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词,现存六百二十余首,今传《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和《稼轩词》四卷本。辛词不但数量上超过前人和同辈,而且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辛词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境界无限开阔。词人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了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事件,阐发了深刻的哲理,描绘了田园山水,抒写了幽愤情怀,凡可写进其他文学样式里的题材,他都能入词。词到了他的手中,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
辛词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其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这是贯穿于全部词作的主旋律,豪壮而深沉,委婉而浑厚,千秋万世,激荡着人们的心。
第一,辛弃疾的词里充满了对北国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向往之情。辛弃疾站在正义立场上,反对南北分裂,渴望国家统一,对沦陷的北方,对在铁蹄下呻吟的同胞,寄予深切的怀念。他的笔下,经常出现“西北望长安”、“回首长安何处”、“西北有神州”等句子,说明他不堪忍受乡土的沦亡和祖国的残破局面。“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他为此而悲泣、愤怒。如《贺新郎·赠金华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恍馀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唯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这首词是他写给友人杜叔高的。词中对友人的诗进行了赞扬,对其不得志深表同情;还抒发了对国事的感慨,借西晋王夷甫等人崇尚空谈的旧事来讽刺南宋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的空谈误国。结尾处,词人仿佛看见北国原野,白骨暴露。迎着夜半悲风,听到铁马铮铮,他对南北分裂的局面已是悲愤难禁了。
词人无时无刻不为国事忧虑。他在江西任提点刑狱时,常经造口,这是隆裕太后(宋高宗的伯母)仓皇逃难时弃舟登陆之地。他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看到至今中原地区仍未收复,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怎样才能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呢?辛弃疾希望出现更多的立志于统一的英雄人物。他仰慕开创过长期统一局面的“西都人物”,鄙薄偏安江左的“王谢诸郎”。他赞扬廉颇、李广、马援、诸葛亮等为国立功的英雄,谴责王衍诸人的误国行径。他要亲身投入“整顿乾坤”的战斗。他对以往的峥嵘岁月无限怀念,对未来的激烈争战热切向往。他给陈亮寄了一首《破阵子》,念念不忘自己少年时代匹马貂裘的火热战斗生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词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催人奋发。但结尾一句,词意陡转,一声长叹胜过千言万语,无穷无尽的幽怨寓于其中。
第二,辛词表现了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死气沉沉,面对“剩水残山”,却不图恢复,因而对辛弃疾这样一位有着出将入相、雄才大略的志士,不但不委以重任,反而屡次给予诬陷和打击,这是词人精神上最大的苦闷。“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残酷的现实使他悲怨激愤,血泪交流。辛弃疾的悲愤不只是因个人的得失升沉而发,他的悲愤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相通的,这正是他的作品既感人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原因,是一般闺情婉约派词人所达不到的境界。辛词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能激起他抑郁忧忿的情绪。尤其在凭吊古迹,登高望远之时,这种心情更为激荡。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人在江南秋色中,望着流向天际的江水,听着南飞孤雁的哀鸣,引起绵绵思绪。七年前自己突骑渡江,满以为能成就事业,谁料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宝刀)空悬,壮志难酬。此等心情,拍遍栏杆,无人理会。他不愿像西晋张季鹰那样为个人的舒适而弃官隐退,也不愿像三国许汜那样只知求田置地而为刘备式的才人志士所耻笑。然而光阴易逝,年华虚度,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兴思及此,潸然泪下。结句反问,意味更深,开阖顿挫,显示出辛词独有的沉郁和苍凉的风格。
他还有一首《鹧鸪天》,也表现了这种悲愤的情思:
壮年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词人晚年闲居时所作,自注道:“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词中,对当年闯入金营活捉叛徒的回忆,是多么自豪!可现实又如何呢?髭须斑白,与花鸟为友。“万字平戎策”,都换了“种树书”。这种极尽嬉怒笑骂的“戏语”,饱含着多少英雄的泪水,这难道不是对南宋统治集团排挤爱国志士的严正控诉吗?
辛弃疾在词中多方面表现了自己的这种痛苦怨恨,时而沉郁伤感,时而无可奈何,时而豁达自慰;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掩饰不住他热烈激荡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懑情绪。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和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词中叹息志同道合的好友已寥寥无几,只好与山水相慰;并表示自己愿学陶渊明,不慕荣利。词的文句是旷达活泼的,而内涵却是深刻凝重的。他的词流露出一些与世相忘的消极情绪,只不过是对现实不满的另一种表现罢了。
第三,通过对古人旧事的描写和述评寄寓词人的思想感情。在辛词中,古代的人和事是常见的,这些历史故实是他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辛弃疾是儒将,文武双全,对历史了如指掌,学力雄厚,在他笔下,驱使经、史、子、集为自己服务。吴衡阳《莲子居词话》卷一云:“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他有时将典故夹在某词中,有时全词描述某个人物,均是古为今用,书为我用。如《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往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词前小序云:“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已很清楚写此词的缘由。全词戏借李广事而叹自身。汉代名将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战功显赫,敌闻之丧胆;但至死未能封侯,最后自杀。英雄的悲剧人生与词人何其相似。“戏用李广事”,包涵了愤懑、叹惜和自慰的复杂情感,读之尤感悲凉。还有一首《卜算子·慢兴》,也是专咏李将军事,借以抒发自己有功无偿的不平之意。
辛弃疾仕途遇到挫折时,常以屈原、陶渊明等古人自况。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爱国精神以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幸遭遇;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淡泊志趣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都与他的境况和心情有些相似,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述,凝重而深刻,拓展了他的词境,丰富了其词的内容。又如《水龙吟》: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这首词写作的具体时期难以确定,大约是在退隐瓢泉时。此前他几升几贬,已看透了当时宦海风云,数十年戎马生涯,为图恢复而驱驰,可到头来遭到排斥打击,自己年已老矣,功业无望,壮志难酬,国家山河破碎,北伐失败,统一无成。只有在这种逆境中,才认识到陶渊明,发掘了其不“折腰五斗”之外,“应别有,归来意”。那别有的来意是什么呢?不只是个人的清高,而是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即使是得到过富贵、为苍生而出来做官的人,如东晋的谢安等,在那种政治环境里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就将词的内容深化了,不只限于赞扬陶渊明个人的高洁。
此外,他词中出现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孙权、刘裕、霍去病、廉颇、刘备、谢玄、谢安、马援、李广、屈原、王衍等,或褒或贬,都表达出他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进步历史观。
第四,辛词抒发了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词人被罢职期间,先后在农村过了近二十年的田园生活,写过不少反映农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作品。本来,辛弃疾觉得求田问舍、与鸟兽同群是可羞的,但龌龊的现实逼迫他又不能不走这条路。既然国家大事难以干预,荣华富贵又非所愿,也只好学陶潜“归去来兮”。从黑暗的官场到淳朴的农村,对词人的英雄大业是一种损失;但对开拓他的文学表现领域,却不无好处。这段时间,他熟悉了农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情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从而也创作了不少清淡闲适的佳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www.xing528.com)
——《清平乐·村居》
作品描写了饶有风趣的农村生活镜头。溪畔茅舍,老人们在友善地交谈,孩子们在学做农活;特别是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情态,更为生动活泼。
在词人笔下,农村妇女憨厚的情态,跃然而现:
三三两两谁家妇,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玉楼春》
词人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对农村怡然自得的生活怀着一种特有的爱好,他欣赏农村的质朴、安定和勃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
这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江南农村春意图,柔桑、幼蚕、黄犊、菜花,使人感到春意盎然,分外明朗。当城中桃李被风雨吹打之时,这里却如此恬静安宁,这样鲜明的对照,也许是词人的有意之笔,表现了他对安宁环境的羡慕和追求。
对山乡的自然景物,他也感到清新,怀着轻松的愉悦,他听见了半夜的蝉鸣,田间的蛙声,闻到了稻花的芳香,看到了林边的茅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类啸傲山水、流连光景的作品,在辛词中数量并不多,但它别开生面,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词作的一个侧面。他从善良的心情出发,对农民殷勤关切,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他把农村看得那么宁静、单纯,这只不过是他被官场排挤退避之后个人精神上的一种幻觉罢了。他的思想毕竟属于封建士大夫的思想体系,实际上也过着士大夫的生活,因此他也只能从旁观者的态度去欣赏农村,而不可能深入认识农村,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这是这类词的思想局限性。
第五,辛词里包含着真挚感人的儿女之情。辛弃疾以词抒发爱国之情和民族之恨,气势壮阔,这是主流。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没有缠绵悱恻的作品。从他的全部创作来看,他是一位风云气盛而又儿女情深的作家,这并不损害他的英雄气质。“红花还要绿叶扶”,有了一些婉约词风的烘托,辛词就显得更加绚丽多姿。
辛弃疾写过一些抒情小词,表达了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感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这首词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难以言表的心情,写得跌宕有致,言浅意深。又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词中描绘了京都元夜热闹的灯会,场面欢快、形象逼真,结尾突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为作者所追寻的人物,含义隐晦,并富有哲理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借此来说明做学问的第三种境界。
辛词写离愁别绪、闺情相思,“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如《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又如《临江仙》: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熏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前首写离愁,温柔婉转,描摹细腻;后首写思念,朴质真切,语言雅畅。相思之情,缠绵悱恻,令人心神动荡。这类词即使置于《花间》繁锦之中,亦不逊色。
辛词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上面是就主要方面而言,而且这些方面往往互相联系,有时交织在同一作品中,在分析这些作品时,要注意其广阔而深刻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