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
南宋时期,作为江西诗派对立面而出现的是“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
所谓“永嘉四灵”,乃因四个诗人都是永嘉人,且名字中都有一个“灵”字而得名。他们是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徐玑(号灵渊)。他们在艺术上反对江西诗派做诗用典故成语,要“捐书以为诗”,而尽量白描。他们反对江西派学杜甫,于是别立宗主,以贾岛、姚合为模仿对象。其结果是专事苦吟推敲,寄情狭窄、境界局促,形成冷僻清瘦的诗风。
徐照(?—1211),终生布衣,未尝仕进,家境贫穷,过着田园生活。翁卷,生卒年未详,曾在帅幕中供过职,一生落拓江湖,活了六十多岁,在“四灵”中他最后去世。赵师秀(1170—1220),系宋宗室,绍熙元年(1190)中进士,尝任上元(今江苏宁县)主簿、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推官等职。徐玑(1162—1214),出身世家,历任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主簿、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司理等职。他们大约活动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30年代,正是蒙古崛起,南宋、金都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国亡家破的暴风雨前夕,统治阶级沉溺于歌舞酣醉之中。四灵位卑职小,回天无力;这时,他们本来有机会接近人民,写出一些表现下层人民生活和思想的作品;然而他们却乐于追求脱离现实的清淡和闲趣。“爱闲却道无官好,住僻为嫌有客多”(徐照《酬赠徐玑》);“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唯合卧山林”(翁卷《行药作》)。这种脱离现实的态度与那个世积乱离的时代实在是太不相称。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诗不能反映时代的面貌和人民的声音,顶多是如寒蝉凄切,唱几支幽咽哀怨的曲子而已。
四灵的大量诗歌,是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胸臆的。其中有一些比较清新自然的作品。
如徐照的《湘中中秋》:
出望月轮小,不如临海生。又疑今夜看,难比故乡明。
立柏正无影,清猿偏有声。数家弦管外,专此照离情。
又如徐玑的《新凉》: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又如翁卷的《乡村四月》和《野望》: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蛮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和《呈蒋、薛二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春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禽翻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潮。
这些诗比较自然、清快,语言晓畅淡雅;含有一点个人情趣,算是四灵作品中比较好的,但也显得意境非常淡薄。至于包含社会内容的诗,如徐照《促促词》拿送文书的小官和农民的生活作对比,写出“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翁卷的《东阳路旁蚕妇》写蚕妇劳动之辛苦等,虽不是深刻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在他们的诗作里也是极少见的。
“四灵”的创作成就十分有限,只因为公开反对江西派而出名,加以当时“大儒”叶适的大力鼓吹,在诗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回响。不久,“四灵”诗派的缺点暴露出来,曾经抬举过他们的叶适又批评他们“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即生活狭窄,思想内容浅薄,作品平淡清瘦,艺路尖奇。为了改变此种诗风,遂出现了另一个诗派,即“江湖派”。
“江湖派”是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同时交游的六十二家诗集合为《江湖集》而得名的。这一派人除刘克庄、方岳外,大多是身在江湖之上而不曾做官的布衣、游士。派名“江湖”也许是有意和身在庙堂之上的当权者区别开来。他们虽也曾风行一时,但真正有影响的诗人只有刘克庄、戴复古和方岳。
刘克庄,著名的辛派词人,又是“江湖派”里最大的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孝、光、宁、理、度宗五个朝代,是江湖派诗人中官位最高、年寿最长、阅历也最丰富的作家。他早年曾受“四灵”的影响,但后来不满“四灵”的偏颇和弊病。他不像“四灵”那样单纯模仿姚合、贾岛,也学习其他诗人如许浑、王建、张籍,还模仿过李贺。他认为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而“四灵”提倡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到后来,他认识到“永嘉四灵”“虽穷搜索之功,而不能掩其寒俭刻削之态”,转而学习陆游。他非常推重陆游诗作“好对偶”和“奇对”的本领,也学习了陆游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感慨国事的作品。如《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宁宗嘉定元年(1208),宋兵攻金大败,讲和赔款,议定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增加“岁币”为三十万,诗即讽刺此事。刘克庄还有一首《北来人》,以北来人述说汴梁沦落后的荒凉景象,和“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说明人们对故国的依恋。
刘克庄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是一组以边防前线为题材的歌行,如《军中乐》: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这首诗用将军们行猎作乐、贪恋女色的淫靡腐朽生活,并戒备森严、不理兵事的精神状态,同战士们血战受伤无药医治的悲惨待遇作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的深刻矛盾。这种对比的手法也分别运用在《开壕行》、《筑城行》、《苦寒行》之中:
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
画图先至中书省,诸公聚看称贤劳。
壕深数丈周十里,役兵大半化为鬼;
传闻又起旁县夫,凿教四面皆成水。
何时此地不为边,使我地脉重相连。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www.xing528.com)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君不见高城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宦,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诗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对急功近利,不顾役兵死活、只图个人享受的长官大吏作了强烈的批判。诗风雄伟豪放,远续中唐“新乐府”,近师陆游,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还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五言律诗,颇有情致。如《夜过瑞香庵作》:
夜深扪绝顶,童子旋开扉。问客来何暮,云僧去未归。
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此境惟予爱,他人到想稀。
刘克庄曾希望自己能与陆游媲美,他的《八十吟》云:“诚斋仅有四千首,唯放翁几满万篇。老子胸中有残锦,问天乞与放翁年。”后来他的年龄没有赶上放翁,他的诗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落在陆游的后面。方回《奎律髓》卷四二说他“晚节诗欲学放翁,才终不逮,对偶巧而气格卑”。他的诗如同他的词一样,转益多师,而未能形成独特风格;由于贪多率意,有些作品粗糙浅薄,涵蕴不足。
戴复古(1167—1248?),字式之,号石屏,黄岩(在今浙江)人。毕生没有做官,而致力于诗。早年曾与“四灵”有交往,但没有沿袭“四灵”的道路。后来,他从陆游学诗,并推崇杜甫、陈子昂,有《石屏诗集》。他在《论诗十绝》中说:“飘零忧国杜陵志,感遇伤时陈子昂。”他继承陆游的创作精神,写出了许多忧国伤时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织妇叹》: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前六句以平静的笔调叙述织妇的辛勤劳动和所受的惨重剥削,末二句用古乐府及民谣的句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愤慨。《庚子荐饥》里写“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把农村破产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他还有一些写得很好的充满爱国精神、关心时事的作品。如《频酌淮河水》: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另一首《淮村兵后》也是描写淮河地区的: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把这两首诗结合起来看,前首抒写对淮河地区的依恋,后首描写淮河地区遭战乱破坏的荒凉。那么是谁使这片美好的土地遭到陷落和蹂躏呢?作者在这里对金人进行了控诉,也对以淮河自守、不图恢复的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派作了强烈谴责,诗中充满着爱国情思。另如《江阴浮远堂》写道:
横岗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以极悲怆的语言表现出对沦陷区不忍一看的强烈感情,与陆游诗歌中的现实精神是一致的。
戴复古还有一些风景诗,写得比较俊爽自然。如《江村晚眺》: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写江村晚景,平淡而有妙趣。他写个人生活情趣的诗,也较质朴清新。如《题张佥判园林》:
园圃屋东西,从君一林藜。雨寒花蕊瘦,春重柳丝低。
亭馆常留客,轩窗总傍溪。摩娑雪色壁,安得好诗题。
戴复古曾称赞陆游“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语言变瑰奇”。应该说,他是力图在创作实践里贯彻这种精神的。包恢《石屏集序》评述其诗说:“石屏自谓少孤失学,胸中无千百字书。予谓其非无书也,殆不滞于书,与不多用故事耳,有靖节之意焉。果无古书,则有真意,故其为诗,自胸中流出,多与真会。”此论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戴诗的特点。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祁门(在今安徽)人。著有《秋崖集》。他的诗受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几首较好的诗也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如《农谣》:
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
秋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
雨过一村桑柘烟,林梢日暮鸟声妍。
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未眠。
漠漠馀香着草花,森森柔绿长桑麻。
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
又如《湖上》: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他以白描手法写农村景色人物,大多见出质朴自然的趣味,富有生活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