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批评的主体
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指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人。进行文学批评的人可以是不同身份的人,既有普通的读者,也有职业的批评家;既有报刊的编辑记者,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大学教授,等等。不同的身份角色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共同构成了文学批评的多样性。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都有一个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确立问题。文学批评的成功有赖于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悟和成熟。但文学批评的主体意识却有一个成长的历史过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一对孪生物,伴随着文学创作就有了文学批评。鲁迅曾经是这样设想文学起源的:远古的人在原始的劳动中,为了齐心协力,有一个人发出了劳动的号子:“杭育杭育”,大家跟着喊“杭育杭育”,劳动效率就提高了。鲁迅说,第一个喊“杭育杭育”的人就是最早的文学创作者,他创作的文学可以称为“杭育杭育”派。他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1)鲁迅在这段话中已经提到了文学批评的雏形,这就是“大家也要佩服”中包含的意思。可以设想当时的情景:劳动之后,大家在休息时,有一个人对喊出“杭育杭育”的人竖起了大拇指,“哇呀哇呀”地夸奖他刚才的创作。这个人的行为不就是在对“杭育杭育”进行文学批评吗?于是,在文学创作诞生不久,文学批评也诞生了,而这个人的文学批评就可以称之为“哇呀哇呀”派的批评。因此,人们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比喻为文学的两翼是非常贴切的。
但是,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确立,则要比文学创作晚很多。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之源头,文学创作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与创作相呼应的是,文学批评活动非常活跃,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留下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经典著作。但是,当时尽管有了诗人、剧作家以及修辞学家的称谓,却没有文学批评家的称谓,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把文学批评当成一项独立的事情来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文艺作品有很多批评,但这些批评基本上是融化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西方文学批评主体意识大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初步确立,这个时候专门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已在社会上确立了稳固的位置,如写作《汉堡剧评》的莱辛,而且批评家们也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提出要把“批评这门科学归纳成固定的形式”(2)。(www.xing528.com)
中国文学批评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观念还处在萌发阶段,文学批评只是寄生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文化著作之中,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呈现出来,“严格来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3)。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批评家们认识到批评家不同于作家、诗人,批评家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从事文学批评。刘勰感叹真正理解创作用心的“知音”很难求,他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4)他所谓的“知音”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知音其难,就在于批评家还没有明确的批评主体意识,对批评缺乏统一的标准,仅凭批评者的个人嗜好进行,因此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他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5)他认为文学批评家应该具有博大精深的学问:“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6)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文学批评家,产生了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一些文学批评著作。这些文学批评家不仅具有一种主体意识的自觉,而且还把自己的文学批评事业提到“成一家之言”的高度,把他们的文学批评论述归类于对整个社会人生看法的著述之中,即所谓的“子书”。刘勰说,他写《文心雕龙》,是“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表现,“岂好辩哉,不得已也”(7)。后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文的自觉”时期,这种文的自觉是与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悟密不可分的。
通观中西文学史,可以发现,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成熟有赖于文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有赖于文学批评家的精神准备。精神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理论准备、艺术准备以及人格准备。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如果说,多多少少天生有一些美学感觉、能够感受美文学印象的人是寥寥可数的,你们,极度拥有这种美学感觉和这种美学感受力的人,又该是多么少呢?”(8)显然,在别林斯基看来,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稀有的”才能,这种“稀有的”才能包括“美文学印象”的感受力,“用思辨来检定事实”,“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以及“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别林斯基赋予文学批评家这么多的条件,因此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家“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9)。文学批评是一项涉及美学和科学的综合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无疑有必要对文学批评的主体提出较高的要求。尽管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文学作品评头论足,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文学批评家。合格的文学批评家应该拥有清醒、独立的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的确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不少文学理论家对其条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有的侧重于批评家的思想能力,有的侧重于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有的侧重于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有的侧重于批评家的道德操守。综合起来,大致上可以把这些条件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理论的积淀、感知的能力、批评的姿态以及批评的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