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文学史:王若虚与元好问

宋元文学史:王若虚与元好问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他的《论诗》诗,见识深刻,直接影响了其后大诗人元好问所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元好问七岁就能作诗,又在著名学者、他的老师郝天挺的勉励下,钻研古代典籍,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元好问进入诗坛,使诗坛大为改变。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鲜明地表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且自成体系,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第二节 王若虚与元好问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以进士而官至翰林学士。他博学卓识,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滹南遗老集》。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文学批评方面,是金代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他强调作家必须有真实的感情,作品必须符合客观的真实,主张“真”、“自得”和“情性”,认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反对“经营过深”,“雕琢太甚”。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方面,他主张“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在文章表达上,他主张必须做到明白畅达,做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提倡自然晓畅的风格。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充分肯定了杜甫和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赞扬了苏轼的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的创作风格;激烈地抨击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他在《诗话》中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为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他还反对模拟因袭,力主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他的《论诗》诗,见识深刻,直接影响了其后大诗人元好问所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现录其二首于下: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相传岂是真。

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

东塗西抺斗新妍,时世梳妆亦可怜。

人物世衰如鼠尾,后生未可议前贤。

前首“祖师”指黄庭坚,后首“前贤”指白居易,他是批黄尊白的,他甚至斥责黄庭坚是“剽窃之黠者耳”。这些主张,无疑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由于王若虚力主文学作品应抒写作者的真性情、真襟怀,所以他的作品也清新自然,不剪不伐。又因为他是金之遗民,故诗中较多伤时感事之作。如《还家》:

日日他乡恨不归,归来老泪更沾衣。

伤心何啻辽东鹤,不但人非物亦非。

荒陂依约认田园,松菊存亡不足论。

我自无心更怀土,不妨犹有未招魂。

第一首写老泪归家,物非人非;第二首写家园荒芜,魂无所归。都很自然地表达了亡国遗民的思想感情。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鲜卑族拓拔氏后裔,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他在金历任南阳等地县令,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蒙古灭金前后,他和人民一起遭受到空前的灾难,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思想。金亡不仕,致力于史料的搜集,从事著述,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保存了金代许多作家的作品。他自己的创作有《遗山先生全集》。

元好问七岁就能作诗,又在著名学者、他的老师郝天挺的勉励下,钻研古代典籍,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当时,金诗正酝酿着变革,但创作上的模仿空气仍很浓厚。元好问进入诗坛,使诗坛大为改变。当时的大学者、文坛领袖,礼部赵秉文见了他的《箕山》、《琴台》等诗,大加赞赏,认为“近代无此作也”(《金史·文艺传》)。他的创作主张集中见于《论诗·绝句三十首》。在这些诗里,他对汉魏古诗,直到宋代的诗人,都给予了若干评议。据他自己声称,他写这组诗的目的就是要正“本”去“杂”,他以“疏凿手”自居,决心要使文学史上的“正体”和与之对立的“杂体”泾渭分明,从而复兴中国文学上的雅正之风。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中赞扬他说:“识诗文之正而传其命脉。”并指出其“上薄风雅,史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黄氏”的文风特点。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鲜明地表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且自成体系,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要点如下:

(一)主张正体,排斥杂体。诗云: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所谓“正体”,就是指《诗经》的风雅优良传统,即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他在《东坡诗雅引》中曾说:“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柳子厚,最为风雅。其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还在《大中大夫刘公墓碑》中说:“风雅三百正而葩,何以蔽之思无邪。”他力主“正体”,重视文学“正脉”,是正确的,但排斥其他“杂体”,未免狭隘。文学应该是一种百花争艳的局面。

(二)主张真诚,反对伪饰。诗云: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诗中揭露了潘安仁(潘岳)谄媚权贵但文章清高的伪饰行为。他特别赞扬陶渊明诗的“真淳”,一贯提倡“心声只要传心了”,出于真诚的才是好诗。他强调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这一观点,乃是优秀文学的定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把作家的真诚看成是作品之根本,说:“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何谓本?诚是也。”(《杨叔能小亨集引》)可以说,真诚是一切优秀作品的根本和灵魂。

(三)主张高雅,批评险怪。诗云: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诗中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诗风,对险奇怪异的诗风他也不满。在“纵横诗笔见高情”一首中,肯定了阮、稽的高雅;在“沈、宋横驰翰墨场”诗中,批评了齐梁诗风,肯定了陈子昂;在“万古文章有坦途”诗中,批评了“鬼画符”的诗风。他让诗人重视诗的中正高雅,起美教化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敢于嬉笑怒骂的率露泼辣诗风,却持有偏见。

(四)主张豪壮,贬低纤弱。诗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列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诗中肯定了建安诗人曹植、刘祯等人的豪壮刚健诗风,贬低了张华和唐人温庭筠、李商隐的纤弱柔婉的诗风,这也有失公平。他并不否定李商隐的艺术技巧,并给予“精纯”的评价,但对温、李“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言情诗总怀偏见,这与其诗的“正体”观是一致的。

(五)主张天然,抨击侈靡。诗云: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诗中热情赞扬了出自天然的慷慨歌谣《敕勒川》。他主张质朴古调,肯定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陶渊明,表扬了“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的谢灵运。他对夸侈斗靡,呈弄才华,雕镌绳削、闭门苦吟的诗人加以批评,他不喜欢陆机、潘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其诗中说:“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六)主张自得,鄙弃模拟。诗云: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诗中认为作家应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而有所得,不可闭门造车,更不能模拟前人,“藩篱如此亦区区”。对江西诗派的诗论,他则更抱鄙夷的态度,明白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宁”,也,表示反诘;“涪翁”,黄庭坚别号;即能向黄下拜之意。他不屑步江西派的后尘。

他以上的这些主张推动了当时一些作家深入生活,反映现实,抒发真淳的思想感情,对当时和后世文风的改进具有积极的意义。他自己也正是这些理论的实践者。

元好问不但有进步的文艺观,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渴望着治理国家,减轻人民的负担。壮年时,他说自己“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但当权者并不重视他,这使他内心十分苦闷。晚年他回顾自己的生活说:“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五十三年等闲里,一窗风叶雨萧萧。”(《感兴》)流露出内心的不平静。这些思想都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元好问作诗的态度是严肃的,他“以诗为专门之学”,在蒙古军队围困汴京的艰危之际,也“未尝一日不言诗”;金朝亡后,他“日课一诗,寒暑不易”。可见他对诗歌的钟爱。他是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写了不少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暴露了金末社会的黑暗。据《金史》记载,金章宗(1190—1208)时“秕政日多,诛求无艺”。宣宗(1213—1223)南渡以后,更“奖用胥吏,苛刻成风”,弄得人民“破田宅,鬻妻子”。元好问看到人民在苛捐杂税重压和豪族恶霸欺凌下的非常痛苦的生活,在诗中对人民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同情和关怀。他憎恨贪官污吏而颂扬清官。如《宛丘叹》写道: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www.xing528.com)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冰霜纨袴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诗中将把清官和昏官作了对比,反映了人民对仁政的向往。此诗作于金正大八年(1231),作者在南阳县令任上。诗自注云:“髯李令南阳,配流民以牛头租,迫而逃者万余家;刘云卿御史宰叶,除逃户税三万斛,百姓为之立碑颂德。贤不肖用心相远如此。”他指责了自己的前任李胡子长官欺压百姓的暴行,表彰了刘御史任叶县令为民请命的政绩,表现了作者愿为民办事的正直官德。在《宿菊潭》诗中,他希望减轻人民苦难,说:“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可云,天阏令人悲。”在《驱猪行》、《雁门道中书所见》、《山阳夜雨》等诗中,也抒发了他对人民的真切同情,揭露了旱涝虫天灾及租役兵乱人祸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元好问“丧乱诗”是杜甫之后所罕见的,在这些诗中,他抒发了自己爱国、爱族和爱民的真情,斥责了蒙古贵族屠杀、掠夺人民的暴行,深刻地反映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其艺术亦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如《岐阳三首》之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这首诗重在写实。金正大八年,蒙古军攻下凤翔,强迁京兆民于河南。秦民数十万口,携持负载,络绎山谷间,昼无饮食,夜无宿地,饥寒交迫,死亡无数。诗中描写了岐阳之役的惨状,控诉了蒙古侵略者的暴行。诗的结尾,作者带着愤激的心情责问苍天:是谁掀起了这场战争?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围攻汴京。四月,金乞和,汴京解严。七月后,和议断绝,汴京便处于长期围困中。十二月,形势危急,朝议以食尽无策,决定哀宗亲自东征。哀宗出汴京,辗转数十日,战而屡败,逃入归德(今河南商丘市),京中闻讯大恐。时元好问在汴京,官左司都事,写成《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云:

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这首诗是汴京沦陷前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概括力。它所描写的其实不仅是一个城池陷落的情景,所抒发的也不止是某一个人的悲愤。诗中饱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情:亡国惨祸步步逼近,使诗人感到呼天无应,含冤难申,甚至欲哭无泪,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陷落,蒙古军俘金后妃、宗室北去。四月,元好问作为亡金故官,在蒙古军队的控制下,离京北渡黄河时,写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蒙古军掳掠人口,洗劫财物,以及由此造成的凄凉景象,白描的画面中渗透了血泪,含蓄的叙写中蕴藏着愤激。诗人是这种现实的目击者,所以情景生动如见。还有《续小娘歌》十首,也作于这一年。如:

山无洞穴水无船,单骑驱人动数千。

直使今年留得在,更教何处过明年?

太平婚嫁不离乡,楚楚儿郎小小娘。

三百年来涵养出,却将沙漠换牛羊。

诗中写妇女被蒙古军赶向沙漠的悲剧,比“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的描写更深入一层。诗人描写“小小娘”那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处境和被迫“离乡去国”的复杂感情,反复咏唱,民歌的情调很浓厚。

当蒙古军入侵,社会动乱之际,元好问以自己的作品反映了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描述了人民的痛苦。在艺术上,意境沉郁苍凉,语言鲜明劲健,具有强烈的美感。这是元好问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因而也赢得了这一时期“史诗”的崇高地位。

除上述重大的现实题材外,元好问还写了许多其他题材的诗,内容相当广泛,艺术亦臻精淳。他的景物诗,构思奇特,气势开阔,展示了万紫千红的美丽境界。如《台山杂咏》、《游黄华山》等作品,描写了祖国山川之美。有些情景交融的名句佳段,更是脍炙人口。如“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颖亭留别》);“青灯一杯酒,千里故人书”(《得纬文兄书》);“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八月并州雁》);“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过晋阳故城书事》);“去年春风吹雁回,今年雁逐秋风来。春风秋风雁声里,行人日暮心悠哉”(《送张君美往南中》);等等。诗人由北国旅居南方,春去秋回的雁群,常勾起他的家乡之恋,故其诗中飞雁的形象甚多,情景极为沉郁苍凉。

元好问继承了自建安诗人曹、刘到唐李白、杜甫的优良诗歌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以七古、七律的成就为最高。七古飘逸近李白,七律沉郁近杜甫,寄意遣辞,深厚精美。赵翼说:“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

元好问的词在当时文坛上也是成就最高的,今存380余首,内容丰富,登临寄兴、咏物抒怀、吊古伤今、离愁别绪、男欢女爱均有所涉及,艺术风格亦卓然有致。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这是就他对宋代“豪放”和“婉约”两个词派都有所继承而言。他的描写北国风光和感伤时事的词,取法苏、辛,写景如画,声情激越,而风格豪放。如《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词中描绘了黄河三门津撼人心魄的雄伟景象,气势磅礴,读之令人精神振奋。况周颐《蕙风词话》说:“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比之坡公,得其厚矣,而雄不逮焉者。”这是说元好问的词,继承了苏词的浑厚博大,在雄肆方面,略为逊色。或以为元好问是金之东坡,但东坡所处时代,是北宋昇平时期,东坡只是“逐臣”之遇;而元好问处于国破家亡之境,是“遗臣”、“孤臣”之悲,这就形成了他与苏轼词风的差异。元好问还有《水调歌头·汜水故城登眺》、《木兰花慢·游三台》等词作,都具有豪放词派的艺术特性。

凡大作家的才华总是全面的。元好问的词,有的也写得低迴婉转,缠绵悱恻,风流不逊于婉约派词人。如《鹧鸪天·莲》、《摸鱼儿》(恨人间)、《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等。现录《鹧鸪天·莲》如下:

瘦绿愁红倚暮烟,露华凉冷洗婵娟。含情脉脉知谁怨,顾影依依定自怜。风送雨,水连天。凌波无梦夜如年。何时北诸亭边月,狼籍秋香拂画船。

词人将莲花描摹得如此清秀妩媚,意境凄婉,语言雅丽。张炎说他的这类词“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周指周邦彥,秦指秦观,他们都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

更可贵的是元好问后期的词,往往能兼豪放、婉约二词派之长,融二者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清新明秀的风格。如《江城子·梦德新丈因及钦叔旧游》:

河山亭上酒如川。玉堂仙,重留连。犹恨春风,桃李负芳年。长记莺啼花落处,歌扇后,舞衫前。旧洲风月梦相牵。路三千,去无缘。灭没飞鸿,一线入秋烟。白发故人今健否,西北望,一潸然。

这是一首怀友词。德新丈和钦叔都是词人的好友。写此词时,前者已远徙蒙古,后者已死于兵间,而词人被羁于聊城。回首当年同游之乐,面对今日独处之悲,不禁凄然。词中将山河破碎的悲愤心情与缅怀故人的深沉思念结合起来,刚柔互济,哀而不伤。

元好问还有些写景叙事的散文和杂文,内容充实,语言平易畅达,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优良传统,对元代初期的散文发展有一定影响。

元好问是我国继苏、黄、陆、辛之后金代的伟大作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卓越的。《金史·文艺传》评述他说:

金亡不仕,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