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白和杜甫: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李白和杜甫: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宝三年三月,李白上书请求归家,玄宗赐金遣归。长安三年的生活,李白的政治热情没有得到释放,但他对朝廷的黑暗、仕途的险恶和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开始了第二次的漫游,这次漫游历时12年。

李白和杜甫: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第三节 李白杜甫

天才的浪漫诗人李白身上集中了盛唐士人独有的精神面貌,有人甚至认为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不太清楚,因为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说法不一,记载的出入使人无法进行确切的考证。大约在李白5岁时,他的父亲李客携全家从西域迁居到今天的四川江油。李客没有出仕,但从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来看,李客很可能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李白家庭比较富有。李白青少年时期就在四川度过,游山玩水,学文习武。李白深受当地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说他是“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20岁以后,他曾隐居青城山,与隐者道士们交往。725年春天,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求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唐朝除了科举考试外,还可通过干谒、隐居、求仙访道、从军等途径博取功名。李白在历时17年的漫游中差不多走遍了半个中国。他在漫游过程中一方面与道士、隐士交往,既求仙访道又想通过道士们、隐士们的引荐走上仕途,另一方面上书给权贵名流,求取官职。李白想通过这些方式为世所用,不过他的方法都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在不断的失败中,李白看清了官场吏治的黑暗,性格更加傲岸不屈。

天宝元年(742),玄宗召李白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京城,太子宾客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称赞不已,李白更加名声大振。李白在长安首尾三年时间,但实际上只有一年多,供奉翰林,玄宗没有给他实际的职务,只让他在身边起草诏令,伴随圣驾。对这种生活李白一开始比较得意,因为王公贵戚们争相与他交往,但不久他就发现玄宗对他的政治见解并不感兴趣,只不过是让他点缀升平而已。现实的打击让他苦闷消沉,他整日饮酒,“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不久,谗毁他的人越来越多。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上书请求归家,玄宗赐金遣归。长安三年的生活,李白的政治热情没有得到释放,但他对朝廷的黑暗、仕途的险恶和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开始了第二次的漫游,这次漫游历时12年。在洛阳,他遇到了杜甫;在商丘,他遇见了高适;在济南,他取得了道士的正式身份;在广陵,他会见了魏颢,并将所有的作品拿出来请魏颢代为编集,可惜这个集子没有流传下来。安史之乱时,李白先避难越中,又隐居庐山,后来下山入永王李璘幕中,从此卷进了统治者的内讧中。永王兵败被杀之后,李白也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遇到赦免,后来一直在江南一带流寓。761年,李光弼率兵抗击史朝义,李白又想请战,但在半途中因病而还,最后死在安徽省当涂县。

李白的一生既受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又深受道家随任自然思想的浸染,他想成就一番事业,但又要功成身退。儒道两家思想交织在一起,让他一生都在积极追求理想的实现,却又独立不羁,洒脱狂放,不肯从俗于世。

李白现存诗歌900多首,从体裁来看,乐府、歌行体、绝句都有。他的乐府诗或沿用乐府古题写本事,或借古题写现实,用古题写个人情怀,新意别出,如《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等均是借古题创新意。他的歌行笔法多端,如行云流水,完全没有一般诗歌的固有格式,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玉壶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莫不如此。李白的绝句有159首,不少绝句都受乐府民歌的影响,他的五绝、七绝是唐人中写得比较好的。五绝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七绝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短小精练,隽永含蓄。

从诗歌内容来看,李白的诗表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其中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过各种山山水水,因此,他的诗歌中有对祖国自然山川的歌咏,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总的来说,李白笔下的山水都是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这也是诗人博大胸怀和昂扬精神在诗中的折射。写山的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水的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决龙门”,《赠裴十四》中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句。写瀑布的如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山水之景的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而歌行《蜀道难》在三到九言的参差错落中将蜀道上的奇山异水刻画得更加惊心动魄。

李白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伟大的政治抱负,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显亲扬名的理想,但现实的黑暗让他无法实现理想,所以他常借古人以自况并表白自己的心迹,诗歌中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痛苦悲愤、对现实的不满抗争和隐与仕的矛盾挣扎。他的诗歌中有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如《古风》之十诗借歌颂历史上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高尚品格来表白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像《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则唱出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与悲愤。再如《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报国无门,无心饮食,诗中矛盾交织,充满了追求不得的抑郁和理想幻灭后的痛苦。

在理想的追求中,李白也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和朝廷大臣的互相倾轧,他的一些诗就对上层贵族的腐朽进行了揭露。如《古风》第二十四“大车扬飞尘”借斥责那些“连云开甲宅”耀武扬威的宦官和“冠盖何辉赫”的斗鸡之徒来抨击玄宗政治统治的昏暗。再如《远别离》中写“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社会现实,也从侧面揭露了玄宗政权的腐败与荒唐。当理想破灭之后,李白更是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及对权贵的轻视,如《江上吟》中写道,“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发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里的“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更是诗人发出的强烈抗议声。现实的黑暗、理想的破灭,使他对自由自在的生活越发渴望,他说他“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宁做一个普通人,也不要受黄金富贵牢笼的羁縻,他要过的是一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神仙生活。李白写有不少游仙诗、山水诗,诗中流露的就是这一思想。而这些诗歌中流露出的鄙视权贵、对权贵傲岸不屈、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正是李白独特人格魅力的显现。

但是对广大劳动人民,李白却带着一种理解的同情与尊重。他的不少诗真实地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及自己的情感。李白创造性地写过六句的《子夜吴歌》,分为春、夏、秋、冬四组歌,歌中刻画了底层女子的形象。比如《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写的是采桑女的生活。而《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既写了普通女子的劳动生活,又将之与战争相联系,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还有如《北风行》、《长干行》等也对生活在底层的妇女的生活和情感进行了描绘。而像《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写拉船的纤夫们艰苦的生活和痛苦的心情,揭示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残酷奴役,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同情。而《秋浦歌》十四则记录了冶炼工人的劳动。

李白的一生游历多年,去过不少地方,他的结交满天下,因此在他的诗中也有多首赠别诗。这些诗语言淡朴,但却透出朋友之间真诚而深厚的感情。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的船已驶到那水天交接的地方,只在江面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影子,送别的诗人却还站在原地目送船的远去。江水悠悠向前流淌,两人的情谊也如这水一般绵长深厚。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现的也是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挚情。而《赠汪伦》则是写友人为他送别,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语直白,但很好地表达出了彼此的深情厚谊。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他继屈原之后,用神奇的想象、奔放的热情写出一首首杰作,向我们展示盛唐时代的种种风貌。李白的诗本色自然,个性色彩浓烈,抒情性强,在诗中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将他的喜怒爱憎都展现给世人看。他的诗豪迈奔放,情绪昂扬,充满着乐观的战斗精神。李白的诗是超现实的,他在诗中爱用历史、神话题材,自由地抒写,大胆夸张、大胆想象,诗歌境界神奇瑰丽,极富浪漫色彩。他的诗时空跳跃性极大,看似毫无联系,却又结合得天衣无缝。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流畅,清新、精练又形象。他爱用形式自由的歌行体和自由活泼的绝句表现他的热烈豪迈。李白用他的诗歌创作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彻底扫清了六朝的遗风,扩大了唐诗的思想内容,影响直到今天。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他曾在诗中称自己为“杜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宫廷文人,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初唐时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且和李氏皇族有亲戚关系。这一特殊的家庭出身影响了杜甫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他一直都奉行儒家的兼济天下的信念,积极用世,诗歌创作关心现实。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0岁之前主要在洛阳的二姑母家读书,因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被寄养在洛阳。20岁以后,他开始漫游,先去吴越一带,其间回洛阳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但没有考取。后来他又漫游齐赵,直到30岁才返回洛阳。长达10年的漫游丰富了杜甫的人生经历,让他结交了不少朋友。744年,33岁的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又在河南商丘遇到高适,三人一起同游了大半年,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35岁之前,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因为这时的唐王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杜甫也衣食无忧。这段时间他以读书和壮游为主,创作作品不多。(www.xing528.com)

35岁到44岁之间,杜甫的生活日益困顿,创作也开始发生转变。746年,杜甫到京城长安求仕,因为玄宗纵情声色,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大批人才不得重用,杜甫也是仕途失意。他在长安苦等了十年,只得到了一个很小的官职。这时的杜甫看清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写下了不少现实主义杰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45岁到48岁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了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他曾想北上投奔唐肃宗,但在半路上被安史叛军抓获,送到了沦陷区长安,在那里,他创作出了一系列诗歌,如《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757年,杜甫冒险逃出了长安城,在肃宗身边任左拾遗。不过因为他为人正直,屡次触怒皇帝。长安收复后杜甫被外调到华县任司功参军,再也没有回到长安。这次被贬使他重新回到劳苦的人民中间,让他更深切地关心与同情他们。著名的《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就作于这段时间。

49岁至59岁,杜甫一直在西南地区漂泊。759年末他辗转来到成都,在高适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个草堂,结束了四年动荡的生活。他在成都生活了五年多,和农民的交往让他写了不少的田园诗。当他的朋友严武死了之后,他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已率全家离开成都,到梓州住了一年。这一时期杜甫创作了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766年,杜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在那居住的一年零九个月中,他一共写了450多首诗,如《壮游》、《昔游》、《秋兴八首》、《登高》等。杜甫人生的最后两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洪水、战乱、亲友亡故等让他的生活越发困难,770年的冬天,杜甫在船上死去。晚年的杜甫漂泊西南,四处迁徙,饱尝了痛苦,这一时期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对人民的同情,还有对战争胜利的喜悦。

杜甫现有诗歌1 400多首,这只是他一生创作的3 000多首诗的一半,其他的已经散失了,但在这1 400多首诗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儒者情怀。杜甫的诗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和黑暗现实,记录了他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他的诗因为善写时事,被称为“诗史”。总的来看,杜甫的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反映社会现实,为国家命运担忧。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生秉持“仁政爱民”、“兼济天下”的信念,积极进取,以求为国效力。即使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也不忘济世。他的诗反映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的社会面貌,记录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渔夫走卒的生活,当时重大的社会事件在杜甫的诗里都有所展现,如《前出塞》一诗就对玄宗发动侵略战争进行了批评,说玄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诗歌《丽人行》讽刺专权误国的奸相杨国忠,《警急》、《郡事》嘲讽肃宗的和亲政策,《留花门》诗对肃宗借回纥兵平定安史乱军表示深深的忧虑。杜甫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他的感情随着国家的兴败而变化。国家残破时,他痛苦异常,如《春望》一诗即明显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收复时,他又会欣喜若狂,如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云: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自觉地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热爱、同情之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与劳动人民共同经历了社会的剧烈变化。动荡不安的生活让他和人民有了更为密切的接触。他写下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残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痛苦。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彻底揭露了当时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尤为可贵的是,即使他身处穷困也不忘广大劳动人民,这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三,揭露、抨击统治者的罪行。在创作中,杜甫始终以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统治者的种种行径。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用五百字的长篇篇幅对玄宗及其君臣们不顾人民死活一味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进行了大胆揭露;而《丽人行》通过对杨国忠兄妹淫靡生活的描写,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再如《兵车行》狠狠地谴责了当权者为满足自己的享乐之心热衷于开拓疆土、不惜破坏人民幸福的行为。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杜甫。

第四,记录个人的生活和情感。杜甫是个有着强烈感情的诗人,他用他的诗记录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也用他的笔记录下他的生活和情感。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借写妻子思念自己来诉说自己身在沦陷的长安对妻子的思念,读来真切感人。

第五,展现祖国山河的秀美。杜甫写了不少山水诗,如《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突出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泰山。《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则将春天的明媚表现得生动形象。

当然,杜甫还作有其他内容的诗歌,比如题画诗《画鹰》、论诗诗《戏为六绝句》等,内容涉及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歌创作等各类艺术,充分展现了杜甫的创作才华。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标志着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他的诗中,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他善于抓住典型事物、景物或人物进行创作,同时也善于对所写人物、景物进行精确的描写,在诗中他常用典型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用对话与独白叙述事情。杜甫的叙事诗较少有强烈的爱憎,除了因某些无法抑制的感情影响而在诗中发表议论之外,他更多的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如实地展现生活本身,但在叙述中还是蕴藏着作者的批判态度。杜甫诗形式多样,各种体裁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进雕赋表》),语言通俗准确,内容博大精深,意境深沉悲凉,音节抑扬顿挫。杜甫开拓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他的诗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他的伟大人格也影响了一代代人。他获得了“诗圣”的赞誉。

思考题

1.请举例论述李白诗歌的内容。

2.请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内容。

3.请简单谈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4.请简单谈谈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