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文学史:苏洵和苏辙之文与三苏祠的楹联

宋元文学史:苏洵和苏辙之文与三苏祠的楹联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苏洵和苏辙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也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著名作家,属“唐宋八大家”中两家,人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用这些话来评苏洵之文,是抓住了其主要特征的。据说四川的三苏祠里有这样一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老苏、大苏和小苏,即苏洵、苏轼和苏辙。“四大家”除三苏外,还有苏轼的幼子苏过,人称“小坡”。

宋元文学史:苏洵和苏辙之文与三苏祠的楹联

第五节 苏洵和苏辙

苏轼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也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著名作家,属“唐宋八大家”中两家,人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他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后三次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其旧文,闭门苦学。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轼、辙二子到京师,将自己所写的《权书》、《衡论》等二十余篇文章献给欧阳修,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二子同中进士从而名声大振。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职。

苏洵主张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强调“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史论上》)。他比较重视文章的辞采和章法,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他对孟子韩愈、欧阳修的文风,作了深刻分析: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

这是一段极精当的风格论,对三位大家的文风特征阐述得惟妙惟肖,生动具体。

苏洵深于《孟子》、《战国策》诸文,从中吸取了纵横雄肆的气势,所以他的文章也具有纵横家雄辩的特色,文笔犀利,语言明快。如《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是“赂秦”。接着层层深入,分析赂秦所带来的危害,“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然后用六国相继灭亡的历史事实,论证了赂秦必亡的中心论点。从这一史实中作者感慨不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对当时北宋统治者赂敌以求苟安的外交政策是何等有力的讽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叙议结合,气势充沛,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苏洵长于策论,他的《管仲论》、《辨奸论》等,都写得尖锐泼辣,很有特色。曾巩在《苏明允哀词》中说:“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邵仁泓《苏老泉先生全集序》也说:“以雄迈之气,坚老之笔,而发为汪洋恣肆之文,上之究际天人,次之修明经术,而其于国家盛衰之故,尤往往淋漓感慨。”用这些话来评苏洵之文,是抓住了其主要特征的。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嘉祐元年与父兄同时离蜀入京,次年登进士科,后任河南推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政治态度偏向保守。他的诗文直接受苏轼影响,但风格不太相似,苏轼偏于奇,他偏于稳。其文笔简劲朴质,而成就远不如苏轼。(www.xing528.com)

苏辙认为写文章首先要“养气”,“气”就是作家的气质,气质充实然后发为文辞。在如何“养气”方面,他提出内在修养和外界阅历相结合,尤其重视外界方面。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这些见解,比孟子、曹丕刘勰、韩愈等人所提到的“养气”更具体、更实际。他把养气与作文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并强调了在客观实践中增长才气,这表现了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创作观。

他的诗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而散文写得颇有特色,贴近欧阳修和曾巩。他曾自言,“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评他的文说:“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他的一些政论、史论,没有其父兄之豪放气势,但稳重恬静,不露锋刃,也自有个性。例如他也写了一篇《六国论》,虽内容和笔力都不及其父的《六国论》,但分析之明晰,议论之细密,也足以令人称道。

他的记叙文《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东轩记》等,写得冲和淡雅,清新流畅,颇有情趣。如《黄州快哉亭》开头写道: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当时苏辙贬于筠州,他去探望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和张梦得时,写了此文。从所引这段文字看,描写景物错落有致,境界开阔,行文简洁而生动,说明命名“快哉亭”之缘由,确实能令人拍手称快。

据说四川的三苏祠里有这样一副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老苏、大苏和小苏,即苏洵、苏轼和苏辙。“四大家”除三苏外,还有苏轼的幼子苏过,人称“小坡”。苏过始终陪伴着其父宦游南北,历尽人间沧桑,其诗文和书画继承东坡遗风,特别擅长文赋创作,如《思子台赋》、《飓风赋》等,均可称佳作。苏氏一门的文艺才华在中国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