八景。中国“潇湘八景”的概念来自于宋迪的图绘,李仁老和陈澕写的也是有关宋迪“八景图”的题画诗,到了李奎报笔下,“潇湘(虔州)八景”(以下为论述方便,皆称为“潇湘八景”)与绘画无关,而是晋阳公门下词客与诗僧(44)的应酬唱和之作,把“潇湘八景”架空为无需凭借图像,想象的风景,这对韩国“潇湘八景”诗画发展双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李奎报尽管将“潇湘八景”独立于图象之外,诗篇中关于风景物象的描写,还是依循中国与高丽的书写传统,未尝偏离,而且其借镜的对象,便是李仁老和陈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江天暮雪”和“潇湘夜雨”两景。先看“江天暮雪”:

江天无雪亦阴昏,更奈纷纷冒远峦。虽有渔翁醉和睡,洒来蓑底不曾看。(45)

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在中国“潇湘八景”诗中已有前例可循(46),如惠洪:

长空暝色黯阴雪,六出飘花堕水滨。万境沉沉天籁息,溪翁忍冻独垂纶。(47)

李仁老和陈澕也不例外,都在题画诗里描写冰天雪地中,孤孑一身的钓翁,李仁老诗云:

雪意娇多著(到)水(地)迟,千林远影(近)已离离(放春姿)。蓑翁未识(渔翁醉舞)天将暮,误道东风柳绪时。(48)

陈澕诗云:

江上浓云翻水墨,随风雪点娇无力。凭栏不见昏鸦影,万树梨花春顷刻。渔翁箬笠戴寒声,贾客兰桡滞行色。除却骑驴孟浩然,个中诗思无人识。(49)

如果“江天暮雪”中独钓寒江的渔者还不足以证明李奎报《虔州八景诗》对李仁老和陈澕的承袭,“潇湘夜雨”里形容的萧萧江边竹,便是独见于韩国“潇湘八景”诗的景物,李奎报诗为:

日落江寒水暝天,夜来微雨更凄然。二妃往事君何诘,洒竹声中正好眠。(50)

洒来幸是夜深天,卧听萧萧尚寂然。无赖江边斑竹在,□能惊我醉中眠。(51)

二妃故事,并没有被宋代诗人援引题写“潇湘夜雨”图,宋人侧重于倾诉客宿舟中,独听夜雨的寂寥,这在李仁老和陈澕的诗里也有所表现,不过较趋于以竹枝、竹叶烘托氛围:

一带沧波两岸秋,风吹细雨洒归舟。夜来(深)泊近(向)江边竹,叶(万)叶寒声□是(个个)愁。(52)(www.xing528.com)

江村入夜秋阴重,小店渔灯光欲冻。森森雨脚跨平(东)湖,万点波涛欲飞送。竹枝潇瑟漉(碎)明珠,荷叶偏偏(翩翩)走圆(银)汞。孤舟彻晓掩蓬窗,紧(乘)风吹断天涯梦。(53)

可见李奎报是从李仁老、陈澕诗里吸取“潇湘八景”之基本元素,创作《虔州八景诗》,故而即使出于想象,亦不脱离其大原则。以其交游之情观之,李奎报读过李仁老和陈澕的《宋迪八景图》诗并不为奇。

因此,李奎报可谓继李仁老、陈澕之后,韩国八景文学的承先启后者,李奎报开始写作非题画诗的“潇湘八景”,后来李齐贤也作了次韵李仁老,非题画诗的“潇湘八景”诗(54),还创造了属于韩国的“松都八景”。

朝鲜时代初期,世宗第三子安平大君李瑢(1418-?),因为得到明代周宪王朱有燉于永乐十四年(1416)摹刻的“东书堂历代法帖”,其中有宋宁宗赵扩(1194-1224)所书之(潇湘)八景诗,因诗想景,故而摹拓其诗,图绘其景,系之以李仁老和陈澕的《宋迪八景图》诗,又在世宗二十四年(1442),请善诗者赋咏,当时有19人题写,其中安止(1367-1464)、安崇善(1392-1452)和柳义孙(1398-1450),都提到“虔州”:

安止诗云:

虔州异景未曾知,一幅鲛绡恍惚移。皓月初升钟更响,晴岚方好雨还奇。日斜浦口帆飞疾,雪满沙头雁下迟。不出户庭看尽处,渺然清兴入新诗。

安崇善诗为:

〔……〕展卷寓目思不穷,依稀南塞路八千。若为拂尘驾扁舟,直到虔州流华笺。

柳义孙则题曰:

潇湘缥缈天南极,只有诗画传四域。玉翰照曜丹青问,八景森然绡一幅。笔峰斫取虔州地,墨池写出洞庭湖。远游何必叠壮观,万里须臾致座隅。〔……〕(55)

本来与“潇湘八景”无联的“虔州”一地,因李奎报之故,被写入了韩国的“潇湘八景”诗中,这也是中国不曾有的特殊现象。

五、结 语

本文概观了韩国高丽时代对东坡的推崇与学习,从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文坛对东坡文学风格的追求,得知高丽中期为韩国文学史上《文选》时代的结束,独尊东坡时代之肇端,并以之为背景,讨论李奎报《虔州八景诗》在韩国八景文学之地位与影响。笔者以为:由于当时对东坡作品之热爱,文人吟诵玩味,从而效法东坡之写作形态、吸取其文学理念,因此产生仿照东坡《虔州八境图八首》之诗作,李奎报不仅在题目上承袭东坡《虔州八境图八首》,《虔州八景诗》里也有多处习染东坡诗之轨迹,可见其受东坡影响之深刻。

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中的八景内容与中国“潇湘八景”一致,标题却以“虔州”代“潇湘”,可见当时“潇湘八景”的名称在高丽尚未完全确立,笔者从东坡诗赵次公注里,发现所谓宋迪“八景图”者,别有记载,显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相当于高丽中期)关于宋迪“八景图”的八景个别题名并未定著,故而接受东坡诗集赵次公注的高丽文人会形成内容符合,总标题却模棱两可的现象。也正由于如此,中国“潇湘八景”诗画里惯常投注的“潇湘”文学意象,诸如怀忧失志、恨别思归等抒情表现,很少发挥在韩国的“潇湘八景”诗画中;韩国“潇湘八景图”以歌颂江山美景为主调,后来趋同于“四时八景图”,可以说,韩国“潇湘八景”诗画的文艺氛围与中国和而不同,与“虔州八景”的制造颇有关系。

将李奎报的《虔州八景诗》置于韩国“潇湘八景”诗的写作脉络中考察,还可得见其模拟李仁老、陈澕《宋迪八景图》诗的情形,李奎报是转化题画诗性质的“潇湘八景”诗为想象山水的开风气者之一,启发其后李齐贤的“松都八景”;再如朝鲜时代安平大君匪懈堂“潇湘八景”诗的唱和诸公,也在憧憬潇湘山水之际,杂糅入“虔州”的遥念,间接继承了李奎报的诗心。

【注释】

(1)关于苏轼对李奎报之影响,可参看朴永焕:《img7〔苏轼与李奎报禅诗之特徵比较研究〕》,《中语中文学》第27集,2000年,第401-449页。

(2)〔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香港:中华书局,1987年,卷17《书画》,第171页。

(3)关于宋迪“八景图”之创作,参看衣若芬:《阅读风景:苏轼与“潇湘八景图”的兴起》,收于王静芝、王初庆等著:《千古风流:东坡逝世九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第689-717页。

(4)安章利:《img8》〔《韩国的八景文学》〕(img9,2002年)。堀川贵司:《潇湘八景:诗歌と绘画に见ゐ日本化の样相》(京都:临川书店,2002年)。

(5)韩国的高丽朝(935-1392)就时代而言,相当于中国的五代十国末期(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南汉高祖大有八年)至明朝初年(洪武二十五年)。

(6)关于高丽时代的历史分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太祖元年(935)至第17代仁宗(1146),乃文臣执政时期;中期为第18代毅宗(1146)至第24代元宗(1274),乃武人执政时期;后期为第25代忠烈王(1274)至34代恭让王(1392),臣属元朝时期,参看洪瑀钦:《“拟把汉江当赤壁”——韩国苏轼研究述略》,曾枣庄等著:《苏轼研究史》,第573页。

(7)惠洪诗为《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3册,1334卷,第15162页。

(8)李仁老于1182年,陈澕于1209年出使金国。关于李仁老和陈澕的《宋迪八景图》诗,详参衣若芬:《高丽文人李仁老、陈澕与中国潇湘八景诗画之东传》,《中国学术》第16辑(2003年冬),第158-176页。

(9)李奎报:《李相国集·年谱》,收于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编:《高丽名贤集》(img10: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73年),第1册,第3页。

(10)《李相国集》,卷23,第8-20页,总第252-253页。

(11)除了“烟寺晚钟”,李奎报诗作“烟寺暮钟”,陈澕《宋迪八景图》诗亦作“烟寺暮钟”。《李相国集》共有六组与“潇湘八景”相同标题的诗作。

(12)金富轼著有《三国史记》,曾于钦宗靖康元年(1126)使宋贺登基。金富辙又名富仪,曾于徽宗政和元年(1111)、宣和六年(1124)两度使宋。

(1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8,4b页。

(14)洪瑀钦:《“拟把汉江当赤壁”——韩国苏轼研究述略》,第572页。但王水照先生认为苏轼文集约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传入高丽,参王水照:《苏轼文集初传高丽考》,《苏轼研究》,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6-318页。

(15)〔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卷,11b页。元祐四年(1089),苏辙出使契丹,作《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中《神水馆寄子瞻见四绝》之三云:“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见《全宋诗》,册15,卷864,第10051页。

(16)金宗真撰,刘永奉编:《(影印)青丘风雅》(img11:以会文化社,2000年),第1页。

(17)衣若芬:《李齐贤八景诗词与韩国地方八景之开创》,《中国诗学》第9辑,2004年5月。

(18)黄渭周:《朱子img12苏东坡排击img13朝鲜初期汉文学》,《峤南汉文学》第5集,1993年,第11-49页。

(19)依据《高丽史》,卷73《选举志》,并参考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杨渭生、张申东:《宋丽科举教育之比较》,《宋丽关系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32-458页。

(20)《与眉叟论东坡文书》,林椿:《西河集》(《高丽名贤集》本,第1册),卷4,10b页,总第43页。

(21)《答全履之论文书》,《李相国集》,卷26,第5页,总第276页。

(22)《全州牧新雕东坡文集跋尾》,《李相国集》,卷21,第17页,总第233页。

(23)例如《游天和寺饮茶用东坡诗韵》、《安和寺敦轼禅老方丈夜酌用东坡韵》、《暮春同崔博士甫淳访尹注簿世儒置酒用东坡诗韵各赋》、《访觉月师用东坡诗韵各赋》、《奇尚书退食斋用东坡韵赋一绝》、《观晋生公度理园取东坡诗韵赠之》等。

(24)《李相国集·后集》,卷6,8a页,总507页。

(25)《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卷16,第791-792页。

(26)关于“八咏”与“八境”、“八景”,详参衣若芬:《阅读风景:苏轼与“潇湘八景图”的兴起》。

(27)查《高丽史·地理志》未见“虔州”之地名,朝鲜时代的地理书——如《东国舆地胜览》、《大东舆地图》、《舆地胜览》、《东国地理志》中亦无,又参柳在泳:《传来地名img14研究》,益山:圆光大学出版局,1982年,金渭显:《韩国地方史料目录》(img15:艺文春秋馆,1988年)。

(28)《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全宋诗》,册14,卷800,第9271页。

(29)《和朴石齐尹樗轩用银台集潇湘八景韵》,《益齐乱叶》(《高丽名贤集》本,第2册),卷3,第257页。此诗约作于高丽忠肃王七年(1320),见衣若芬:《李齐贤八景诗词与韩国地方八景之开创》。

(30)《苏轼诗集》,卷31,第1641页。

(31)小川环树、仓田淳之助编:《苏诗佚注》,京都:同朋舍,1965年,第3-4页。池泽滋子:《“颖上声名动倭国”——日本苏轼研究述略》,会枣庄等著:《苏轼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3-653页。

(32)李穑:《牧隐叶》(img16: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韩国文集丛刊》本),卷10,第2-3页,总79-80页。

(33)昌朝为官名,吕昌朝之名字不详。

(34)受到赵次公的影响,后人如明代曹学佺云:“〔嘉州〕太守吕昌朝以宋复古所画八景图,皆天下名胜,悬于州治,与相映发。”见〔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1,3b页,总142页。清初宫梦仁则将宋迪“八景图”与“潇湘八景”分开,前者根据赵次公所言(“洞庭晚霭”作“洞庭暮霭”,“阔浦帆归”作“远浦帆归”);后者则如沈括所记,见《读书纪数略》,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2,第21页。

(35)《次韵李相国复和虔州八景来赠》之《平沙落雁》,《李相国集·后集》,卷6,11b页,总509页。

(36)《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全宋诗》,册14,卷790,第9150页。

(37)《相国尝和示一首予每复以二首未知钧鉴何如惶恐惶恐》之《江天暮雪》,《李相国集·后集》,卷6,12b页,总509页。

(38)惠洪:《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之《远浦归帆》,《全宋诗》册23,卷1334,第15162页。

(39)《僧清顺新作垂云亭》,《全宋诗》,册14,卷792,第9177页。

(40)《相国尝和示一首予每复以二首未知钧鉴何如惶恐惶恐》之《平沙落雁》,《李相国集·后集》,卷6,13a页,总510页。

(41)《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之一,《全宋诗》,册14,卷807,第9352页。

(42)内山精也:《宋代八景现象考》,《中国诗文论丛》第20集,2001年10月,第83-110页。

(43)一般说来,中国的地方八景大多呈现自然景象,韩国的地方八景还加入人事的成分,例如高丽文人安轴(1282-1348)将“牛背牧童”、“垄头馌妇”也视为歌咏的对象,作《三陟西楼八咏》,《谦斋集》(《韩国文集丛刊》本),第452页。后来之仿效者名之为“三陟八景”,如李达衷有《三陟八景》诗,《霁亭集》(《韩国文集丛刊》本),第279页。再如李齐贤《松都八景》中有“朴渊瀑布”,李奎报《题朴渊》诗自注云:“昔有朴进士者,吹笛于渊上,龙女感之,杀其天,引之为婿,故号朴渊。”(《李相国集》,卷14,18a页,总160页),便是采用传说故事,具有地域色彩的景观名称,参衣若芬:《李齐贤八景诗词与韩国地方八景之开创》。

(44)其中有一位“英上人”。

(45)《次韵李平章仁植虔州八景诗》之《江天暮雪》,《李相国集·后集》,卷6,8b页,总507页。

(46)衣若芬:《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零陵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2002年9月,第6-10页。

(47)惠洪:《潇湘八景》之《潇湘夜雨》,《全宋诗》,册23,卷1341,第15300页。

(48)李仁老:《宋迪八景图》之《江天暮雪》,徐居正编:《东文选》(img17:庆熙出版社,1966年),卷20,第231页。括号中文字为现存“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帖”所书之异文,以下陈澕诗亦同,参照任昌淳:《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帖解说》,《泰东古典研究》第5辑,1989年,第257-324页。

(49)陈澕:《宋迪八景图》之《江天暮雪》,《梅湖遗稿》(《高丽名贤集》本,第2册),第221页。

(50)《次韵李平章仁植虔州八景诗》之《潇湘夜雨》,《李相国集·后集》卷6,8b页,总507页。

(51)《相国尝和示一首予每复以二首未知钧鉴何如惶恐惶恐》之《潇湘夜雨》,《李相国集·后集》,卷6,12b页,总第509页。

(52)李仁老:《宋迪八景图》之《潇湘夜雨》,《东文选》,卷20,第231页。

(53)陈澕:《宋迪八景图》之《潇湘夜雨》,《梅湖遗稿》,第221页。

(54)《和朴石齐尹樗轩用银台集潇湘八景韵》,《益齐乱藁》,卷3,第257页。

(55)任昌淳:《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帖解说》。板仓圣哲:《韩国img18潇湘八景图の受容展开》,《青丘学术论集》第14集,1999年3月,第7-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