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清照与赵明诚:宋元文学史

李清照与赵明诚:宋元文学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李清照北宋末年,朝政腐败。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渡淮南奔。李清照悲痛欲绝,写有《祭赵湖州文》,深表哀悼。丈夫的病逝,国运的逆转,对李清照是双重的打击。这种家亡国破的悲剧,给予李清照的身心以极大的摧残。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文物鉴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烹茶猜书,以此为乐。

李清照与赵明诚:宋元文学史

第一节 李清照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国势衰颓。宋钦宗建康二年(1127),金军攻陷汴京,将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后妃亲王以及在汴京的皇族全部掳走,将宋室的宝玺仪仗、图籍古玩也掳掠一空,史称“靖康之难”。

当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领兵在外,得以幸免,便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为建炎。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南宋初,金兵再度南侵,宋高宗节节溃逃,最后定都杭州。南宋建立以后,以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奉行苟安江南的政策,对金称臣纳贡,屈膝投降;对坚持抗金的爱国将领和广大人民,则实行迫害和镇压。与最高统治者相反,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民族压迫,纷纷进行抗金斗争。主战与主和、恢复与偏安的斗争贯穿着整个南宋。

南宋前期,在1142年宋金和议定局之前,抗战与投降的斗争十分激烈。人民群众奋起抗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将领为国捐躯、宁死不屈,表现出凛然正气。这时期的作家深受时代思潮的感染,以不同形式和题材表现爱国主义主题,形成了爱国主义文学的主流。岳飞、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陈亮等人的词,继承和发扬豪放派的词风,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女词人李清照词作的内容,在南渡前后也有很大变化;陈与义、曾几、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的诗,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写出了洋溢着爱国激情或反映人民生活、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秀诗篇。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后来的大词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因其词风属典型婉约派,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故又有“词中二李”之称。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是学者兼散文作家,有《洛阳名园记》留传至今,为北宋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善写文章。这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李清照有很深的影响。她幼年好学,博闻强记,精通书史,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自幼爱好金石书刻,后来有《金石录》十三卷传世。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考证。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渡淮南奔。建炎三年(1128),赵明诚在局势混乱中被任命为湖州太守,在赴任途中中暑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李清照悲痛欲绝,写有《祭赵湖州文》,深表哀悼。这年赵明诚四十九岁,李清照四十六岁。

丈夫的病逝,国运的逆转,对李清照是双重的打击。这种家亡国破的悲剧,给予李清照的身心以极大的摧残。她经历了人世间悲和欢迥异的两种境况,因此思想感情更为真切深沉。此后,李清照辗转流离于杭州、越州(今浙江临海)、温州、金华一带。晚年过着孤苦、凄凉的生活。李清照是位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诗文集、词集,宋、明人都有著录,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有关她的生平事迹也极缺乏。但是根据现存的她的诗、词、文以及一些可靠的资料,仍能看出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和有着多方面才能的女作家。

李清照以词名世,被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推许为“婉约派”的词宗,他在《花草蒙拾》中说:“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李清照不仅有词的创作实践,而且还有独树一帜的理论著述。她被后人整理的《词论》,可以说是开词学研究之先河。她在一篇评词的文章中,通过对北宋著名词人的评价,说明婉约派的评词标准,主要在于词的音乐美和语言美。她又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也就是要严分“诗”与“词”的界限。主张以词来描绘风光景物,抒写个人情事,而用诗来反映社会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她的词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她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实践了这一主张。

李清照的词,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李清照过着平静、美满的生活,注重高雅的文化享受。她有首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可能是作者跟未婚夫赵明诚初见时写的。描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天真活泼的形象,她玩得正高兴时,见有客来,含羞而急忙躲避。但又暗恋着那人,回首故意嗅梅。真可谓少女情怀总是诗啊!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文物鉴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烹茶猜书,以此为乐。每得著名书画,“相对展玩,狂喜不支”。由于心境开朗,生活幸福,她的词也是清新流丽的。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得活泼而富有生趣,使人仿佛看到了游客的嬉笑喧闹的场景,听到了水鸟扑翅鸣叫的声音,这鲜明、生动的形象简直就是她的无拘无束的性格和生活的写照。但是她另一首《如梦令》却表达了另一番情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写出了绿叶的兴盛和红花的凋零,造语新奇而辞意凄婉。她在“浓睡不消残酒”的安定生活里,已流露出对“雨疏风骤”的隐忧,更显得她对自己的幸福是何等珍惜。“绿肥红瘦”,用寻常语作不俗声。这种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平易中见新奇的语言艺术,在她的词中随处可见。

李清照前期的词,多是这样一些直接抒写个人情事之作。她才华横溢,家庭美满,本来是很幸福的,她也应该满足了;但是,情感丰富的她不免对人生抱有更高的理想主义的追求,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她看不透,她虽为富家之女,但毕竟处于礼教束缚之下,因而她常常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惆怅之中,她的许多词都是抒发这种闲愁的。更感人的还是她的那些怀远惜别之作。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样执著,那样深沉,对爱情的歌唱也是那样大胆而热烈。她的生机盎然的词写出了她的爱情生活的愉悦,她的微含隐忧的词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珍惜。而当她与丈夫有了短暂离别时,她把离愁别恨、相思之苦抒写得更加深沉。《一剪梅》据说是她婚后不久送别赵明诚所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秋季节,独上小舟,看水中荷花凋谢,天上雁阵归来,她等待着远方的书信,想念着离别的丈夫。这种相思之情,无可排遣,无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地道出了她所感受的困扰和苦闷。

另一首著名的《醉花阴》是在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作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通过气氛的衬托,景物的描写,抒写了相思之凄苦。“瑞脑销金兽”,描写女主人公终日坐在香烟缭绕的闺房中思念着离人,“夜半凉初透”,长夜无眠,黄昏把酒,都是为离情所困。最后三句以物拟人,描写词人为相思所折磨的憔悴形象,更是传诵人口的名句。据说,李清照曾以此词寄给赵明诚,引起赵明诚的叹赏。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五十阕词,把李清照这首词杂置一起给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认为还是“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www.xing528.com)

李清照这些大胆讴歌爱情的词作,却遭到当时的卫道者的谴责。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批评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王灼的批评只显出他士大夫的偏见。当我们抛弃这种偏见时,却看到了李清照前期词的特点,即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而自由、真切地抒写自己的情怀。

从靖康之变开始,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经受着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痛苦。她离开深宅大院而奔波于流亡途中;她失去夫妇赓和吟诗觅句的快乐而陷入“独自怎生得黑”的无尽哀愁里。她似乎是仍然遵照着“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只是在诗中直接抒发对时事的感慨,表现出激烈的感情。但是,这种家国猝变使她的感情发生了难以言喻的变化,使她后期的诗词具有许多国破家亡的人的共同感受。李清照所处的现实地位和感情变了,她的诗词也增添了许多时代和社会的意义。

当南宋小朝廷只图苟安江南一隅,不想收复中原,罢免抗敌宰相李纲,重用昏庸无能的黄潜善、汪伯彦时,李清照面对这种情况写出了“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这样的名句,指责那些官僚们既不是想要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王导;也不是志在恢复中原击楫中流的刘琨。她还写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说南来的人,不应当忘记被俘北去的赵佶、赵桓,直接谴责赵构害怕父兄回来而把家国大仇置之度外的卑劣行径。她还有一首小诗《乌江》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歌颂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项羽,也就间接谴责了节节南逃的赵构。李清照在诗中所表现的感情慷慨激越、悲情直露,和她的词的风格显得迥然不同。

她后期的词,仍然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她的离情别恨,只是她的这种感情更加深沉,境界更加广阔了。如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之后,置身于清、冷、凄、寂的秋景秋情之中,她看到雁群飞过,却是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勾起她寻觅往昔的生活,失去的爱情和一切美好过去的情怀。她将秋风、秋雨、秋菊、秋桐、秋雁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逐层深入展示自己内心的悲愁,感人肺腑。她的悲愁虽有其具体内容,却也代表了南渡后许多背井离乡的流亡者的共同心境,因而具有较深广的社会意义。

另一首《永遇乐》也是她后期的作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上片渲染元宵佳节“春意融和”,但是她却有“次第岂无风雨”的担心和对国家局势的一种不可抑制的隐忧。下片分两层,前六句回忆过去,写汴京沦陷以前的繁华及自己欢度元宵的盛况;“如今”以下五句,又回到现实,极写自己的憔悴、潦倒和孤寂。这种盛衰变化的强烈对比,使人感到如此沉痛,以致一百多年后,面临宋室覆亡,遗民刘辰翁每读这首诗,总是悲不能已,“为之涕下”,并和其声,以抒发自己亡国之恨。

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都是通过抒发个人的愁绪来表达他的家国恨、思乡愁的,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李清照的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她沿袭婉约派抒情含蓄蕴藉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她善于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没有一句雕琢艰涩的话,没有一个难懂的典故僻辞,但令人读来,新奇意浓,音韵悦耳,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她的词中,创造了许多名句,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花自飘零水自流”;“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是旧家时”;“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等;或者自铸新辞;或融会旧句,另出新意,都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李清照又善于发挥语言的特点,使之具有流转如珠的声调美,使声音、节奏、气氛各方面与内容密切配合以反映特定的思想感情。如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迭字来表达她在秋风秋雨中的如怨似慕,如泣似诉的天涯沦落之悲,历来为古今词人所称道。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云:“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由于李清照的高度艺术技巧,婉约派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对当时和后代词人有深远的影响。他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易安体”,成了后代词家学习的样板。爱国词人刘辰翁《永遇乐·壁月初晴》词序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杨慎《词品》说:“宋人中间,李易安亦称冠绝。”

李清照以词名世,但其诗亦有可称道处,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花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诗中写了沦陷区人民盼恢复的热情,谴责了统治者畏敌订盟的投降政策,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和对人民的同情。其诗风雄浑朗畅,境界开阔,与她的词相配,诗庄词媚,刚柔兼行,实为女中奇才。

李清照能诗,能词,能画,能书,也擅长散文。绍兴四年秋天(1134),她为赵明诚的《金石录》所作的《后序》,以委婉有致的笔调叙述她与赵明诚婚后志同道合的生活和靖康之难后,赵明诚病死,书画器物因战乱而散失殆尽的经过,以及她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叙述详尽,情辞悱恻。融抒情叙事于一体,可谓其散文之代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