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窦娥冤
《窦娥冤》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的简称,是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剧中对封建制度及其思想道德的黑暗和腐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这一光辉主题思想,第一次在戏剧领域里被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其故事雏形原于历史上“东汉孝妇”的记载。刘向《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这一故事,但情节不完全相同。关汉卿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拓展、深化和改进了原故事,创作了杂剧《窦娥冤》,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窦娥冤》剧情大致是: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欠楚州蔡婆婆四十两银,无力偿还,就把七岁的独生女儿端云抵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改名窦娥。蔡婆婆又给了窦天章十两银子,让他上京城应考。后来蔡婆婆迁到山阳县城,窦娥在十七岁时结了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了,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有一天,蔡婆婆向开药铺的赛卢医讨还二十两银债,赛卢医想赖账,就把蔡婆婆骗到郊外,想用绳子勒死她。恰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碰见,蔡婆婆得救。张驴儿是个地痞流氓,听到蔡婆婆有些钱财,便生邪念,强迫蔡婆婆把她和女儿嫁给他们父子,蔡婆婆无奈应允,窦娥却坚决不从。张驴儿为了达到目的,企图先害死蔡婆婆,他从赛卢医那里弄来了毒药,暗中放进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儿汤中,蔡婆婆因病作呕未喝,而被张驴儿的父亲喝了,结果一命呜乎。张驴儿不但不因罪悔悟,反而变本加厉,诬陷窦娥毒死了他父亲,威胁窦娥嫁给他,否则告官。窦娥自料无罪,宁愿见官,也不向张驴儿让步。谁知当地太守桃杌是个昏官,他根本不听窦娥辩解,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混账信条,对窦娥严刑逼供。窦娥怕连累婆婆,不得不承认是自己毒死了张公公,立即被太守判了死刑。临刑前,窦娥满怀冤屈,指天骂地,倾泄忠愤,并提出显示冤情的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后来都得以灵验。故事结尾,窦天章以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职务来楚州一带视察,审理案卷。窦娥的冤魂向父亲诉说了冤情,张驴儿、赛卢医、桃杌被捉拿归案,并得到应有的惩罚,窦娥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这个杂剧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吏制法制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之一,元统治者制定了粗野而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对其反抗,各级官吏荒淫贪婪,致使冤案遍地,道路以目。据史料载,仅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一年内,就查出冤案5176件,《窦娥冤》的故事,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艺术典型。剧中冤案的制造者是张驴儿和昏官桃杌。张驴儿是社会上的流氓恶棍,他心狠手辣,寡廉鲜耻,凶残刁滑,丧尽天良,为了霸窦娥及其家产,极尽阴谋陷害之能事,造成了窦娥受冤。如果仅有张驴儿这样的恶人,还不足以造成社会性悲剧,剧中的楚州太守桃杌,则是造成社会冤案的主要凶手,他贪赃枉法,昏聩残暴,他恬不知耻地声称,“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办案信条,草菅人命,他正是当时官僚腐败现象的缩影。社会上的邪恶势力和官场上的腐败权力相勾结,是造成窦娥这类社会悲剧的主要根源。《窦娥冤》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这种黑暗势力,其深层意义自然是揭露了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制度。
面对这般残酷的社会现实,下层人民或逆来顺受,或揭竿而起;而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最下层的妇女,她们只能是忍受、幻想、怨愤、诅咒、抗争、失败。《窦娥冤》的不朽成就便是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艺术典型,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和逐步发展的反抗精神。
窦娥在剧中是一个令人同情和敬佩的鲜活形象,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性格也随之变化,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弱女子发展成为敢于怒斥官府、质问神灵的烈女,这中间蕴涵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与父别离,卖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到两年丈夫去世,只能与公婆相依为命,艰辛度日。这样的苦命,使她“满腹闲愁”,但她并不怨天尤人,只叹自己命不好:“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她内心的孤寂和悲切,在那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是没有人理会的。她也只能安于现状,做一个孝妇,“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守孝”,想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孰料祸从天降,当张驴儿父子闯进家门,逼迫她婆媳双双嫁人时,她显示了自己坚贞的品性,与张驴儿进行了对抗,她一把推倒无耻的恶棍,拒绝张的卑鄙要求;还对默许了他们要求的婆婆给予劝诫:“怕没的贞心儿自守”,“旧恩爱一笔勾”。她之所以敢于上违公婆,对抗张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贞节观在支持着她。这种封建的贞节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了中国妇女的精神支柱,有了它,许多柔弱的女子显示出了惊人的勇敢,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崇高信仰,不惜以命相许。因此,当张驴儿误杀其父,用“官休”来要挟她时,她也毫无畏惧。她自信“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与你见官去来”;她相信官府“大人你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然而在暗无天日的现实面前,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被贪官桃杌严刑逼供,受尽了人间难以忍受的痛苦: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般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哪,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辉!
惨无人道的酷刑威逼,并没有使窦娥屈服,反而使她看清了官府的丑恶,“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桃杌见窦娥至死不招,想出了最恶毒的一手,要拷打蔡婆婆。为了年迈的公婆不遭毒打,“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多么善良的女子啊!多么狠毒的贪官啊!(www.xing528.com)
窦娥本来就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普通妇女,她最大的愿望只不过是婆媳相守,平安地度过一生,不想与任何人作对。可是恶劣的现实却逼得她求生不得,这太不公平了!当她被刽子手绑赴刑场时,她认识到了自己对邪恶势力“不隄防”的幼稚,她要诅咒邪恶,她要抗争,她要问天理何在?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隄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惊天动地的呼喊,正是对残酷封建统治的愤怒声讨。就在临刑满怀冤愤之时,她还惦记着自己的婆婆,“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多么善良,多么孝顺,但就是这样的仁义女子,凶残的统治者也没有放过她。在生命的最后一瞬,她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血飞白练,以向人们昭示自己的冤屈;第二桩,六月飞雪,以向世间显示自己对官府的抗争;第三桩,亢旱三年,以表示她对黑暗统治的惩罚和报复。三桩誓愿刚立,果然惊天动地,只见乌云滚滚,遮天蔽日,悲风怒号,寒气逼人。窦娥在屠刀下结束了苦难的一生。她的血全飞上了二丈白练,大雪飘洒,覆盖着她圣洁的尸体。此后三年,楚州大旱,滴雨未落。剧中用神奇的浪漫主义笔调,写出了窦娥三桩誓愿的应验。后来,窦娥的父亲到楚州勘狱,夜见窦娥鬼魂诉冤,便重新审查此案,最终为女儿平反昭雪,张驴儿被凌迟处死,赛卢医发配充军,升任州守的桃杌杖责一百,永不录用。这种结局,表现被压迫者和被损害者的良好愿望,显示了窦娥虽然人死了,但她的精神不死。她的屈死悲剧和她的抗争精神,引发了人们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励着人们对封建邪恶势力和腐朽制度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窦娥冤》全剧中,窦娥是主角,关汉卿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艺术典型,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窦娥的形象,有血有肉,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真实感人。在她可爱可佩的性格中,也有着落后的封建贞洁观,这也是正常的。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她不可能超越历史,她不可能找到更先进的思想武器,她只能用现成的被封建统治者法律化和道德化了的思想观点,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用以保护自己,抗拒侵犯。她曾义正辞严地对监斩官倾泄怨愤: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但最终,她仍然没能逃脱被戕害的结局,这就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启迪人们去探求解救自己的道路。
除窦娥外,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活灵活现,形象可感,各有个性。蔡婆婆的懦弱怕事、忍辱负重;张驴儿的流氓成性、凶残狠毒;桃杌的贪赃枉法、昏聩专横;赛卢医的混账无赖、刁滑阴险。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与窦娥构成不同关系和矛盾冲突,更衬托了窦娥的真诚、善良、正直和敢于叛逆的忠贞形象。
《窦娥冤》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是相当广阔的:百姓受苦受难、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前程渺茫,高利贷盘剥百姓,流氓恶霸的横行霸道,官场上的腐败昏庸,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这些极度恶化的生存环境,正是元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把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写进一部篇幅不长的杂剧里,体现了关汉卿创作杂剧的非凡才能。
《窦娥冤》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叶宪祖以之为基础,改编成长达三十二场的传奇《金锁记》,其中《羊肚》、《探监》等出,至今还在演出。不同剧种从其中取材,编成了《六月雪》、《羊肚汤》、《斩窦娥》等传统剧目;各类说唱文艺也演绎着窦娥受冤的故事。《窦娥冤》将以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永远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