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天祥及宋末爱国诗人
南宋末年,内忧外患的严酷环境,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激发了诗人们的爱国感情,产生了一些激越慷慨的诗篇。在爱国诗人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六年(1258)状元。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南侵,直逼临安。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捐出全部家产作军费,发兵“勤王”。次年,受南宋政府令入元营谈判,拒不降敌,被强行扣留。在被押解北上途中逃出,找到在福州的临时政府,被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作战。端宗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次年宋亡,文天祥被解北行,拘系燕京狱中四年,宁死不降,于元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八日被害。
文天祥不仅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诗人、作家。
文天祥的诗,以德祐元年(1275)直接参加抗元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他前期的诗受过江湖派的影响,虽然有些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献身国家的抱负,但大量的为赠相士、丹士、道士之作,平庸无足取。德祐以后,在战斗生活中,在被捕后同敌人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他学习杜诗的精神,用诗记录了自己斗争的历程和民族的苦难,抒发了爱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他“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这使得他的诗赢得了南宋覆亡时期“诗史”的美誉。德祐后的诗分别汇集在《指南录》、《指南后录》里。《指南录》所收集的诗,主要反映1276年赴元营谈判被拘,脱险,再次找到南宋流亡政府的经历。《指南后录》主要反映移屯海丰途中被俘北行以至囚禁燕京狱中的史事。两个集子俱名为“指南”,则取自他自己所作《扬子江》诗中的用意,“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鲜明地表现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
文天祥的诗作或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行的愤恨,或抒发对祖国人民诚挚的爱,或表示自己威武不屈的忠贞,都是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其著名的诗篇如《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押解北上经零丁洋时所作。作者感慨自己的身世浮沉,国家的多灾多难,但决不妥协,决不低沉,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了千古名言,激励着一切爱祖国爱人民的仁人志士。据说文天祥被俘后,由投降元军的汉奸、已成为元帅的张弘范亲自押解,张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海上坚决抵抗的宋将张世杰。作者就出示这首诗给他看,使他不得不就此罢休。文天祥的另一首诗《金陵驿》也是在被俘北上途中写的: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欲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诗写得悲凉沉痛,但决不给人低沉消极之感。最后两句以其对国家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依恋,感人至深,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另有一首《有感》,写自己在狱中以身殉国的决心,亦悲壮深沉,令人读之扼腕: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赢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在文天祥的爱国诗作里,最突出的应该是另一篇名作《正气歌》。这首诗是他被囚于“污下而幽暗”的“土室”中两年后作的。在他被俘期间,敌人使尽了种种利诱威逼,甚至派南宋亡国皇帝赵显前去劝降。文天祥决不屈服,表现出凛然正气。他在诗序中说,自己以一气敌七气,也就是以正气抵挡狱中的“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和“秽气”。这种“正气”,充盈乎天地之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人们有了这股正气,就能临危不惧,斗争不息,直至为正义而牺牲,表现出志士仁人的凛然气节。现录全文如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诗中的一系列历史人物身上,浩然正气转化为民族气节,这种气节和精神就是中华的“民族魂”。诗的前半篇就是对这种民族灵魂的颂歌,诗的后半篇则是歌唱这种正气如何鼓舞着他抵挡一切艰难困苦,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忠贞不屈的品格。全诗长达六十句,写得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思想。
文天祥不以词名工,但在他不多的词作中,“气冲斗牛,无一毫委靡之色”(见《词林纪事》卷十四),与他的英雄人品相应,如《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除了诗词外,文天祥的散文也值得重视,其中以《指南录后序》最著名。这篇《后序》叙述他出使被拘,镇江逃脱,返回福州,九死一生的经历,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文中所洋溢的感情,正如他的《酹江月·乾坤能大》词所说:“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一片爱国的“丹心”,使得文天祥在诗、词、文里奏出了宋末文学的悲壮雄伟的嘹亮乐章。
宋末爱国诗人,一类如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义薄云天;另一类则是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遗民,痛悼故国。前者做诗用的是血,后者用的是泪。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在今浙江)人。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他原是南宋宫廷琴师。太后和宋恭宗赵显降元之后,他随着三宫被俘去燕京,在那里住了很久,晚年出家做道士南归,不知所终,只知道他1315年还在世。汪元量对亡国之痛有着亲身体验,以《醉歌》十首记录了南宋朝廷向元军投降的情况,以《湖州歌》九十八首记录了太后投降后北上途中的种种情况和感思。到燕京后,他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文天祥,并作《生挽文丞相》诗,鼓励文天祥“全节”尽忠。他的《越州歌》二十首,记元军蹂躏东南各地的惨痛景象。
汪元量的《醉歌》,写宋恭宗赵显在元军兵临临安时向伯颜元帅投降的事。那时赵显还是个不满六岁的孩子,国家大事由母亲全太后、祖母太皇太后谢道清掌理。投降的事,实际上是由这两个人决定的。据说伯颜知道谢太后是南宋宫廷里最尊贵的人物,纳降时就勒索她的“手诏”。汪元量《醉歌》第五首就是记载谢太后签署降诏这件事的: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他在诗中直斥谢太后的名,表示对她签名乞降的极大不满。他另一首《和徐雪江即事》诗也说“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表达了同样的情绪。在《太皇谢太后挽章》中有“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更是对她不能与国家共存亡的批评。
第十首写道:
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
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
这里客观地反映了南宋朝廷投降后可悲的局面,寄托了诗人沉痛的情怀。
汪元量另一组诗《湖州歌》,记载了南宋朝廷投降之后的情形。其四:(www.xing528.com)
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
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似幼君。
据说,宋朝廷投降后,伯颜派人传话,召宋母后、幼主到燕京去朝见元帝。全太后对赵显说:“荷天子圣恩活汝,宜拜谢!”拜谢后,母子就离开宫廷。这首诗即写此事。这一组诗其六写北行途中的感情: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流露出对东南半壁河山的无限依恋。又如其七:
太湖风卷浪头高,锦舵摇摇坐不牢。
靠着篷窗垂两目,船头船尾烂弓刀。
写小皇帝在随船押送的元兵的威吓下的恐惧惶惑。汪元量的诗,多纪实之作。他以悲愤感人的诗句,记录了南宋亡国的惨痛历史,因而被当时人称为“诗史”。这类作品是遗民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汪元量的诗情意真切,语言朴质,略有杜甫之风。萧灼《题汪水云诗卷》说“袖有诗史继草堂”。特别是以组诗的形式记述史实,对后世颇有影响,清代龚自珍等人的组诗大抵受到了他的启发。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子,长溪(在今福建霞浦)人。做过宋朝的小官。元军南侵时,他参加文天祥的军队,做过军营中的咨议参军。文天祥被捕后,他仍在各地进行斗争。文天祥被杀,他漫游东南,到处痛哭。死不仕元,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感情。诗有《晞发集》。他的著名作品,是《西台哭所思》诗。这是他听到文天祥被杀后,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而痛哭祭悼的诗: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又《书文山卷后》云:
魂飞万里后,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这些诗把文天祥作为自己的上级和战友、人民的希望、反抗侵略的象征来追悼,情辞凄楚,凝聚着他深厚的爱国之情和不尽之泪,感人至深。钱谦益《胡致果诗序》说:“唐之诗入宋衰,宋之亡也,其诗始盛。皋羽之恸西台,……如穷冬沍寒,风高气慄,悲忆怒号,万籁杂什。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对他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谢翱还有一些纪游诗,语言清秀但意象隐晦,耐人琢磨,与李商隐绝句有点相似,如《过杭州故宫》二首: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暗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紫云楼阁宴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诗中通过故宫残破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家国兴亡之叹,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林景熙(1240—1310),字德旸,号霁山,平阳(在今浙江)人。曾做过从政郎,宋亡后终身不仕。著有《白石樵唱》。他与谢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忠于南宋朝廷的遗民。当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奉元帝令,发掘南宋皇帝陵墓时,他曾和谢翱等人扮成乞丐,偷走宋高宗、孝宗的骸骨,伪称是佛经,葬于兰亭,并种冬青作为标志。他的《梦中作》之一:“一坯自筑珠丘陵,双匣犹传竺国经。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就是记这件事的。他还写有《冬青行》,在当时及后世都有较大影响。他的《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写道: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防秋疏指的是故朝官员为防御北方部族在秋高马肥时乘机南侵所写的奏稿。现在随着宋室覆灭,也只用来作了糊窗纸。障北风则隐含抵御北方来的蒙古侵略者之意。他的诗虽然写得委婉曲折,却能使人感到他对山河变异的深沉感慨和爱国的诚挚感情。
另一首《读文山集》诗,是为怀念文天祥而作,他写道: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风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
龙庭戈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苦寒尚握苏武节,垂死犹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
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郑思肖(1239—1316),连江(在今福建)人。他的名字是宋亡后改的,隐含“思赵”之意。他字忆翁,以坐卧要面向南方,又自号所南。有《所南集》。这一切都包含着他对宋室的耿耿忠心、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民族的自尊。他在《德祐二年岁旦》诗中写道: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垂泪。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他能诗善画,在各个艺术领域里都表现出这种感情。他著有《一百二十图诗集》,以诗配画,借历史故事抒发胸中之愤。如《夷齐西山图》配诗云:
扣马痴心谏不休,既拼一死百无忧。
因何留得首阳在,只说商家不说周。
表现了坚持节操的爱国精神。据说,他很善画兰,宋亡后,画兰不画土,说是土地被元人挖去。他在《寒菊》题诗里写道: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隐寓了与元人不共戴天的仇恨情绪。他不只是在诗中抒写亡国之痛,而且还表达了复国之想。他在《二砺》诗写道: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愁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尽陆沉!
这已不是遗民的哀歌,而是复国的誓言。郑思肖像是在遗民的一片哭泣声里,增添了复仇的呼号,可谓别具一格,对后代爱国诗人有较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