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文学史:杂剧南移及衰微

宋元文学史:杂剧南移及衰微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杂剧的南移和衰微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后,其孙铁木耳即位,为元成帝。杂剧产生于北方,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创作圈内,作家和演员,交往密切,形成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当时杂剧的唱腔,也为北方民众所喜闻乐见;当杂剧南移后,远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南方本地的一些杂剧作家,受到南方人文的熏陶,较为重视文采,艺术上偏向于追求词藻典丽和形式工巧。任何一种文体的兴盛和衰落,都有其内部原因。

宋元文学史:杂剧南移及衰微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后,其孙铁木耳即位,为元成帝。在其大德(1297—1307)年间,杂剧渐向南方传播,杂剧创作中心由大都向临安(杭州)转移。临安旧为南宋京都,其繁荣的经济、高度的文化和秀丽的山水,吸引着大批文人南下。杂剧的作者也纷纷来到江南,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贤、戴善夫等名家,不仅带来了北方已经流传的优秀杂剧,还继续撰写新的作品,这种充满生气带有北方风格的文艺形式,给南方的剧坛带来了新鲜的景象。元武宗至大(1308—1311)年间后,关汉卿等著名的北方杂剧家陆续退出舞台,一批年轻的北方籍剧作家,如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继承了前辈的事业,从事新的杂剧创作,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此时,南方籍的剧作家金仁杰、杨梓、朱凯、沈和、鲍天佑诸人,也登上了杂剧舞台,撰写了一些较优秀的作品;但总的看来,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已是强弩之末,大大不如此前的鼎盛局面了。此期间,钟嗣成的《录鬼簿》,开始对杂剧的作家作品进行总结和评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对元曲艺术技巧和音韵系统作了规范性研究。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总结,表明了杂剧已走过了一段路程。到了元顺帝(1331)即位后,杂剧不仅在北方已成夕阳西下;在南方,也萎靡不振了。

元杂剧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远离了本土人文环境。杂剧产生于北方,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创作圈内,作家和演员,交往密切,形成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氛围中,杂剧吸收了北方民族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风格,其简洁紧凑的结构、民俗和习惯、音乐和方言,都给杂剧以丰厚的滋养。徐渭《南词叙录》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逐为民间之日用。”当时杂剧的唱腔,也为北方民众所喜闻乐见;当杂剧南移后,远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南下之初,尚有一些名家乘其余威,南人亦怀新鲜之感,颇能传播。为时一久,其后劲就不足了,无法与南方本地的剧种抗衡了。(www.xing528.com)

第二,脱离了民众现实生活。元延祐元年(1314),仁宗下诏开科取士,许多文人热心于仕途,他们大多有文才,这对杂剧创作力量无疑是一大损失,即使有人编写,也往往出于士大夫借以抒发私情的雅兴,或意在宣扬封建伦理,旨在教化。还有原来北方的一些杂剧作家,南来之后,客居他乡,寄意山水,生活不甚稳定,难有创作基地。南方本地的一些杂剧作家,受到南方人文的熏陶,较为重视文采,艺术上偏向于追求词藻典丽和形式工巧。这样一来,自然不能像杂剧前期那样,将创作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这时的杂剧题材,多写历史故事,或劝善戒恶,宣扬神仙道化和隐逸避祸,很少为民呼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显得平庸浅薄。

第三,受到了朝廷思想禁锢。元朝统治者在全国统一后,加强了政权的巩固措施。他们借鉴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加强了思想控制。他们认识到儒家思想体系在巩固政权当中的作用,开始大力提倡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观,有意识地利用杂剧,宣扬封建的忠孝仁爱和中庸之道。如对巩固封建秩序有利的杂剧,他们就大力推广,鲍天佑的《史鱼尸谏卫灵公》就曾由朝廷下诏,“诸路都教唱此词”(明代朱有燉《元宫词》)。此剧今只见一段戏曲,内容不详,但从《左传》等史料可知,史鱼是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相传死前遗命谏卫灵公退奸小弥子瑕,用忠臣蘧伯玉,这类故事对巩固封建统治是有利的。对描写犯上作乱,巩固政权不利的杂剧,便加以严密控制,《元史·刑法志》明令禁止民间子弟“演唱词话,教唱杂戏”。元朝初期那种多元化的思潮、相对宽松的精神状况已不复存在了。

第四,艺术形式本身的局限。任何一种文体的兴盛和衰落,都有其内部原因。杂剧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有很多局限。它一本四折的结构,只由末、旦两主角独唱的样式,难以表现越来越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因而,即使在杂剧的鼎盛时期,也有一些作家突破了这些限制。如王实甫《西厢记》,写了五本二十一折,又有旦末对唱的场面;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写了五折;关汉卿的《望江亭》第三折,三个次要人物都有唱词,在一支曲子里有分唱,还有合唱。杂剧形式的限制,南戏中就没有,它的形式比较灵活,适合表现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在戏曲的中心南移之后,南北戏曲交融,相比之下,南戏的优越性就逐渐凸显出来,最后在吸收了杂剧成就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