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批评教程:精准分析与信度评估

文学批评教程:精准分析与信度评估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文本精研的几个关键性步骤文本精研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文本细读、分析、比较和归纳等几个关键性步骤,这些步骤的次第推进,是顺利完成文本精研任务的重要前提。细读的方式根据文体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文学批评工作中,需要特别强调文本细读的训练和培养,把它当

文学批评教程:精准分析与信度评估

一、文本精研:批评的信度

所谓批评的信度,主要是指文学批评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批评主体在从事批评写作的过程中,既不能脱离批评对象进行天马行空的自由言说,也不能抓住批评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审美判断,而是要立足于文本精研,通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专业化解读,并借助一种整体性和科学性的眼光,进行批评的具体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批评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否则,文学批评就容易变成缺乏信度的、武断的价值评判。

1.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之间的区别

在整个文学生产过程中,文学批评是一个重要的中介。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读者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而文学批评则负责阐释作品、推介作品、梳理思潮,甚至为文学史的建构提供基本的支撑,在创作和阅读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对文学作品作出细致的研究,挖掘和梳理出其深层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进行准确的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并对作品进行恰当的文学史定位,是文学批评最基本的任务。

作品是文学批评最基本的判研对象,阅读和阐释作品是批评家最基本的任务。文学作品在审美传达上具有多种情形:有的表达明白清晰,读者能够比较容易把握;有的则比较含蓄晦涩,文字中蕴含更深邃的思想;还有的作品意蕴复杂,其思想内涵往往超越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连作者本人都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是可以在几个层面上进行的。作家说出了什么样的意思,是一个层面,作家到底想说什么,又是一个层面;作品在实际上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它象征或暗示着什么,是一个层面,而作家没有明确察觉到他想说什么或说了些什么,也是一个层面”(2)。同样,读者方面也是一样:有些读者鉴赏水平比较高、比较专业,也有些读者水平相对较低。

作品理解和读者构成情况决定了文学批评写作的多层次性。它可以是针对专业读者的、较深层的批评,也可以是针对普通读者的、比较浅层的作品鉴赏。但是,不管哪一种批评形式,文学批评需要承担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作品的解析,它需要将作品的表层或深藏的含义揭示出来,看看其与作者的意图是否一致,表达是否清晰。然后再传达给读者,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的所有工作都需要以文学作品的精细研究为前提。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本研究也是一种文学阅读行为,但是它处于比文学鉴赏更高的一个阶段。因为文学鉴赏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它可以以阅读者自己的喜好和偏见为主导,以个人趣味来主导阅读行为。但是,文本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是文学整体活动中的一部分,需要面对公众,它与文学鉴赏的要求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文学批评要求更客观,更具科学性

文学批评是一种专业行为,虽然不可能要求批评者完全放弃自己的偏见和趣味,但他应该不被这些个人性所主导,应该以客观的姿态进入文学现场,力求作出理性和科学的判断。

(2)文学批评要有理论思维和文学史的视野

要做到批评的客观,批评家的理性思维很重要。文学批评活动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它需要涉及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切入。只有凭借理性和理论的介入,对作品的分析才能更客观深入,也才能体现批评的深度。此外,文学史视野也是重要的前提。因为任何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缺陷,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在与其他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之中才能显示出来。文学史视野越开阔,见识越深远,文学批评才能更客观、评价更准确,才能超越一般的文学鉴赏。

(3)文学批评要求更为系统和细致

文学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行为,建立在阅读者对作品的感性判断之上。并且,文学鉴赏可以比较随意,不要求对文本作出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可以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但是文学批评不一样,它虽然以鉴赏为基础,却不能停留于此。它要求对文本进行系统细致的阅读,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建立在全面系统的认识基础上。它不能根据个人喜好随意选择,而是一种严谨的专业化工作,要求对研究对象负责。

文学批评的基本对象是文本(作品),阅读文本、分析文本是批评家最基础、最日常的行为。同时,是否以文本分析为中心,以对文本的细致研读为基础,也是对文学批评者信度的一个重要的评判。因为文本研读过程复杂,需要批评者付出较多的心力和时间,因此,一些不认真的批评者往往就忽略这一过程,将自己的批评建立在简单的、粗率的阅读基础之上,这样的批评自然是不可能有深度的,也不可能是准确的。这种情况会严重损害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会影响到文学批评的信誉。

2.文本精研的几个关键性步骤

文本精研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文本细读、分析、比较和归纳等几个关键性步骤,这些步骤的次第推进,是顺利完成文本精研任务的重要前提。

(1)细读

“细读”(close reading)是20世纪中叶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一个概念,主要针对诗歌批评,其核心是“非常审慎地咀嚼作品的每一个词,体会它的本义与言外之意(暗示与联想),并注意词句之间的微妙关系和整体含义”(3)。这与一般文学批评所讲的“细读”和新文学的概念内涵相关,但又有所区别,即它主要是指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力图还原出文本的本来内涵,强调的是对文本的精细阅读。

细读的方式根据文体有较大的差异。最常用的文体是诗歌,因为诗歌内容短小,文本蕴含的意义既深邃又丰富,因此,它被注重文本内部研究的“新批评”流派作为细读方法的主要对象。诗歌的细读要求从字源、字义等多方面解读诗句,对其作出非常细致的阐释。相对而言,对小说散文等叙事文体,一般不特别强调细读的方法,但实际上,细致的文本阅读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方法。通过细致地阅读文本,能够发现我们粗略阅读中意想不到的细节。它是我们文学批评做得准确深刻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那些创作背景不是太明晰,或者作者有意淡化创作背景的作品,以及在作品内涵比较晦涩、对创作者的情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细读的方法有特别的价值。深入文本,在字斟句酌的基础上,可以透过文本的外在肌理,把握到文本内部的复杂联系和特征,寻求到文本部分之间的深刻关联。所以,在文学批评工作中,需要特别强调文本细读的训练和培养,把它当做一种基本功来看待。

在具体的文本细读中,文体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方法和重点的差异。比如诗歌,需要充分关注意象的关联性,关注音节、韵律和节奏;小说需要关注情节的发展过程,关注细节的处理策略,关注人物关系和叙事方法等;散文需要关注其语言情感的变化;戏剧需要关注多层次的戏剧冲突、布景等方面。

细读是文本精研的重要方法和基础工作,但是,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一点,就是与整体观相联系。细读只是一种方法,它的目的是更深入地认识整部作品。所以,细读不能以自身作为结束点,为细读而细读,如果这样的话,就可能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只有注意了作品的整体,注意了与其他研究方法相联系,细读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帮助文学批评走向深入。

(2)分析

分析是文本批评的第二个阶段,即在细致地对文本进行阅读和梳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对其作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分析的基本内容是对作品进行抽象和概括,是在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揭示文本的意义内涵和艺术方法。只有在正确分析的前提下,批评活动才能真正完成,才能不走向“误读”。(www.xing528.com)

文本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运用。但其过程基本相同,就是从文本出发,最后又回到文本。大体步骤是:第一,紧密结合文本细读,在阅读感悟基础上展开分析。也就是说要在细读中发现问题,从细微处寻找到其思想和艺术特征。第二,暂时离开文本,将文本中的内容、特征与作家的整体思想,与作家自己对作品的阐释等资料结合起来,将阅读中的感受和认识予以深化,上升到相关的理论层面。第三,再次回到文本,将上述的深化结果在文本中作进一步的补充、印证和完善,形成最终的审美评价。

文本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思想、艺术层面,也就是作品的精神主旨和艺术个性。作者要借助文本达到什么目的,表现什么思想,在艺术上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些方法与文本主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等,都是文本分析的重点。当然,分析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文本的情况来进行具体调整,力图分析出作品最基本的和最有特色的方面。

文本分析以细致的阅读为前提,但也需要理论的切入。只有融合了一定的理论,对文本的分析才能更准确和深入。理论凝结着前人的优秀思想,是对文学艺术等事物普遍现象的考察和一般规律的总结。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结合恰当的理论,也就是将一般规律运用于个别实践中,能够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层面和深入程度。比如论一个作家的风格美,我们当然需要深入其文本进行细致考察,但是,当我们需要深化认识的时候,就需要有关美学理论,如“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的理论,以风格的具体特征来对应这些作家的创作,考察这些作品到底属于哪一种风格,有什么样的体现。没有理论的切入,文本的精研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进入更深的空间。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不是单纯的数理思维,它还需要结合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文本分析尽管是科学行为,但批评主体需要调动其形象思维能力,对材料、细节作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形象来进行沟通和关联。这是文学(艺术)文本分析的特别要求。

(3)比较

比较是文本精研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将文本分割为不同的部分,考察这些部分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考察这些相同和不同中蕴含着什么意图,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特征。

比较运用于文本精研,既可以在文本内部,作为细致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之间,通过比较文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来加强对文本和作家的认识。比如对某一文本的研究,可以比较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创作,考察它们之间的变化和不变之处,从而深入地认识该文本。

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比,二是类比。所谓对比,就是将与研究对象的不同点进行比较;类比则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点。文本比较的应用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影响研究。就是比较对象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二是平行研究。就是双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需要选取一个角度,显示其可比性。

比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最基本的是有可比性。首先,作为比较的对象确实有一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即能够从这些相同或相似处中分析概括出深刻的、有意义的东西,这个有意义的东西就是可比性。如果不能通过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也就是没有可比性的。“对于批评家来说,可比性像是露出地面的矿苗,他们先是寻找它,确定它,然后再循着它掘入底下丰富的矿藏——即决定它存在的那些东西。”(4)所以,文学批评中不能滥用比较的方法,要注意比较的前提和比较的意义。盲目地比较可能会偏离作品本身的特点,走向理论主导实践的歧途。

在文本精研中,比较方法并不一定以直接和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比较可以以显性方式表现,也可以以隐性方式体现,它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背景,一个考察作品的深远环境。但是,比较方法在文本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只有有了比较,才能见出深度,才能见出独特性。

(4)归纳

“归纳法是从实验、观察中搜集得来的许多个别的事实材料出发,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的一种推理方法。”(5)具体来说,归纳的基本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而大量的实验事实到抽象的、一般的理论。它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基本类型。当然,归纳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和整理,它应该是一种思维的创造和深化。也就是说,在归纳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思维的升华。归纳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方法,在文学批评中运用得也很广泛。

具体到对文本的精研,归纳主要应用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将文本局部的、阶段性的表现归纳为整体性的特征。无论是艺术特征还是内在思想,文本中的表现通常都是分散的,散播在各个部分和各个细节之中。文本阅读应该将这些复杂的表现作整体考察,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其次,将不同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对作家创作的阶段特点或总体风格进行归纳,这是对文本研究的集中和深入。

同样,归纳不只是在针对作品本身的研究时适用,它同样适用于对作家、文学思潮和现象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也就是说,归纳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将所有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察:“如果我想研究一位作者的我思,我必须不仅仅注意他的生平及作品的某些孤立的时刻,还要重建由这些深刻产生的绵延的全部辩证法。”(6)

在文本研究中,归纳的运用一般都要与其他方法相联系。如对文本内部特点或不同文本的特点进行归纳,就蕴含着一定的比较意识,所以,它要与比较方法作一定的结合。同样,将作品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进行归纳,又需要运用大量的方法,需要结合分析的逻辑思维。所以,文学批评工作中对归纳方法不能过于依赖,“因为囿于一种经验的、表面的、现象的归纳推理方法,它本身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它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内在结构,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认识,也不可能真实地全面地把文学的内部联系解释清楚”(7)。尤其要注意将归纳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避免单一方法局限性的重要手段。

3.文本精研的社会因素

完整的文学批评过程应该是上述几个阶段的综合应用,也就是说,要经历细读—分析—比较—归纳等多个层次的过程。只有经历了上述多个过程的文本研读,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才能超越简单的文学鉴赏层面,进入更高的境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突破简单的字面和印象式感受,达到文学史的评判高度。所以,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中,一方面,文本分析是文学批评的起点,对它的解读决定着文学批评的深度与准确性;但另一方面需要特别强调,文本不是超越于社会产生的,它与作家、时代、读者等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文本意义的呈现也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进行文本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其社会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注意文本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

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是开放性的,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文本研究要避免孤立和封闭的倾向,不能割断文本与社会、作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文本研究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注意将文本精研与文本产生的时代、文化、政治等外在因素作密切联系。

这当中,尤其需要突出文本与作者的密切联系。按照西方现代结构主义思想,文本是与作者没有干涉的,作品一旦诞生,就意味着“作者死了”。于是,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专门研究文本内部,丝毫不考虑文本的外部社会和作家因素。但我们认为,文本(作品)是作家思想的体现,是社会文化体现和影响的结果,“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都浸透了作者的精神。在让我们阅读的时候,他就在我们身上唤醒一种与他之所想或所感相类似的东西。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就是让写这本书的那个人在我们身上向我显露出来”(8)。只有充分地考虑了作者、时代等外部因素,结合了作家的人生、创作等思想,对它们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之后,才能真正地深入文本,将文本研究推向深入。

(2)注意考察文本的读者接受问题

文本一旦产生,它的意义就可能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可能是多元的、变化的。这种情形非常典型地表现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之中。著名的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就认为:“文学作为一次事件的一致性基本上是在当代和后代的读者、批评家和作家的文学经验的期待视野内实现的。”(9)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在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各阶段会有差异,在不同时代、民族的接受者那里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异和差异,只有充分地将文学阅读与文学接受结合起来,对文本的精研才能说是完备和全面了。这一方法虽然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文本研究的重视,但应该对我们的批评视野有所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