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都不清楚。《录鬼簿》把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中,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断出,他大约和关汉卿同时或稍后。从元末明初的贾仲明为他写的吊词来看,似乎他和关汉卿一样,也常混迹艺人官妓之中,和市民大众非常接近。
王实甫杂剧有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除了《西厢记》之外,还有《破窑记》四折、《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其他的都散失了。《破窑记》写吕蒙正和刘月娥的婚姻故事,成就不大,真正奠定王实甫杂剧创作地位的是《西厢记》。确实,如果从单篇作品来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平。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是自己的独创,而是在前人创作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个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但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个玩弄女性的负心人,他对莺莺始乱终弃,而且作者也对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进行了肯定。故事中的莺莺也没有反抗的个性,最后另嫁他人。后来民间流行的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基本上也和《莺莺传》差不多。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人称“董西厢”),故事的性质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成了对张生和莺莺追求自由爱情和婚姻的赞美,张生成了忠于爱情的人,莺莺也有了反抗精神,原来无足轻重的红娘成为热心助人的活跃角色,老夫人也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故事有了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虽然有了很强的戏剧性,但也还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情节不够紧凑,人物形象也不统一。只有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思想性和艺术性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王实甫在董解元作品的基础上做了些关键性的修改,减去了不少不必要的部分,结构更加完整,情节也更为集中,而且剧中人物立场更加坚定,红娘、张生、莺莺一方和老夫人一方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剧本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再加上王实甫清丽华美的语言,使《西厢记》成为杂剧经典之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相国之女崔莺莺随母亲送亡父灵柩至博陵安葬,路中在普救寺寄宿。书生张珙在赶考的途中到普救寺游玩,与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想抢莺莺为妻。这时,老夫人提出谁能退兵,就将莺莺嫁给谁。张生写信请求自己的好友白马将军来解围。兵退之后,老夫人却突然反悔,让张生和莺莺结为兄妹。张生因此相思成疾,后来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和莺莺私下结合。老夫人被迫答应两人的婚事,但前提是张生必须进京赶考。张生进京之后,老夫人听信侄儿郑恒的话,说张生在京城重新娶妻,准备将莺莺嫁给郑恒。最后张生高中状元,做了官,与莺莺成婚。
《西厢记》通过张生、莺莺和红娘为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抗争的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和争取爱情自由的反抗精神,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礼教的倾向,同时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但是作者没有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观念化,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既真实地写出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又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虽然剧本没有突破男主人公高中状元后完婚这一大团圆结局,但在剧作中将男女双方争取爱情与婚姻的过程写得曲折动人,全剧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一开始张生和莺莺一见钟情但无法亲近,陷入一种困境,后来飞书解围,似乎困境被解,但很快老夫人赖婚,困境再度形成,后来经红娘帮助,但莺莺摇摆不定,让张生相思卧床,眼看矛盾无法解决,莺莺又深夜来访,两人私自同居,爱情达到高潮。后来事情败露,老夫人的发威让情节变得紧张,而又经红娘的据理力争,矛盾再次得到解决,但在张生赴考,有情人离别的日子里还出现了郑恒骗婚一事,情节复杂多变,富有情趣。也正是在不断的考验中,两人的爱情得到深华。
《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都个性鲜明。像莺莺,始终渴望自由的爱情,作者特别刻画出了她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一面,而淡化了她羞怯和软弱的一面。她对张生一开始就有好感,但受家庭的压制和名门闺秀的身份约束,在她身上常常出现矛盾的行动,一会眉目传情,一会又装腔作势,刚寄书相约,马上又赖个精光,但最后她终于克服了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的影响,大胆地私奔,主动追求爱情。这样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是非常真实的,人物的形象也更可信可爱。而张生,既轻狂又老实,既洒脱又迂腐,家境贫寒,却敢于爱上相国小姐,一旦爱上了,就用联吟、请兵、琴挑、送简等方式展开猛烈又直率的追求,甚至为爱而病。这个人物有时带着一点痴傻,如莺莺赖简时,他呆若木鸡,老夫人赖婚时又痛不欲生,活脱脱一个执著爱情的“志诚种”。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有像作者这类落魄文人的影子,又反映了元代市民社会对儒生的同情与嘲笑。红娘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戏剧中最成功的婢女形象。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机智聪明又泼辣的人物,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对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和老夫人的蛮横,她都能大胆地进行讽刺、挖苦,在张生、莺莺的爱情陷入困境的时候又能机警地帮助解决矛盾。红娘是作品中最活跃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的代表,以后“红娘”一词在中国成了媒人的代名词。(www.xing528.com)
《西厢记》结构严整巧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反封建礼教者对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的冲突对抗,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人物塑造得更加生动。而且整部剧作悬念横生,波澜起伏,戏剧效果非常明显。
王实甫是文采派的代表,他的《西厢记》语言自然优美,又有诗情画意,和剧本情节相得益彰。剧中的宾白基本上都是口语,曲词华美精巧,融入了唐诗、宋词、骈偶句式,抒情气氛浓厚,如著名的“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作者化入了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句子,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成为千古绝唱。而(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作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己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作者用经过锤炼的口语,一连几个相同句式排比,圆美流转,增添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情色彩。
思考题
1.请简单谈谈《西厢记》故事的流变。
2.王实甫的《西厢记》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什么?
3.请简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莺莺和红娘的人物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