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8—1279),历时319年。这个朝代,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但收效不大,统治集团仍显得软弱无力。然而在科学文化方面,却有很大的发展;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在陈桥驿(今开封东北四十里)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建国后,赵王朝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使用武力和外交手段,吞并了南方诸小国和建都太原的北汉,使唐末五代以来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归于统一(除长城一带的辽国外)。为了巩固新政权,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在客观上起到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出现了近百年的承平景象。同时,宋王朝对内高压、对外妥协的政策,又导致了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掳去了宋朝的徽、钦二帝,淮水以北的大片国土沦陷。宋室被迫南迁,在南方建立起一个偏安政权,首府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时,民族矛盾成了国家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和爱国将士们是民族抗战的主力军,而南宋王朝不但不支持抗战力量,反而对其加以破坏和镇压,向外敌委屈求和,不图恢复。宋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元兵几乎占领了中国全部,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南宋王朝也就完全覆灭了。
整个宋代,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宋王朝接受了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开国的第二年,赵匡胤就采用了宰相赵普的建议,解除了禁军统帅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把全国精兵集中在京师,使诸藩镇都知道自己的军队不如中央,不敢反叛。而且,朝廷对将士调动频繁,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文献通考·兵考》)的局面,以防止兵将之间感情过深而危及中央。此外,又规定了各路转运使负责财赋,死刑案件要报中央复审等。这样,就使军权、财权、司法权都集中在朝廷。在朝廷中,又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由中书主政,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真正做到了一切权力归皇帝。这些措施,有利于全国政令的统一,造成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这种高度中央集权下的承平局面却潜伏着更大的危机。在政治上,“冗官”现象严重。宋代继承了前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在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培养官吏人才;还扩大了科举录取的名额,吸引大批士子走读书应举之路;对前朝的王公贵族、当朝的官员后裔和文人学士,都给予优厚待遇。这样,官僚机构人员多,办事效率低,“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祁《上三冗三费疏》)。在军事上,由于中央集权过多,将帅调动频繁,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边境有事,皇帝还派宦官监军,使将帅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士兵素质低劣,缺乏训练,许多士兵都是灾荒之年朝廷为了防止灾民聚众造反而招募入伍的,人数虽多但战斗力不强,这就造成“冗兵”现象。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的高梁河之役开始,直到宋朝覆灭,宋王朝几乎每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在外敌面前,宋王朝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财政方面,“冗官”、“冗兵”需要大量的费用维持,加上还要向外敌送礼,这就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赵翼说:“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这就是“冗费”。沉重的苛捐杂税,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只有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据不完全统计,从宋太祖到仁宗时,大小农民起义上百次,且“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整个宋朝,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仁宗时王伦、王则的起义,徽宗时方腊、宋江的起义,高宗时钟相、杨么的起义,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反抗行动。可见,宋代的阶级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多为封建士大夫所创作,他们自然不会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去反映这些斗争;但他们并不回避矛盾,像王禹偁、梅尧臣、欧阳修、辛弃疾、陆游、范成大、文天祥等,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过劳动人民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甚至还认识到“官逼民反”的道理,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民间流传的话本中,也有直接指斥封建官吏贪赃枉法的,如《错斩崔宁》,还有歌颂人民反抗精神的,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这些作品,构成了宋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方面。
宋代的民族矛盾也一直处于激烈状态。北宋前期与辽、西夏,后期与金之间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连绵不断,直到最后为元所灭,这是以往的封建王朝所罕有的。所以,在宋代文学中,爱国主义也是贯穿始终的光辉主题。开国不久,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柳开就有《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和《塞上》等作品,借古喻今,抨击了宋初对辽屈辱求和的政策。此后范仲淹、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作家,都不乏抒爱国豪情之作。南宋时,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政治上表现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爱国力量包括了人民组织起来的抗金义军(如王彦领导的太行山一带的“八字军”、河南一带的“红巾军”)和朝廷的爱国将士(如宗泽、韩世宗、岳飞、文天祥)等;投降派则是秦桧、贾似道等贪官污吏。当时的文学也表现了这种斗争。以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人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使宋代的爱国主义文学发展到高峰。最后,民族英雄文天祥,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的悲歌,告别了沦丧的故国,为宋代文学奏出了悲壮苍凉的尾声。(www.xing528.com)
由于宋代始终处于内忧和外患交相煎熬的境地,因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格外激烈,带有明显的派别性。北宋时,面对着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局势,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人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一些对立的政治派别。许多有识之士,为改变国难民穷的局面,主张改革,兴利除弊。宋仁宗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方案,主要是改革吏制,克服官员冗滥和因循守旧的弊病,史称“庆历新政”,但不到两年,在保守派的攻击下,新政失败。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改革,实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几经周折,经过十多年,最后也还是失败了。这些斗争对北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宋时,面对外敌的侵入,统治阶级内部表现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政治斗争。作家们对这些斗争是很敏感的,许多人本身就是这些斗争的领袖或重要成员,他们用作品表明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写自己的情怀。因而,宋代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具有较浓的议论色彩,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经常是毫不隐讳地直接表述出来。宋代文学中“以文为诗”、“议论入词”的现象,与此不无关系。
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其建国后也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生产,奖励耕植。宋太祖曾下诏:“有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县令、佐能招徕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宋史·食货志》)这样,北宋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在初期的百年间,开垦田亩比五代末增加约一倍,户口增加近两倍。南宋时,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南方还持续着繁荣局面。宋代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冶矿、制瓷、造船、纺织、造纸和印刷也很发达,城市越来越多,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唐代只十三个,宋代增加到四十六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东京梦华录》和《都城纪胜》等书曾记载当时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的繁荣情况:城内商店、酒楼、游艺场比比皆是,热闹非凡,同时打破了唐代不得夜市的规定,通宵达旦,买卖不断。这给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开辟了发展的场所。当时,以歌舞讲唱为主的诸宫调,已具备戏剧特点的杂剧,还有已成戏剧形式的南戏,在民间已很盛行,从前人的笔记中可知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元代杂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的话本出现,使我国小说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说话艺人把故事用活的口语讲述出来,突破了文言的束缚,更便于表现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话本不受演出条件限制,流行得更广,无论是说古(讲史),还是道今(现实题材),都力求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结构完整,引人入胜,表现了我国小说的民族特点。话本和戏曲都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内容广阔,现实性强。比如《大宋宣和遗事》,直接歌颂了宋江等农民起义军,为《水浒传》的先导;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反传统封建意识,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批判了封建礼教,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直接源头。话本和戏曲的盛行,表明我国叙事性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在宋代这种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宋代文学,也带着它特殊的时代色彩展现在我国文学史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得到了真实深刻的描写;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透彻的抒发。宋代文学胜利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崇高使命。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文学传统,在宋代不仅没有中断,而且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很大的发展,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文学长河中,它是具有无限风光的一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