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活跃在北宋后期文坛上的,主要是曾经追随苏轼和受苏轼影响的一些作家。他们有的直接出自苏门,有的受到过苏轼的指导或启发。其中,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还有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毛滂,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周邠和周邦彦叔侄等一大批文人,都团结在苏轼周围或受到过其影响,形成了北宋后期的作家群,一时文坛波澜壮阔,春意盎然。但是,他们的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却并不完全与苏轼相同。黄庭坚、陈师道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在当时影响极大,其势直与东坡对峙,秦观、周邦彦的词,也不属苏轼的豪放词派,而是典型的婉约派。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到苏轼达到高潮,此后即趋向于分流,江西诗派的出现就是分流的表现。
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是黄庭坚,其中的重要作家还有陈师道、陈与义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的父亲、舅父和岳父都是诗人,这样的环境给黄庭坚以诗的熏陶,《桐江诗话》记载他七岁就能作诗。黄庭坚从幼年时代起,还纵览六艺、老、庄、内典和小说杂书,博学多闻,风华出众。他才艺全面,除诗文词赋外,书法亦著名,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宋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河北大名)国子监,以诗为苏轼赏识,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见《宋史·文苑传》),由是声名始震。元丰三年(1080),他赴太和县任职,经安徽舒州,游览三祖山山谷寺的石牛洞,因喜爱其地,故自号山谷道人,人多称黄山谷。宋哲宗时,召为校书郎,后为国史编修官。哲宗绍圣初(1094),新党得势,他调任宣州、改鄂州,后贬涪州,自号涪翁。徽宗立,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后死于宜州(广西宜山),享年六十一岁,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行世。
黄庭坚继承了他的前辈反浮艳文风的斗争精神,对西昆诗风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力图使自己的创作有所革新,提倡向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学习。但他学习的重点是技巧方面,专在字句、格律上下功夫,而未能学到他们作品中关心国家和民众的政治热情和现实主义精神,这样,虽然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却又走向了追求奇险硬涩、雕琢字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狭窄道路。他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说: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世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
可见,他认为诗只是抒发个人性情的工具,合符律吕是诗之美。他反对诗谏诤怨怒骂谤的社会作用,削弱了诗歌的战斗和批判功能,这种文学观点,正是他诗歌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过分追求艺术形式的认识根源。这种认识很像后来19世纪欧洲流行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一方面是北宋中期以后的百年承平局面,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文人们不满足于寻常的诗语典故,总想标新立异,超过唐人诗艺,这种安定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了潜心探索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新旧党争的政治风波,使得许多诗人不敢正视现实,只好从故纸堆里找持。这样既可以不干预政事,免遭灾祸;又能够写出诗来,附庸风雅。江西诗派就在这样的文学氛围里应运而生。
黄庭坚在当时诗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他所提出的创作主张,也就成了这个诗派的纲领。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主要是讲的诗歌语言,强调诗文要在字句上下功夫,要多读书,要对万物加以陶冶,即加工改造,这样,虽然是采用了古人语言,也能因旧生新。这里说的“点铁成金”就是指要对古人语言进行锤炼继承,不能生搬硬套。
对于诗的内容,惠洪《冷斋夜话》中记载了黄庭坚的一段话:
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这就是黄庭坚所说的“夺胎换骨法”。这是针对诗的内容来讲的,意思是无穷诗意难以写好,可以不改变前人诗意而用新的语言表达,或深入体验前人诗意而用新的艺术手法描绘。总之,“点铁成金”也好,“夺胎换骨”也好,都是讲的如何对待前人的创作问题,其主旨是诗意学习古人,艺术必须创新。他曾多次申述过这一观点:“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听宅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四首》)。可见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特别注重创新,学习古人也是为了以旧出新。他的创作实践具有鲜明的个性,求深务奇,清俊峭拔自成一家,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黄庭坚并没有忽视诗的内容,他也曾说过“诗须有为而作”(《题柳子厚诗》),他也写过了一些干预政治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如《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復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之划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扰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昭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可清,一箪岂能续人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诗中描写了流民的苦难生活,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又如《送范德孺知庆州》: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麒麟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人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旌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诗中热情赞颂了范仲淹父子驻守边疆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此外如《上大蒙雾》,描述了农民无米无盐的困苦;《次韵子由绩溪病起》,提出兼用新旧人才的见解;《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给予了公正的评价。黄庭坚思想以儒为主,也受到道释两家的深刻影响,他为官正直,注重自我修养,特别是经历政局变幻和仕途坎坷之后,他更看破红尘,不以荣辱贵贱为怀,性格比较超脱。所以他所注重的诗意和内容,不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是个人的性情和生活感受。在社会现实和个人私情之间,他更看重私情;在诗的教化作用和娱乐作用之间,他更看重娱乐;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他更看重形式;在诗意的继承和革新之间,他更看重继承;在语言运用的袭旧和创新之间,他更注重创新。所以,他为人所称道的就是那些表现自我性情而语言艺术又富有新意的作品。如《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杯,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羊肠。
这是作者写给他哥哥黄元明的诗。诗中抒发了对家里怀念之情,回忆了自己被贬到黔州时长兄殷切相送的情景;诗中亲情真挚,语句清新活泼,不落俗套。他刻意炼字造句,以新奇见长。如《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www.xing528.com)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中表现了他对繁冗政事的厌倦,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意境开阔明丽,感慨深沉。又如《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诗中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比较自然,虽然用了许多成语典故,如《左传·僖公四年》楚国国君派人对齐国人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汉书·苏武传》中写的大雁传书,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汉书》中的写司马相如原来很穷,“家徒四壁立”,《左传》中的“三折肱知为良医”等,几乎是一句一典,但却不觉得生硬,即使是不知典故原意的人,也能读懂。最后两句感慨至深,表现了作者对黄几复艰苦处境的同情和真挚的慰问。他写亲情和离别的诗,较有名的还有《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鹡鸰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全诗意境凄凉,情意缠绵,语句清奇流畅,韵味深长。
前人谈宋诗,每以苏黄并称。在当时,黄诗极得时誉,或以为在苏诗之上。《诗林广记》载曰:“豫章先生传赞云,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他的诗,从艺术技巧上讲,也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具有自己的特色,足以使当世许多人倾倒。如《题花光为曾公衮作水边梅》:
梅蕊触人意,冒寒开雪花。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虽短短四句,却锤炼得细密秀美。又如《题竹石牧牛图》: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是题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一幅画的。苏轼画了竹丛和怪石,李公麟增画了牛和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诗的前四句叙述了画面,后四句抒发了观感,但这观感不是用评议的语言直接表现的,而是用作者对牧童讲话的方式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确实体现了黄庭坚“避熟就生”、“以故为新”的创作思想,与许多题画诗比较,可谓独具一格。
黄庭坚还有些写景抒情诗,写得妩媚消瘦,情味深长,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里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这诗是作者贬居四川六年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获赦回江西故乡,经岳阳楼时所作。诗中充满了无限欣喜的情怀,“未到江南先一笑”,向往故乡之情不言自明,“银山”指波浪,“银山堆里看青山”,意境动荡而壮美。可见,作者在诗情奔放之时,也自然突破了自己所定的清规戒律,写出了平易自然,具有感人力量的好诗。他的有些诗句,韵味深长,语言流畅,为世人所喜爱。如“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夏日梦伯兄寄江南》);“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清明》);“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怀李子先》);“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寺》);“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子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五首》);等等。这虽都是些摘句,但也能看出其功力之深,无他那样的博学多才,恐难写出这类句子。据说秦少游每读他的诗文,“辄怅然终日,殆忘食事”,认为“邈然有二汉之风,今交游中以文墨称者,未见其比”(王直方《诗话》)。
黄庭坚的诗境气象森严,如危峰嶙,叫人望而生畏;苏轼诗气象阔大,如江河奔腾,令人惊心动魄,两人各具风格,各备境界。然而黄诗终究不能与苏诗相比。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内容单薄平庸,脱离社会现实,片面追求艺术形式的新奇技巧,结果把大多数作品变成了徒有奇特的外衣和美丽的面貌而没有灵魂的泥塑美人。
但是,文学的价值是丰富多彩的,凡大家所作的贡献也各有不同。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诗论和诗艺,出现在北宋文坛,并成为一个庞大诗派的宗师,其在文学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其影响也甚为深远。他强调诗歌的艺术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创作技巧和方法,还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人们作出了样板,这对提高诗的艺术性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影响到北宋的江西诗派和此后的一些诗人。正如刘克庄所说:“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宗祖。”(《知不足斋丛书·江西诗派小序》)他的确是苏轼之后更出新意,一洗唐调,具有宋诗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创作理论,也就成了江西诗派的指导思想。这也正好满足了一些实际生活贫乏、书本知识渊博的馆阁诗人的需要。这些人长期埋头在书斋之中,感情孤僻,生活平淡,想写诗而又无题材,只好把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翻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在语言上,不肯沿袭前人,以避抄袭之嫌,但又很少接触民间的新鲜口语,也只能是从前人语言中吸收有用成分,加以改头换面,既要“无一字无来处”又要“不为牛后”。例如“倾城”一词,汉代李延年用它来形容美色,后人也以之代指美女,而黄庭坚以为已用俗滥。他于是在《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中,写了“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的句子,把“倾城”来形容诗美,颇为新奇,也符合文人们的雅趣。这种作法的用意是推陈出新,也确实不是剽窃抄袭,偶尔还很有情趣,但完全靠以旧翻新之法写出的诗,是终究成不了大器的。黄庭坚的大多数诗,缺乏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或为说教,或显学识,又喜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用典故,这就偏离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方向,给北宋以后的文坛带来消极影响。
陈师道(1053—1101),字无己,又字履常,别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向曾巩学古文,后受苏轼赏识,把他推荐给朝廷,做过徐州教授、秘书省正字等小官。他一生极为穷困,四十九岁去世,还是友人邹浩买棺殓之。有《陈后山集》行世。
他虽出自苏轼门下,但文学见解和诗词风格与苏轼却不相同。他自称学黄庭坚,属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他的理论和创作与黄庭坚相似,但在创作实践中,也感到黄的理论有偏颇之处。他批评黄诗“过于出奇,不如杜(甫)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所以他专心致志学习杜诗,遗憾的是他自己也属一个不接触广阔现实而“闭门觅句”(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的诗人,结果也只是学了一些技巧,而缺乏杜诗的精神实质。他是有名的苦吟诗人,呕心沥血地锤炼诗意。据说:他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见《文献通考》)。这与唐代的贾岛驴背吟诗,李贺“呕出心肝”写诗的情形一样,可见其于诗之用心是何等虔诚。但和所有的只以艺术手法精严取胜的诗人一样,其诗徒有玲珑乖巧的外形,而无激动人心的社会内容。反倒是他的一些有真情实感、朴素自然的作品,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如《田家》: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他能看到农民夙兴夜寐、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并同情他们的痛苦,是难能可贵的,文笔也自然流畅。又如《春怀示邻里》: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诗的首联写自己居室破烂,第二联写自己想出门与邻居谈笑,但又嫌外面灰沙太大,第三联写春气中的物态,尾联写自己的感触,静极思动,也想出门看花了。诗里将自己的寂静与春气的动荡对照写出,意境生动,用字精严,略具杜甫描摹小景的诗风。
陈师道对苏轼十分尊敬,师生情谊深厚,苏轼被贬远去,他为之愤愤不平,写了《怀远》诗:
海外三年谪,天南万里行。生前只为累,身后更须名。
未有平安报,空怀故旧情。斯人有如此,无复涕纵横。
陈师道写自己困苦生活的诗,不加雕饰,自然成文,也颇能感人,如《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可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己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这里描写了作者与自己的妻儿离别的悲痛情景,如谈家常一般,朴质无华,情真意切,形象具体,叫人目不忍视。从这些较有生活气息的诗中,可以看到陈师道在学杜诗方面所得到的某些成效,但总的说来,他的生活面不如苏轼广,学问又不如黄庭坚深,他曾说过自己作诗是“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西湖徙鱼》),因而常常感到竭蹶寒窘。他的思想感情有时比黄庭坚深刻,但表达得很勉强,结结巴巴如口吃人说话,叫人听了不畅快,所以其成就比起苏、黄也就差远了。
江西诗派除黄庭坚、陈师道外,还有不少诗人附于其中。南宋初期吕本中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共列二十五人,其中较著名者还有韩驹、潘大临、谢逸等。这些人并不都是江西籍人,只是因黄庭坚籍贯是江西,吕本中就以江西名其诗派,从此江西诗派的名称就确定下来。宋末的文论家方回,把稍后的陈与义也列入江西诗派,并对此派提出“一祖三宗”的世系,即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见《瀛奎律髓》)。江西诗派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流波及于南宋,并对宋元以后直至晚清的宋诗派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