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文学史: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

宋元文学史: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早期南戏作品中,这种情况尤为常见。通过李三娘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赞扬了她们忠贞不屈、忍辱负重的品德。《拜月亭》又叫《拜月记》,在四大南戏中成就较为突出,一般认为是元人施惠作。此剧据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主要情节大致相同。

宋元文学史: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

第三节 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是在南戏向传奇过渡时期产生的,是南曲戏文八百年历史中辉煌灿烂的一段。简称“荆、刘、拜、杀”。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它们最初大多出于民间艺人之笔下,成就不高,但在长期的演出历程中,这些剧本通常会受到戏班和艺人不断的修订和改编,从而带有世代累积型特征。另外,随着南戏影响的不断扩大,文人作家开始加入到南戏创作和改编的行列,经过他们的加工和再创作,原来稚拙的剧本变得较有文采,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而构成一种基本的写定本,流传后世。这参与写定的文人也就被看作是剧本的作者。在早期南戏作品中,这种情况尤为常见。而到明代之后,随着新的声腔剧种的兴趣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这些成为“经典”的剧目,为了适应明代社会和明代观众的需求,在流传和刊印过程中,又经受了新的改动。而流传至今的宋元时期的南戏作品,大多属于晚明刊本,它们并不完全保有旧貌。这也是戏曲文学特有的现象。

《荆钗记》相传为元人柯丹邱所作,全剧共四十八出,现存多种明刻本,其中以温泉子编集的《原本王状元荆钗记》较接近原貌。故事写穷书生王十朋和温州首富孙汝权分别以荆钗和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不以财富动心,看中王十朋的才德,与之成婚。十朋后入京金榜题名,考中状元,万俟宰相欲招其为婿,十朋以家中有妻室拒绝,被贬调烟瘴之地潮州,而他请母亲带领玉莲前往任所的家书,却被孙汝权篡改为“休书”,继母因此逼迫玉莲改嫁。玉莲不从,投江自尽,幸被钱安抚救起。十朋得知玉莲死讯,发誓终身不娶;玉莲也听到了十朋死于瘴疫的误传。后来两人在钱安抚舟中以荆钗相认,重续前缘。另一传本则作夫妇在玄妙观追荐亡灵时,意外相逢,得以团聚。

作者通过此剧,歌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由于历史及作家的局限性,作品的封建说教气息较浓。据《紫桃轩杂缀》、《瓯江逸志》记载,故事原型写的是十朋负心抛弃玉莲,玉莲投江自尽,与《王魁》、《赵贞女》属同一类型。今传本改为歌颂“义夫节妇”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与《琵琶记》改蔡二郎的不道德为蔡伯喈的纯孝,强调“关风化”的倾向是一致的。但是还应看到,《荆钗记》中亦有许多方面突破了儒家的价值观,体现了进步的一面,比如王十朋听到玉莲死讯,宁愿无子嗣也誓不再娶,这就打破了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

《荆钗记》情节结构十分精巧,戏剧性较强。它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层次分明地展开冲突与纠葛,因而“以情节关目胜”(徐复祚《曲论》),特别适宜于舞台表演。此外,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比较高妙,吕天成的《曲品》说它“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

例如第32出王十朋母亲祭奠投水媳妇钱玉莲的一段描写:

〔驻云飞〕遥奠江边,(白)我那媳妇儿,(唱)想你贤能有千万般,只怨我儿身居宦,拆你夫妻散。天,指望你永团圆,谁想中途遭变。(白)我那儿,(唱)只为我贫姑,你受尽娘轻贱。(白)李舅与我奠酒。(末奠介)奠酒也是徒然。(贴唱)一滴何曾到九泉,一滴何曾到九泉?

(白)再奠酒。(再奠酒介),(贴唱)

〔前腔〕苦向谁言,心内浑如乱箭攒。指望你铺羹饭,(白)媳妇儿,你今亡了,(唱)谁带我孝麻绢?天,谁想你丧吾先。把姑嫜抛弃闪,教我举眼无亲,怎不肝肠断!泪血染成红杜鹃,泪血染成红杜鹃。

(白)李舅,这三奠酒,三奠酒完了。(贴白)我那媳妇儿,深感你父亲,(唱)

〔前腔〕不弃姻亲。(白)你与我孩儿呵,(唱)妇义夫贤,半载夫妻恩爱捐。指望封妻显,指望你将门楣换。天,老景近黄泉,也得与伊为伴。今日途中,谁说心头怨,一度临风一惨然,一度临风一惨然。

(白)李舅化幣。(唱)

〔前腔〕沧海漫漫,知道你幽魂在那边,须把阴灵显,亲与姑之念。天,你送我理当然,教我反来设奠!生别可重逢,死别无由见。泪彻黄泉痛不干,泪彻黄泉痛不干。

王母的三奠酒,痛祭投江殉情的媳妇,情真意切,唱说兼行,泣诉之情,宛然如在眼前。

《白兔记》全称为《刘知远白兔记》,作者不可考,钱南扬认为是“永嘉书会才人编撰”。故事早在宋人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和金代《刘知远诸宫调》中已有记载。刘知远作为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其传奇经历为民间喜闻乐道,具有民间文学色彩,不同于正史的记载。此剧写刘知远落魄流浪,蒙财主李文奎收留在家,充当佣工,因见其睡时产生异相,料其日后定然不凡,便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文奎死后,刘知远不堪兄嫂李洪夫妇的欺侮,被迫投军,后被岳节度使招赘为婿,功成名就。三娘在家不肯改嫁,被兄嫂逼迫,挑水推磨,受尽苦辛,在磨房咬脐产下一子,托人送往军营。十六年后,咬脐郎打猎时追赶一只白兔来到磨房,遇见受苦的李三娘,母子夫妻得以团圆。

故事表明了作者“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时,留与人间作话题”的创作意图。通过李三娘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赞扬了她们忠贞不屈、忍辱负重的品德。对剧中刘知远的忘恩负义,虽作了一定谴责,但作品中写他蛇穿七窍、真龙护身等情节,充满了天命思想,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性造成的。

从语言风格上讲,《白兔记》十分朴素自然,“报社”、“祭赛”、“保禳”等出,还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

例如三娘在磨房产子时所唱:

〔锁南枝〕星月朗,傍四更,窗前犬吠鸡又鸣。哥嫂太无情,罚奴磨麦到天明。想刘郎去也,可不辜负年少人。磨房中冷清清,风儿吹得冷冰冰。(www.xing528.com)

〔锁南枝〕叫天不应地不闻,腹中遍身疼怎忍。料想分娩在今宵,没个人来问。望祖宗阴显应,保母子两身轻。(第十九出《挨磨》)

《拜月亭》又叫《拜月记》,在四大南戏中成就较为突出,一般认为是元人施惠作。施惠,字君美。此剧据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主要情节大致相同。改编的原本不存,今存本以明万历世德堂刊本较近古本原貌。

该剧歌颂了蒋世隆与王瑞兰之间坚贞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一反“一见钟情”的传统爱情戏模式,在逃避战火的风雨旅途上,在患难相扶之中,他们萌发了爱意。离乱中的结合,既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不门当户对,自然有悖于封建伦理,但作者肯定了这样的爱情,显示出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和等级制度的叛逆,并且通过这样的一段爱情故事展现出广阔的社会风貌,让上至朝臣,下至店主、小二的形象在舞台上将其不同的生活面貌一一展现,还写出了蒙古贵族发动对金战争时朝内主战、主和派之矛盾,揭露了金主在向南迁都后,仍过着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对其进行了无情的谴责,使这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更加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曲折深沉地表达了亡国之痛。

《拜月亭记》的起伏跌宕,情节生动。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误会的场面。机智有趣的对话,使全剧带上喜剧的色彩。如写乱离中兄妹、母女惊慌失散,瑞兰、瑞莲音近,世隆喊妹“瑞莲”,瑞兰误以为母亲喊她,结果与世隆相遇,在旷野中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只得要求与世隆同行;而王夫人喊“瑞兰”,却喊来了瑞莲,两人同病相怜,认了母女。正是这种巧合,使人物的命运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驿中相会”出中,王夫人寄于驿舍廊下,因思女彻夜啼哭不眠,同宿驿舍的王镇被吵得心烦,让人将她们赶走,结果夫妇意外相逢。还有“隆兰拆散”、“瑞兰拜月”等场合,也都有巧合的安排。这些遭遇看似偶然,但在离乱中完全可能发生,由于有实际生活的依据,所以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读来很具戏剧的感染力。

《拜月亭记》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对白丰富,唱词和舞台动作,都能准确地描摹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王瑞兰的形象尤为突出,身为尚书小姐,在旷野中孤零无依时,她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份,只能央求蒋世隆携带同行,甚至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禁忌,主动提出了“权说是夫妻”的建议。但到达旅舍,当世隆正式提出成亲要求时,她心中愿意,却又故作回避,表现出相府小姐的矜持。在应允成婚后,对爱情十分坚贞,无论是父命皇旨,都无法改变她的态度。这一形象的出现,说明南戏的艺术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该剧的语言很具文采、形象而有音韵之美,节奏感自然悦耳,本色天然。如瑞兰一家驿中相会时的一段韵白:

老旦:孩儿,历尽了苦共辛,娘逢人见人寻问。只愁你举目无亲,子母每何处厮认?旦:我有一言说不尽……老旦:有什么说话?旦:向日招商店蓦忽地撞着家尊……(哭科)老旦:孩儿有甚事,说与我知道,不要啼哭。旦:我寻思他眼盼盼人远天涯近。老旦:为甚的来那壁升般恨?外(怒科)夫人,你休只管叨叨问。老旦:相公,有甚事争差,且息怒嗔,闲言语总休论。小旦:贱妆不惧责罚,将片言语陈,难得见今朝分……旦:甚时除得我心头闷!甚日除得我心头恨!

这段简短的韵白,把四个人物此刻的情状展现得十分清楚:瑞兰满腔愁苦,欲说还休;王夫人爱女心切,却又絮絮叨叨;王镇气急败坏,蛮横压制;瑞莲左右周旋,从旁排解。这里,本色自然的唱词,与说白浑成一体,很难区分。而曲白相生,耐人寻味,又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明李卓吾认为《拜月亭记》的成就可与《西厢记》媲美,并在《李卓吾批评闺记》中评价说:“《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造,岂曰人工!”如蒋世隆和王瑞兰在患难中又遇盗的一段唱词,辞采清丽,情景交融,境界凄然:

〔高阳台引〕(生、旦上,生)凛凛严寒,漫漫肃气,依稀晓色将开。宿水餐风,去客尘埃。(旦)思今念往心自骇,受这苦谁想谁猜。(合)望家乡,水远山遥,雾锁云埋。

山坡羊〕(生)翠巍巍云山一带,碧澄澄寒波几派,深密密烟林数簇,滴溜溜黄叶都飘散。一两阵风,三五声过雁哀。(旦)伤心对景愁无奈。回首家乡,珠泪满腮。(合)情怀,急煎煎闷似海;形骸,骨瘦似柴。

《杀狗记》,一般认为是元明之际的徐所作,元代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已提到此剧,徐也可能是改编者。今存汲古阁刻本为冯梦龙改订本。元代有无名氏杂剧《杨氏女杀狗劝夫》,内容与此戏文大致相同。在此剧第一出《家门大意》中说:

两乔人全无仁义,蠢员外不辨亲疏。

孙二郎破窑风雪,杨玉贞杀狗劝夫。

作者劝诫世人,“重和睦,封章褒美,兄弟感皇恩”。

剧本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胡子传、柳龙卿,受二人挑唆,视胞弟孙荣为仇敌,将其赶出家门,致使孙荣寄身破窑,乞食街头。华妻杨氏多方劝说无用,设杀狗劝夫之计,杀狗假扮人尸,放在门外。酒醉归来的孙华,误以为祸事临门,便请那些酒肉朋友帮忙移尸,胡、柳二人不仅不肯前来,反而向官府告发;而其弟孙荣则不计前嫌,当即为兄埋“尸”,还在官府前主动承担杀人罪名。此计暴露了所谓结义兄弟危难时不肯相救的真相,让孙华醒悟,兄弟和好,共受旌表。

剧本以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为主旨,赞美恪守封建妇道、劝夫改过的贤妻,以及事兄如事父、被逐不怨的悌弟,还有忠心事主的义仆,是一出颂扬孝悌观念的社会伦理剧。此剧封建宗法气息虽然浓厚,其警诫世人不可妄交酒肉朋友,却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品对柳龙卿、胡子传两个骗吃、骗喝的游手好闲之徒,作了比较生动的描写,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从语言上看,此戏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又兼结构松散,有些情节不合情理,在四大传奇中居于最末。

此外,南戏中无名氏的《破窑记》、《金印记》、《赵氏孤儿》、《牧羊记》、《东窗记》、《冯京三元记》、《黄孝子》、《胭脂记》、《寻亲记》等作品,影响都较深远。其中《破窑记》的成就较高。这些传本在明代又经过明人典雅化的改造,礼教伦理的因素进一步得到加强,但艺术上缺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