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唐诗人
中唐时期是唐朝诗歌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期,尽管这一时期的诗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没有出现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但也出现了如韦应物、刘禹锡、李贺等有名的诗人,还有像元白诗派、韩孟诗派等著名的诗歌流派。特别是元白诗派,在唐朝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拥兵自重,严重削弱了中央皇权;佛老思想盛行,威胁了儒家作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且寺庙广占良田,又不纳赋税,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宦官专权,吏治统治越来越坏,人民贫困不堪,整个社会已经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唐朝诗歌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唐诗的风格开始由盛唐向中唐演变。同时,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的激剧变化让人们的心态普遍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在青少年时经历过盛唐的承平,但战后在面对国家国力的衰弱时只能感到自己的无力与无能,因此他们早期奋发昂扬的精神消失了,孤寂冷漠的心境占了上风。他们的诗很少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数是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虽然淡雅,但失去了盛唐诗歌的风骨兴寄。这里简单介绍一些诗人和诗歌流派。
刘长卿(726?—787?),字文房,生于洛阳,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他一生坎坷,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的诗歌在写隐逸的闲情之外,流露出一种“人自伤心水自流”(《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的冷漠孤寂情调和难言的惆怅。他长于五言写作,五律写得最好,自称“五言长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他最有名的五绝,历来为人传诵:
韦应物(737?—790?),陕西西安人,出身名门。因其曾任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韦应物早年颇有儒家兼济情怀,积极仕进,诗歌显出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同情人民的积极面,如《采玉歌》、《寄畅当》、《长安道》等。后来当他被迫辞职之后,他的诗歌创作兴盛,但内容和风格却发生了变化,诗多写山水田园、隐逸闲情,情绪也从早期的慷慨昂扬变为无奈和淡泊。他的诗既有陶渊明的真朴,也有王维、孟浩然的淡泊,自成一体。后代人或将陶、韦并称,或将王、孟、韦、柳并称。他最有名的诗是《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代宗大历年间还有卢纶、钱起、司空曙、李端等十位诗人,因为这十位诗人不仅人生态度比较接近,在诗歌创作方面,除写应酬诗之外,大多描绘山水田园,抒写冷漠寂寥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调,风格也比较接近,故人们一般称他们是“大历十才子”。这十个人创作水平不一,成就最高的是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他《省试湘灵鼓瑟》诗中的名句,后人对之称道不已。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诗人不逃避现实,而是远承风雅兴寄的传统,上接杜甫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创作出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代表人物是元结、顾况、元稹和白居易。其中,元结、顾况是从杜甫到元白的过渡,他们二人一方面为元白诗派做了前期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也给元白树立了创作范例,特别是顾况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取首句一二字为题,为白居易《新乐府》“首章标其目”作了示范。
唐德宗至穆宗时,唐诗发展渐渐兴盛,在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等,各以其独特的面貌屹立于中唐诗坛。
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还有贾岛、卢仝等。这一派强调“不平则鸣”,要求发挥诗歌的抒情功能,来抒发人内心愤懑不平的情感;他们还强调“笔补造化”,写诗时要对描写对象进行主观加工,大胆创新;同时,他们又以雄奇怪异为美,崇尚新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自言郡望昌黎,后人多称韩昌黎。韩愈自幼丧父,十岁丧兄,由兄嫂抚养长大。786年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四次才于792年登第。为官以后,曾因上疏直谏,被贬到广东作县令。宪宗元和元年(806),拜为国子监博士。后参加平定淮西战役有功,升为刑部侍郎。819年,因为上书反对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死后谥号为“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思想复杂,常常充满矛盾。他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会发表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反对佛教,反对神权迷信,又相信天命,相信鬼神。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古文方面,但在诗歌上也有比较大的贡献。他的诗多为长篇,那些反映民生疾苦、抒写政治失意的诗,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县斋有怀》、《归彭城》等平易晓畅。写景诗如《山石》用古文手笔写一次游历,情景交融,颇有散文的特点。韩愈的绝句清新自然,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不过他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那些奇崛险怪的作品,如《南山诗》、《石鼓歌》等。在这些诗中,韩愈为了刻意求新,不用陈言,就故意避开诗歌常用的字、句、韵,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像“千以高山遮,万以远山隔”句即是如此。韩愈喜欢在诗中描写那些丑陋、狰狞、险怪的形象,如《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写一场猛烈的山火:“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光弛隳不复暾……”大火烧得天昏地暗、日月颠倒、神鬼无处逃生。这里作者用了“山狂谷很”、“天跳地踔”、“神焦鬼烂”等意象将山火的狰狞狂暴刻画得淋漓尽致。
韩愈在写诗时受古文写法的影响,以文为诗,诗中爱用散文化的句式,好发议论,如《嗟哉董生行》、《寄卢仝》、《华山女》等诗,或像散文,或像传记,或像传奇小说。他也爱用赋的方法写诗,常常一篇作品,铺排罗列,洋洋洒洒。如1 000多字、102韵的《南山》,竭力摹写终南山的高和四季景物的变化,事无巨细,描写详尽但又陷入烦琐之中。
韩孟诗派另一人物孟郊(751—814),字东野,浙江德清人。少年时积极用世,但因个性孤傲不合于时俗,屡试不第,直到46岁才中进士第,50岁时做了溧阳尉,不过为官时,终日吟诗,甚至请人代职。56岁时做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孟郊写诗的风格和韩愈很接近。韩愈十分推崇长他17岁的孟郊,称他的诗是“横空盘硬语”。他们两人常常联句作诗,共开韩孟诗派,后人也常将韩、孟并称。
孟郊一生不得志,他有诗500多首,除了如《织妇词》、《寒地百姓吟》等是写百姓生活的外,很多诗是写他自己的贫寒,写他生活中经历的磨难。比如《赠崔纯亮》写“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秋怀》诗云:“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时,四壁风入衣。”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他的穷困生活。
孟郊作诗刻意追求炼字造句,构想奇特,如《洛桥晚望》、《长安羁旅行》、《秋槐》等莫不如此。他诗中的意象多是如秋风、秋月、秋草、秋露等,显得清冷幽僻、苦涩凄怆、萧索感伤,像《秋怀十五首》其二中的“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句,写冷露滴破了他的梦,秋风梳过他的身体,让他通体冰凉。不过孟郊这类诗的影响不如那首古朴通俗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总的来看,韩孟诗派的诗歌大都境界狭窄,诗境清冷,偏重于一己穷愁的抒发,讲究用字,喜欢苦吟,虽然主张雄奇怪异的诗歌美,但在实际创作中却走向了怪异有余、雄奇不足的局面。不过,这一派也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观念,诗歌不再一味温柔敦厚,开始走向抒情,走向对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和韩孟诗派差不多同时崛起于中唐诗坛,但与之风格迥异的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一诗派重写实,尚通俗,继承了杜甫“因事立题”、“即事名篇”的乐府写作传统,倡导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方法,用乐府诗反映民生疾苦,讽谕时政,揭露社会黑暗。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现存诗歌830多首。他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张籍、王建的影响,又受李绅的影响。特别是李绅写的20首新题乐府直接影响了元稹的新题乐府写作。元稹的乐府诗“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乐府古题序》),充满关怀现实的精神。《连昌宫词》是他的代表作,诗歌从“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的景色入手,在对连昌宫兴废历史的叙述中道出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外戚的飞扬跋扈是那个时代政治动荡的原因。而他的另一首《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语言简淡但其中却包蕴了极其深刻的内容。
元稹有些悼亡诗写得情深意真,缠绵缱绻,如有名的《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再如《遣悲怀三首》中有些句子写夫妻间感情,感人至深,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语言虽浅近,但古今悼亡诗“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元稹除了自己创作诗歌之外,还与白居易相互诗歌唱和,特别是两人分别被贬之后,一个在通州,一个在江州,不顾路途遥远,“通江唱和”,世人将之并称为“元白”。他们的唱和诗以长篇排律为主,次韵相酬,短的五六十句,长的数百句。他们的次韵短篇在当时流传颇广,被人们递相仿效。元和年间的诗坛有一种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唱和的新形式,创始人就是元稹和白居易,而元和之后的长庆到开成年间,这一唱和风气达到了高潮。元稹、白居易两人分别在长庆年间将自己的作品结集,一为《白氏长庆集》,一为《元氏长庆集》,故后来人又用“长庆体”指称他们的诗风。
“元白”二人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曾祖父迁到下邽(今陕西渭南),所以白居易又自称是下邽人。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十一二岁以后因为战乱迁居别处。白居易的祖父、父亲都曾任官职,白居易深受他们影响,他的思想中虽然儒、释、道都有,但主要还是儒家“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44岁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两期。前期抱着“兼济天下”的想法,积极进取,仕途也较顺利,29岁考中进士,31岁授秘书省校书郎,35岁任周至县尉,36岁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39岁时,因为母亲病故,白居易回乡丁忧三年,这段时间他与劳动人民来往密切。三年期满之后,他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官职只能讽谏太子,不能过问朝廷政事。元和十年(815),因为当朝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请求捕贼,被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和其他莫须有之名贬到江州任司马。这是白居易受到的一个沉重打击,也是他政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转折点,他开始“独善其身”。后期的白居易虽然官位越来越高,官至刑部尚书,但早年奋发昂扬、关怀政事的精神却早被乐天知命的消极妥协思想取代。他晚年闲居洛阳,作《醉吟先生传》,自号醉吟先生,又醉心于佛事,曾修洛阳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作品保存最多的一位诗人,创作的3 800多首诗保存下来的有近3 000首。这主要因为他生前就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作品藏于名山,纳于石室。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人生道路紧密相连,早在任县尉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观刈麦》、《长恨歌》等反映现实的诗歌;任左拾遗时,更是写下许多讽谕时政的新乐府诗,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回家三年,写下了关心民生的诗歌《观稼》、《采地黄者》、《新制布裘》等;而任江州司马时,写下著名的《琵琶行》和表达诗歌创作主张的长文《与元九书》。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他在《与元九书》中说:“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从中可知,白居易曾将自己的多首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前三类从诗的内容来分类,后一类从诗的形式来分类,这一分类采取的标准不一,不够理想,所以他在晚年时编诗文集时只将诗歌分为格诗、律诗两大类,但从他的四类分法基本上可以看出他的诗歌理论,如诗歌要反映现实,文学要发挥教化功能,诗歌语言要通俗,语言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等。
白居易自己最重视的,也是他创作中价值最高的是170多首讽谕诗,其中《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是其代表作。他的讽谕诗内容深刻,真实地展现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面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并对之表示同情。如《观刈麦》写农妇在丰收的季节还得背着孩子在田里拾麦穗充饥,表现了沉重赋税盘剥下农民的悲惨生活。《杜陵叟》中“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牙锯齿食人肉”句,更是直接揭露官吏统治的残酷。这类诗还有《重赋》、《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这些诗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极大的同情,如《红线毯》中诗人为民疾呼:“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这类讽谕诗中还有些是反映妇女的悲惨和痛苦生活的作品,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第二,直接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淫逸和肆意欺压人民的罪恶。这类诗以《轻肥》、《买花》、《卖炭翁》、《歌舞》等为代表。像《卖炭翁》在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悲惨生活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揭示统治者的罪恶,因为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和悲惨生活正是由统治者的“宫市”造成的。而《轻肥》中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和《买花》中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都对官僚的骄奢淫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第三,讽刺官僚集团的人物,揭露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不良风气。如讽刺执政宰相的《官车》、批判贪官污吏的《黑龙潭》、指斥沉湎酒乐不思复国的将帅的《西凉伎》,还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新丰折臂翁》。(www.xing528.com)
白居易的讽谕诗每首集中写一件事,主题的专一增强了诗歌的讽谕力量。50首《新乐府》诗,以诗的首句为题,诗下还用小序标明美刺的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在诗的最后又对主题加以突出。诗往往先叙事,最后发表议论,他这种“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做法更有助于明确诗歌的主题。在他的诗中,他还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像《卖炭翁》刻写卖炭翁的形象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同时他也爱用对比的手法互相衬托,深化主题,而且诗歌常常采用民歌的三三七句式,语言也平易近人,有利于诗歌的广泛流传。
除了讽谕诗之外,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也有不少佳作。如后世广为传诵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感伤诗。诗人或有感于自己被贬的遭遇,或有感于历史抒发情怀。像《长恨歌》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对玄宗“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荒淫误国行为的讽刺,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对杨李二人纯真爱情的肯定,语言优美流转,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描写风光,表现他闲适淡泊、知足常乐的生活情趣。这类作品的艺术性大于思想性。如《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就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诗人春日悠闲的心态。虽然白居易更重讽谕诗,不过他的闲适诗因为更合于后世文人的心态,影响反而更加深远。
白居易有杂律诗1 900多首,除了像《东南行一百韵》、《代书一百韵寄微之》等长篇之外,不少律绝诗脍炙人口。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四句写小草的顽强,成为千古名句。
白居易的诗关注现实,语言又通俗易懂,在当时就流传颇广,甚至传到现在的朝鲜、日本等国。他是唐朝诗坛上能和李白、杜甫齐名并列的诗人,后人将他与宋代的苏东坡并称为“白苏”。
在中唐诗坛上,除了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外,还有李贺、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也是很优秀的诗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所以自称“陇西长吉”。因为家在福昌昌谷,后世人称李昌谷。他的远祖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唐朝建立后被李渊追封为郑王。李贺这一支虽和李唐皇室是宗亲,但到他时,和唐皇族的关系已经非常疏远。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曾当过小官,不过死得很早。李贺是个天才诗人,21岁时,他被推荐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有些嫉妒他诗才的人就攻击他,说他的父亲叫晋肃,“晋”和“进士”的“进”同音,“肃”和“士”音近,李贺应该避父亲的名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虽然韩愈写了《讳辩》为他辩护,说如果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举进士,如果父亲名字叫仁,儿子就不能为人了吗,但是李贺终究没有能参加进士考试。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因为他一直自视甚高,常常以“皇孙”、“宗孙”、“唐诸王孙”称呼自己,所以,这一事件让他的心情一直很郁闷。22岁的时候李贺做了从九品的奉礼郎小官,但25岁时就假托生病辞官回家了。他自幼体质不好,再加上心情不好的影响,27岁就去世了。
李贺现存诗歌241首,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人生阅历简单,视野受到局限,但他的诗既有对时弊的揭露和对现实的讽刺,也有抒写艳情、咏仙讽鬼、感怀不遇的内容。如《苦昼短》嘲讽帝王求仙,《平陵下》写戍卒的疾苦,《老夫采玉歌》记录采玉工人的悲苦生活,《梦天》写梦游天际,《苏小小墓》写苏小小的鬼魂等候知心人,《雁门太守行》歌颂报效国家的壮士等。李贺诗最多的还是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现实的愤懑不满。
受韩孟诗派影响,李贺写诗也追求新奇,他的诗歌取材前人都曾有过,但经他写来就与众不同。他不喜欢写当时人常作的近体诗和律诗,写的最多的是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很少自创新题,用的多是旧题,如《大堤曲》、《雁门太守行》,也有仿古题乐府,像《秦王饮酒》仿古题《秦王卷衣》、《李凭箜篌引》仿古题《箜篌引》等。在创作中,他能吸取汉魏乐府、南朝民歌中有益的成分,学习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出极富浪漫色调的乐府诗,语言优美,色彩浓烈,不同于元白新乐府的通俗。
李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歌有时显得荒诞虚幻,像《秦王饮酒》中的“羲和敲日玻璃声”句,太阳光洁犹如玻璃;《马诗》中的“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句,写马骨强健有力,会发出铜声;《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东关酸风射眸子”、“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会潸然泪下。李贺的诗常常喜欢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来渲染一种哀苦之思和晦涩之调。如有名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凄风苦雨中,苏小小的等待成为一场空幻,心境也如那苦雨般清冷孤寂。李贺诗的语言变化多端,常常用不同的词写同一种事物,如“天河”、“天江”、“银浦”、“银湾”等词都写银河,习惯上用“肠回”、“肠断”形容心情愁苦,李贺却说成“思牵今夜肠应直”。他的笔下色彩多样,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等各种绿色,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等多种红色。李贺诗的设想常常出人意表,有酸风,有香雨,而《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更是石破天惊,写上天如果有感情的话,也会因为历史的兴衰而愁苦衰老。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诗风晦涩,情绪低沉,主观化幻想浓厚,比起其他诗人来,李贺更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没有韩孟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可谓真正的诗人之诗。他的诗直接影响了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人。因其诗风虚幻怪诞,人称“诗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浙江嘉兴,是匈奴族后裔。22岁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25岁授太子校书。顺宗时,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政治革新运动,改革失败后,被贬官外放。直到826年,他才结束了22年的贬谪生活,从和州回洛阳。从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现存诗歌800多首,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时自成一格。刘禹锡是唐朝进步的政治家,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有些诗歌表达了他的政治见解,既有对权贵的讽刺和蔑视,又有对自己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抒发。如《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就是两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前者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后者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用桃花比喻靠投机取巧获得政治权力的权贵,用看花之人比喻趋炎附势的人,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对他们进行了狠狠的嘲笑。
刘禹锡还有一些诗借历史的兴衰变化表现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在这些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寄予了无穷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都是。著名的《乌衣巷》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今昔对比中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变幻。
刘禹锡曾经有多年被贬沅、湘的经历,这使他有机会接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他学习了当地流行的渔歌、山歌,写下了许多清新活泼的民歌体小诗,如《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中有民歌中常见的双关和谐音手法,“情”、“晴”相谐,很好地表现出恋爱中的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再如另一首同名诗: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诗人形象地以容易凋谢的红花比喻情郎的薄情,以无尽流淌的水流比喻自己的失恋痛苦。刘禹锡的这类诗不仅在当时影响广泛,在后世也有不小的影响。
刘禹锡与元、白、韩等是诗友,白居易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诗豪”。又因他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人们以“刘白”并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今天的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与刘禹锡同年中进士,又一起参与了王叔文等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终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柳宗元诗歌现存140多首,都作于贬官之后。作为一名正直的政治家,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有些诗如《田家三首》反映的就是农民的生活。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诗中表现自己的政治情怀和对一起革新的战友的感情,如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最能代表柳宗元诗歌创作成就的是他的山水景物诗。这些诗语言清新淡雅,意境优美,暗藏着诗人的理想和情趣,如《渔翁》、《南涧中题》等。最有名的要算五绝《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不畏严寒、独钓寒江的渔翁实际上就是不苟同于流俗、坚强不屈的诗人的化身。这首诗也成为后世不少画家的创作素材。
思考题
1.请简单谈谈中唐诗坛出现的新变化。
2.请评价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的诗歌创作。
3.请举例论述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内容。
4.请简单谈谈李贺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