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游:宋元文学史明星

陆游:宋元文学史明星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道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大约二十岁时,陆游与舅舅的女儿唐婉结婚。陆游的一生,始终未能从心头抹去这一浓密的阴影。秦桧要以他的孙子为第一,不料被陆游占先,因而恨陆。正当陆游热心于参加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积极准备抗金的四川宣抚使王炎突然被召回临安。

陆游:宋元文学史明星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四十六岁前(1125—1170),是他生活的第一阶段。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陆游诞生于“淮(水)之湄”。不久,金人入侵,宋王朝南迁,中原大地陷于战乱之中。陆游在襁褓中随家流寓荥阳,接着开始逃难。陆游的父母携着他自中原“渡河、沿汴、涉淮、绝江、间关兵间”,逃回山阴。因此诗人对自己的童年,有“儿时万死避胡兵”,“我生学步逢丧乱”的回忆。

陆游出身于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气息的仕宦家庭。曾祖陆珪,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有经学或文学方面的著作。陆游青年时期,正当秦桧用事,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候。父亲陆宰看到权奸误国,和一些朋友议论国事,常常痛哭流涕,食不下咽。据陆游后来的回忆:“某生于宣和末。……归山阴旧庐,则某少长矣。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乾陵斧柏之忧,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跋周侍郎奏稿》)“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家庭和前辈对国事的态度,自然强烈地震撼着年轻的陆游的心灵。他在二十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大约二十岁时,陆游与舅舅的女儿唐婉结婚。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偏偏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逼着陆游与她离婚。这件事给陆游带来很大痛苦。陆游的一生,始终未能从心头抹去这一浓密的阴影。直至他的晚年,还为悼念唐婉而写了《沈园》诗二首。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到临安去应进士试,被录取为第一。次年应考于礼部,又被主考官擢为卷首。当时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考试,位居第二。秦桧要以他的孙子为第一,不料被陆游占先,因而恨陆。再加以陆游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被黜落,连考官也几乎取祸。陆游回到乡里,致力于诗歌创作,同时学习兵书和剑法,以图将来杀敌报国。

秦桧死后,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才得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次年调到临安,担任敕令所删定官,负责编纂公布法令。1162年宋孝宗即位,锐意恢复,朝中主战派稍稍抬头,陆游被任为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也就是为太上皇宋高宗赵构作“实录”。接着又因事惹起宋孝宗不满而被调出京城,任镇江府通判,后又调任隆兴通判。陆游在孝宗朝初期,曾积极支持抗战将领张浚北伐北伐军失败后,主和派又占上风,与金签订“隆兴和议”。乾道三年(1167),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受到弹劾,免职还乡。自乾道三年至乾道六年,陆游在故乡山阴闲居。

陆游在爱国士大夫和“书香门第”的家庭长大,从小受到爱国主义和文学传统的双重教育。据《宋史·陆游传》说,他“年十二,能诗文”。十八岁那年,认识爱国诗人曾几,从曾几学诗。后来,他在《追怀曾文清台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中写道:

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

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

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

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

“茶山”指曾几,其号为“茶山居士”。他从曾几那里不仅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也学到了一些诗歌创作技法,所以陆游诗与江西派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从中吸收了重视艺术创新的法度,但由于他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经历和为国立业的志气,自然突破了江西派狭窄的创作道路,成了集各派之大成的大诗家。

这一时期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已很明显,写过《游山西村》、《霜风》等一类的名篇。但总的说来,由于阅历不多,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写诗多注意艺术技巧,多因袭前人。“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示子遹》);“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这是他后来对这段时期诗歌创作的检讨。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到淳熙十六年(1189),陆游从四十六岁到六十五岁,是他生活的第二阶段。乾道五年,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次年闰五月自山阴启程赴任,于年底到达夔州。“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陆游沿途经过苏州、黄州江陵三峡,饱赏了雄伟壮丽的大自然美景,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这一百六十日旅途所见,逐日载入他的《入蜀记》中,并写下了《黄州》、《入瞿唐登白帝庙》等观景怀古诗。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陆游入幕,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那时四川宣抚使司设在南郑。陆游从夔州调到南郑,也就是从后方调到前方。王炎又是一个有抱负、主张抗战的大臣。陆游带着兴奋的心情到达任所。他的生命展开了光辉的一面。他积极参赞军务,主张从关中进军,恢复中原。他热情地巡视边防,参加练兵。他喜欢军中那豪迈活跃的生活,欣赏赛马踢球。他还积极锻炼自己的勇敢精神,与敌人打过遭遇战,在雪中刺杀过老虎。生活情调是多么豪迈,收复故土的希望是多么强烈。后来,他回忆这段军中生活还情不自禁地写道:“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

正当陆游热心于参加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积极准备抗金的四川宣抚使王炎突然被召回临安。这自然是朝廷无意抗战的表现。陆游也从南郑前线回到成都,担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在南郑不到一年,报国的希望随着离开前线而归于破灭。当他像古代那些诗人一样骑着驴子在回成都途中经过剑门关时,心情暗淡而抑郁。他写了一首《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曰: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他在这里有一种学剑不成转学诗的慨叹。难道自己真的只是做诗的材料,而不能杀敌戍边尽忠报国吗?从剑门关向南,他一路上作了不少诗,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www.xing528.com)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到成都,陆游为参议官。两位诗人是多年老友,范成大并不以幕僚看待他。然而,他却被人讥为“恃酒颓放”,于淳熙三年受到免职的处分。对于这一罪名,陆游称之为“流俗之见排,加以罪其无辞”,干脆自号为“放翁”。从此以后,别人也称他为放翁了。淳熙五年,陆游应召返临安,结束了在四川的八年生活。后来,他陆续在福建建安、江西抚州、浙江严州等地做地方官。在抚州,因水灾,他开仓赈救灾民而被弹劾,以“擅自开仓”罪而被罢官,后回山阴闲居五年多,淳熙十三年春才被任命为严州知事,后入朝作军器少监。终因他力主抗战,又被责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黜。他对这一罪名十分蔑视,“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放逐尚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陆游这次被罢官,事在淳熙十六年冬天,诗人已是六十五岁了。

陆游生活的第二阶段,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当他入川,特别是到达南郑以后,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军队生活,满怀着为国立功的理想,怀着胜利可期的前景,他的爱国主义情绪,他的浪漫主义想象一起迸发了。他不再满足于过去着重于“工藻绘”、“用典故”、“讲对仗”的作诗方法,而要求以此合理地运用来表现他的理想与生活。于是诗风为之一变。他在离开南郑二十年后,曾追述这一转变的过程,写成《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在这首诗里,陆游与其说是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去,不如说是有意要把艺术技巧和表现生活结合起来。从南郑时开始,陆游不仅按照这个原则来做诗,也按照这个原则来删定过去的诗稿。当他六十六岁在严州任内选定诗稿时,他把自己四十二岁以前写的一万八千多首诗删得只留下九十四首,就是根据这个标准来判定的。

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到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陆游从六十八岁到八十六岁逝世止,是他生活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陆游除了短期在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外,基本上是在山阴三山故居度过的。二十多年的罢官家居,使得陆游和人民接近了。他“身杂老农间”,还参加一些农事活动。“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说与应门谢来客,要乘微雨理蔬畦”,就是相关的诗咏。诗人还常常向农民送药,为农民治病,救活了不少贫苦的农民。农民为了感谢他,生儿就以他的姓作为孩子的名字,“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由于诗人和农民的接近,他的诗歌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二十年间他写了七千多首诗,其中大部分是反映农民生活,描写农村风光的。他的诗风也日趋平淡。诗人自己说:“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诸君试取吾诗看,何异前身与后身”。尽管这一阶段诗的内容与风格较前期有所变化,然而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爱国者,陆游始终没有忘记恢复中原的事。他身处垂暮之年,但日思夜梦的还是希望能为国出征。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时,诗人已是古稀之年,但为国效力的壮志却未曾泯灭。甚至有到八十六岁临死之前,还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定中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他至死不能忘怀的事业,也是他创作的主要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