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产生于远古时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原始歌谣中孕育了后世的诗歌,而神话传说里也萌生了后世的散文、小说等文体。但可惜的是,由于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出现在文字产生之前,在它们诞生之初,我们的先民们无法进行记录,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因为年代久远、传播手段不足,最终导致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佚失。文字出现之后虽然有歌谣和神话传说被记录下来,但多是一鳞半爪,且有的已被后世之人出于各自的目的和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改造,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大多原貌已有了改变,而像《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歌谣都是后人伪托之作。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较早的歌谣。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的“候人兮猗”是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的遗留,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两个实词,两个虚词,但对后世四言诗的形成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原始歌谣的内容多与原始人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多是祭祀、狩猎、农事、劳动等生活的反映。当然,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歌谣中表现出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生产劳动中,原始先民们同时创造出了另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神话是先民们用幻想的方式、夸张的手法对自然、社会现象进行的加工,极富浪漫色彩。神话的内容丰富,有关于人类和世界起源的神话,也有关于战争、自然现象的神话,还有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神,有自然化的神,也有人格化的神,还有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有着神奇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常与自然、命运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结局多是悲剧性的,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神话蒙上了一层悲壮之美。
中国古代的神话丰富多样,但和原始歌谣一样,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因为年代久远,保存不易,同时也因为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观念的影响,对神话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所以今天看到的神话记载非常少,零散且不成系统,有的只是一个片段,完整性与情节性皆备的神话不多。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的《山海经》是古代神话保存最多的一部书,其他一些神话则保存在《诗经》、《楚辞》里,或者保存在《左传》、《国语》等史书中,还有《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也可找到关于神话的记载。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这些书中记录的神话有的已经经过后人的改造和补充,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原始神话的部分痕迹。后世的神话或成为寓言一类的文学作品,或被儒家改造成为历史,或成为道教的仙话。
除了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外,在中国还广泛流传着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四大神话,它们都被收录在《淮南子》中。
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则神话讲述了往古之时,天崩地裂,火灾、水灾肆虐,猛兽鸷鸟伤害无辜生灵,神通广大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用鳌足撑起苍天,并为民除害的故事,反映了原始先民们征服自然的理想。传说中的女娲曾抟黄土作人,是人类的创世始祖。她的形象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产生。
共工触山的神话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www.xing528.com)
这则神话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日月星辰为什么向西北移动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们对宇宙世界进行的思索。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也都见载于《淮南子》。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东汉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神话中后羿和嫦娥是一对夫妻。其中作为神射手的后羿为民除害,射杀了天空中一起出现的十个太阳中的九个,西王母赐他不死之药,但被嫦娥偷食逃入月宫,成为月精。
上古神话来源是丰富的,影响是巨大的。虽说有些内容充满幻想与怪诞色彩,但都是先民们对世界的综合看法;神话里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非理性的,但都表现了人类的创造力;而那些出现在神话中的种种人或神的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神话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等精神更是激励了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今天看到的歌谣和神话都有了改变?
2.中国的原始歌谣和神话都有哪些内容?
3.中国的“四大神话”指的是什么?
4.请简要谈谈你对神话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