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诗歌:人民痛苦生活描写与同情

苏轼诗歌:人民痛苦生活描写与同情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的许多诗,都描写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苏轼长时期任地方官,对民情比较熟悉,人民日常生活的镜头,也在他的诗中得以显现。诗中村女的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苏轼对劳动妇女健康美的赞赏。苏轼也有用诗论道说理的。但这类诗出自苏轼之手,多少注意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力求有些诗味,而不是用韵语说教。

苏轼诗歌:人民痛苦生活描写与同情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又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他经历了从仁宗到徽宗五朝,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把写诗视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坚持创作,从未间断。他用诗歌描绘了所处时代的面貌,记录了自己生活的历程,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诗歌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优良的文学传统。他的政治诗、讽喻诗,是“有为而作”,“庶几有补于国”,儒家“兴观群怨”的诗论对他影响颇大,他很注意诗歌的教化和讽喻作用。在这些诗里,他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罪恶。如《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作者被贬到惠州,见到荔枝,联想到汉唐以来,统治者为了享受此物,千里催贡;而贪官污吏为了讨好皇帝,不顾人民死活,强迫人民交纳运送。历史如此,现实也相似。作者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争相买宠的官吏,其无耻行径与李林甫之流一样,令人愤慨。作者感情激昂,语言犀利,虽多发议论,但不嫌率露。苏轼的许多诗,都描写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夜泊牛口》中,他写了“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的渔民生活;在《吴中田妇叹》中,他写了“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的田妇之苦;在《山村》中,他写了“迩来三月食无盐”的老翁;在《除夜大雪留潍州》中,他写了“泪入饥肠痛”的灾民。他有些诗反映了执行新法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但作者的出发点还是忧国爱民的,这与挟持私见、恶意攻击新法的顽固保守派有所不同。

苏轼对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不满,他同王安石一样,主张充实兵力,巩固国防。他在《闻乔太傅换左藏知钦州》等诗中,希望友人学习马援“马革裹尸”的精神,为国立功;在《和子由苦寒见寄》、《闻洮西北捷报》、《阳关曲》等诗中,都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和愿为国效劳的爱国主义精神

苏轼长时期任地方官,对民情比较熟悉,人民日常生活的镜头,也在他的诗中得以显现。如耕田、砍柴、车水、开矿等劳动生活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他都写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例如《於潜女》:

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img4沙髩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诗中村女的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苏轼对劳动妇女健康美的赞赏。

苏诗最具艺术魅力的,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和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如《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诗人在出任杭州通判时,经过镇江金山,触景生情而写此诗。诗中把怀念故乡、宦游难归的感情同金山奇幻迷茫的景色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神奇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如《端午遍游诸寺》:

肩舆任所过,遇胜辄流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大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将游寺所见之景、人和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形象生动,仿佛身临其境,历历可见。

苏轼善于捕捉自然界具有特色的景物,或雄伟壮阔,或清丽妩媚,笔之所到,无不迸发出艺术的光彩。如《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www.xing528.com)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冬去春来的新景,通过“花”、“鸭”、“蒌蒿”、“河豚”等物生动地表现出来。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丽景色,如画在目,而以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更是绝妙。

又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湖畔风光,作者开朗的怀抱与跳动的景物无间地契合,读之令人神往。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还有一些小诗在具体的形象中寓有深刻的哲理,以景寄理,意在言外,这也是苏轼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被如此生动地用艺术形象表达出来。苏轼的这类理趣诗不同于以诗论道谈玄,生硬地将物象与理义拼合,而是理在景中,景自成理,浑然一体的。如《慈湖夹阻风》之五: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敧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将所见风景与人间境遇结合,天衣无缝,自然深刻,又如《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将人世沧桑之感通过咏月抒发出来,圆润清新,耐人咀嚼。

苏轼也有用诗论道说理的。他曾用诗去评论鉴赏文艺作品,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但这类诗出自苏轼之手,多少注意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力求有些诗味,而不是用韵语说教。例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野水参差落涨痕,疎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不需评论,画之精美可见;这诗就是画,画中即此诗。又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在评吴道子画时写道:“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在评王维画时说:“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郭。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然后他比较两人的风格:“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他用形象化的语言再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画面,并进行了评议,读后韵味甚浓。

苏轼的诗,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各种体式皆工,尤以七言诸体为妙。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写于嘉祐六年,作者参加制科考试之后。虽初入仕途,已有身世飘泊之慨,诉之于诗,情感真挚,语言明快,比喻新奇,读后回味无穷。又如《新城道中》之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用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把农村雨后初晴的丽景和农民平静的生活写得生意盎然,清新多娇。此外,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也多出自七言,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菊绿时”(《赠刘景文》);“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汲江煎茶》);“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风黑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别子由三首》)等。

苏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以新奇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更具特色。苏轼胸襟博大,眼界开阔,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在他的笔下,万物都生机勃勃。“歌鼓惊山草木动,簟瓢散野乌鸢驯”(《和子由踏青》);“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醉书》);“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同上);“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中秋见月和子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这里,山、水、草、花、云、雨、风、月,都活跃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又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通过奇特的想象,把视浮名如粪土的旷达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喻也要靠想象的功夫,苏轼诗中的比喻新鲜而贴切,五光十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望海楼晚景》中,他把电光比成“紫金蛇”;在《寓寄定惠院》中,他把海棠比成“美人”。在《新城道中》,他写雨后初晴之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用了两个十分贴切的暗喻。有时他还用一连串的比喻去描写同一事物,如《百步洪》: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后四句描写水波冲泻之势,连用了七个比喻,一气呵成,令人应接不暇。

苏诗内容博大,风格多样,笔力恣肆,技巧高超,在文学史上,自成一大家。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充分肯定了苏诗集大成和开未来的重要作用。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之情,此所谓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热情赞美了苏诗的艺术成就。但苏诗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思想上的一些消极超然情绪,艺术上逞才使气,然含蓄蕴藉不够,还存在着“以文为诗”的倾向,语言上铺排典故,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进一步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