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人-《宋元文学史》

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人-《宋元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陈与义在南宋前期诗名很高。应该说,对陈与义诗歌创作有深刻影响的是杜甫。洛阳是北京的西京,也是陈与义的故乡,以盛产牡丹闻名。陈与义不仅写诗,也写词。南宋前期诗人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生在陈与义之前而死在他之后的曾几。

第三节 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人

在北宋、南宋之交,由于民族矛盾与主战、主和派斗争的激烈尖锐,诗坛和词坛一样,占主导地位的是爱国主义思潮。南宋前期最重要的诗人应推陈与义与曾几。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北宋徽宗时任文林郎、太学博士等职。后谪监陈留酒税。靖康难起,他自陈留经商水、襄阳、湖南、广东、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抵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宋高宗时,担任过吏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要职。

陈与义在南宋前期诗名很高。他曾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又不是江西派诗人。应该说,对陈与义诗歌创作有深刻影响的是杜甫。他早期曾经想以学习黄庭坚和陈师道作为学习杜甫的阶梯,但又注意到“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以有意于用事”(徐度《却扫编》卷中),对黄庭坚的“有意于用事”有所警惕。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较少用典,写出了一些语言明净,音调响亮而形象丰满的诗。至于前期诗的内容,则主要是表现个人生活情趣,而较少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著名的《墨梅》诗曾受到宋徽宗的赏识。靖康之难后,天翻地覆的社会变动使他诗的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诗的内容越来越广阔,而家国兴亡、天涯沦落之感,也使他对杜诗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逃难的第一首诗《发商水道中》说:“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诗!”他的《避虏入南山》又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表示他在战乱前对杜甫的诗还理解不深。从此,他学习杜诗感时忧国的创作精神,反映南宋的现实生活,抒发他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作因而有了雄阔慷慨的风格。他的大部分好诗,都产生在南渡以后。其中著名的如《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首诗涉及两桩历史事件,其一是宋高宗赵构在金兵占领汴京后,最初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听到金兵继续南下,又逃到扬州、杭州。公元1129年冬,金兵渡过长江,占领了建康(今南京市),赵构又乘船逃奔海上。另一件事,是1130年春向子率军民死守长沙,英勇抗拒金兵。诗人对这两件事的态度是一忧一喜。他一方面把战争失利、北方沦陷归咎于权臣误国,对朝廷的投降逃跑政策进行了批评,另一方面则对爱国将领之敢于抗拒金兵表示了由衷的欣慰和喜悦。两桩历史事件,一逃跑,一抵抗,形成强烈的对照。诗人的两种情绪,一忧愤,一欣喜;表现出鲜明的立场。题为“伤春”,实为忧国。“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更表现出他爱国思想的深切。

他的另一首《登岳阳楼》诗也是一首感慨深沉的作品: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这首诗用夕阳、暮时、白头、风霜、老木、苍波等词渲染出一种苍凉感慨的情调,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句法声调都像杜甫的《登楼》、《登高》等诗,因之被杨万里认为其“诗风已上少陵坛”。

陈与义的一些景物游览诗,境界明净,语句新丽,精巧而不见雕琢痕迹,较江西派诗艺略高一筹。如《清明》: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又《中牟道中》: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行人。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在作者眼里,树、虫、云、塔都着上了人意,万物生机盎然,活泼可爱。

陈与义还有一些诗是怀乡之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牡丹》一诗: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洛阳是北京的西京,也是陈与义的故乡,以盛产牡丹闻名。现在,老态龙钟的诗人在南方看牡丹,不能不想念沦陷了的故乡,不能不感慨于十年来的流离奔波,不能不痛恨蹂躏故乡的敌人,不能不产生对于南宋小朝廷甘心偏安无志恢复的激愤;忧国感时之情表现得含蓄蕴藉,其沉郁悲凉,甚似杜甫诗作。当然,陈与义诗歌的广度深度都不及杜诗的博大深沉,但是,由于他从精神上学习杜诗,也就使他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而高出他同时期的其他诗人。

胡应麟《诗薮》外编云:“陈去非诸绝,亦多本老杜,而不为已甚。悲壮感慨,时有可观处。”在艺术上,陈与义善于用平易流畅而又精工锤炼的语言描绘情景,呈现出一种新颖奇峭的诗风,受到人们的喜爱。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云:“缙绅士庶争传诵,而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号称新体。”像下面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这种特点,如“日晚蔷薇重,楼高燕子塞”(《雨》);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雨晴》);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对酒》);“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襄中道中》);“海棠不惜胭脂色,独在濛濛细雨中”(《春寒》)等。

陈与义不仅写诗,也写词。现存十八首词,其中一些名篇,如《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www.xing528.com)

一如他的诗,在抒发离愁别恨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时怀乡的情绪。

南宋前期诗人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生在陈与义之前而死在他之后的曾几。

曾几(1084—1166),字吉甫,江西赣县人。北宋徽宗时,作过校书郎。南宋高宗时,历任江西、浙江提刑。绍兴八年(1138)因主战而忤奸相秦桧,罢官寓居上饶茶山寺,因此自号茶山居士。秦桧死后,才被召回,曾任秘书少监等职。

他的诗,以杜甫为宗,也推重黄庭坚。他自己说把《山谷集》读得烂熟,又曾经向韩驹和吕本中请教过诗法。可见他与江西诗派关系之深。但是,他是学江西派而又有变化的。他的一些描写自然的诗,活泼轻快;一些感时念乱的作品则沉郁悲愤。

曾几是陆游师事过的爱国诗人,他对于陆游,不仅传授诗法,还灌输爱国思想。据陆游在曾几奏议稿的跋文中说:“绍兴末,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必闻忧国之言;时先生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这说明陆游与曾几过从之密,受教之深。也说明他确实是一位爱国诗人。其《寓居吴兴》云: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能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这首诗悲愤朝廷不图恢复,责备统治者妥协求和,致使江北江南被敌人隔绝,表达了一个爱国诗人的深沉感慨。

但是曾几对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未十分深入,更多地是志在山林泉石之间。他的一些描写自然的诗,写得很有韵味,如《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他另外的一些诗,则表露出诗人与人民相通的感情。如《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曾几在这首诗里,表现了对农事的关心。连日大雨,不愁屋漏,却喜溪深。雨打桐叶,在古人诗里,常是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在曾几的笔下,却因遥想稻花秀色而成了最佳音响。这说明他的感情与“田间望岁心”的接近,连对景色的感受也与一般士大夫不同。另一首《夏夜闻雨》:“凉风吹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凋。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

在南宋前期,还有一些爱国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吕本中(1084—1145)的《兵乱寓小巷中作》:

城北杀人声彻天,城南放火夜烧船。

江湖梦断不得住,问君此住何因缘?

窜身穷巷米如玉,翁寻湿薪媪炊粥。

明日开门雪到檐,隔墙更听邻家哭。

诗中对饱经战乱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无比愤慨。又如刘子翚(1101—1147)的《汴京纪事》,原有二十首,现录其中二首: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前首诗中感伤国事巨变,遗民盼恢复;后首诗借宋徽宗宠李师师事,对旧京汴梁昔日繁华和劫后的冷落无限慨叹。还有汪藻、王庭珪、邓肃、李弥逊、洪皓、朱弁、曹勋等,这些诗人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以诗的形式抒发了爱国爱民或爱故乡的情思,反映了动乱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