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十讲:第八节元散曲简介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十讲:第八节元散曲简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元散曲之简介元曲包括戏曲和散曲。元曲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还有其艺术继承性上的原因。如前所说,词与音乐关系密切,元散曲与音乐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二是另选一、二支宫调相同而音律上又恰能衔接的曲调继续填写,这称之为“带过曲”。正调与带过曲之间须空一字。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十讲:第八节元散曲简介

第八节 元散曲之简介

元曲(主要指北曲)包括戏曲和散曲。元曲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还有其艺术继承性上的原因。它是在唐代大曲(以音乐为主)、宋代的歌曲和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最终趋于成熟的。戏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之内,这里我们只对散曲略作介绍。

一、元散曲与词的关系

元散曲是继词之后的一种抒情诗歌样式,它由民间小曲发展而来,与词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作“诗余”,元人则称之为“新乐府”。如前所说,词与音乐关系密切,元散曲与音乐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每一支曲子都有隶属于一定宫调的乐谱,这就是“曲调”,曲调的名称叫“曲牌”。曲牌对曲的句式、字数、押韵平仄都有规定,写曲同填词一样也要按照曲牌要求来填写。与词一样,曲也是直到和音乐分离以后才成为独立诗体清代刘熙载在谈到词与曲的关系时说:“未有曲时,词即是曲;既有曲时,曲可悟词。苟曲理未明,词亦恐难独善矣。”(《艺概·词曲概》)这话很有道理。而王力先生在谈到词与曲的区别时,将其归结为三点:“1.词的字句有一定;曲的字句没有一定,甚至在有些曲调里,增句也是可以的。2.词大致依照诗韵;曲韵则另立韵部。3.词有平上去入四声,北曲则入声被取消了,归入平上去三声。”[3]王力先生于此所谈到的“曲的字句没有一定,甚至在有些曲调里,增句也是可以的”。这里的意思,一是曲中可以加“衬字”,即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在曲牌规定的字数外增添一些衬字,衬字出现的位置一般见于句子的开头,而这些衬字在演唱时可轻轻带过。由于曲律的限制,使用衬字就可以使词句内容在表达上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方便;语意接连上不够完密的地方,靠衬字的帮助也就完备了起来。衬字不占重要的乐拍,也可以不讲究平仄,这对曲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办法。至于增添多少是没有限制的,甚至有的曲调添加的衬字比正字还多。吴梅先生曾云:“大凡对口曲,不能不用衬字。各同场大曲及散套,能不用愈佳。”(《曲学通论》)可见衬字的应用,并无规则。文人作的散曲,尤其是小令,是很少使用衬字的。二是曲句的正字也可以增损,没有增损的曲调属于正格,增损后的曲调属于变格。这好似词的摊破、减字。曲调的增损,有增损字与增损句。哪些曲调可以增损,则是由曲谱规定的。如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及清代李玄玉的《北词广正谱》就具体指明了有十八个曲调“字句不拘,可以增损”。故而曲之衬字以及曲之字句增损,是曲与词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

二、小令与套数

元散曲从形式上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一)小令

小令大致是来自当时的民间小调,王骥德《曲律》云:“渠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而因当时民间曲调、时行小令称作“叶儿”,故小令又称叶儿。小令形式最简单,一般以一支曲子(即一个曲牌)为单位,不分段,一韵到底,是单独一首类似词中小令的小诗。但词之小令是按字数来划分的,一般在五十多个字以内;且小令词既有单调,也有双调,一首小令词常分为上下片。而曲之小令的字数都在六十个以上,均为不分段的单调。萧善因先生认为:“散曲常用的曲调,属于小令专用的有五十个左右,如《山坡羊》、《人月圆》等;属于小令与套数兼用的有七十个左右,如《叨叨令》、《天净沙》等。”[4]

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如果一首小令曲没有把意思表达完毕,而作者意犹未尽,则可以采用三种办法。

一是把同一曲牌再重复使用一遍。在重复使用同一曲牌时,不再加上曲牌名称,而以“幺”或“幺篇”代替。例如下面一首曲子: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元·冯子振:《〔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这首《鹦鹉曲》共四句,属正宫调。曲中的“幺篇”是用正调句式,只是第二句比正调少两个字,第四句则比正调多一个字。

而使用“幺篇”这种方式,是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改变句式或增减句数。在一首曲中使用“幺篇”,可以连续多次。

二是另选一、二支宫调相同而音律上又恰能衔接的曲调继续填写,这称之为“带过曲”。例如下面的曲子:

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更那堪晚来风又急。

——元·薛昂夫:《〔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这首曲子前八句的曲牌是《楚天遥》,以下各句是“带过”的《清江引》。正调与带过曲之间须空一字。

一个曲牌所带过的其他曲牌,必须同韵,而且要同属于一个宫调。不同宫调的曲牌是不能使用“带过”方式的。而一个曲牌“带过”其他曲牌,可以多于一个。“带过曲”实际上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形式,是由小令向套数过渡的桥梁

三是同一个曲牌,重复使用若干次,以叙述一个故事或歌咏有一定关联的事物,这叫“重头”。例如下面的曲子: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春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夏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秋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冬

——元·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夏秋冬〉》

这四首曲中,有的句子加了衬字,所以各首的字数不尽相同。

重头与幺篇性质相近,所不同的是:重头每首的句式必须相同或基本相同,而幺篇允许在字句上与正调有差别。此外,重头每首可以不同韵,而幺篇必须与正调同韵。

在我国古典诗歌丰富多样的形式里,小令基本上是一种速写式的即兴小品,一种抒情短章。它在艺术技巧上一方面继承了前代诗词的传统而又加以发展,一方面又从民间的“俗谣俚曲”中吸取营养,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体诗歌。

小令能大量吸收口语词汇,其叙事抒情以淋漓尽致、直率显露见长。这在诗词的写作中被认为是禁忌,但小令能做到,却被认为是“本色当行”之作。即使在元代中叶后,小令在一些文人手中已日趋典雅含蓄,日益诗词化,但不少曲作者的创作仍不避讳方言俗语,并能将它们和比较典雅凝重的词汇巧妙地结合起来,保持了一种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风格。

小令的格律比较自由。它可以在曲牌规定的字句之外另加衬字,这就解决了口语化与格律要求的矛盾,使得小令比诗词圆转灵活。而在声律上,小令基本上是依照当时北方话的实际语音来安排韵脚和平仄的,不再拘泥于已经脱离了语言实际的“诗韵”。这也使得小令不仅读起来上口,而且听起来也明白易懂。此外于表现手法上,小令在诗词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如三句一组、两两互为对偶的鼎足对,把顶真和对偶结合起来的联珠对,以及大量运用重叠式形容词和摹声摹状词等,都是诗词中比较少见而在小令中则相当普遍的。

(二)套数

套数又叫套曲,就是用两首以上小令组成一套曲子,有头有尾,互相连贯。南曲的套数,分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不能少于三支曲子。北曲的套数,一般由楔子、正曲和尾声三部分构成,但也有不用楔子或尾声的,所以最短的可以只有两支曲子,而多的却有三十多支曲子。

套曲既用于散曲,也用于戏曲。用于散曲的套数称为散套;戏曲每一折(一幕)的唱词部分,就是一组套曲。套数中的各个曲子必须同属一个宫调;如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也可以互借入套。套数中的各个曲子必须同韵。套数中可以用幺篇方式;由于套数就是由多数小令组成的,所以不适合用“带过”的称呼。

套数之尾声名称的使用随套曲所用宫调名称而异,如仙吕调的尾声称“兼煞”或“兼尾”,黄钟宫的尾声则直称“尾声”或简称“尾”。尾声在套曲中也是一首小令,因而有固定的曲谱。尾声句数的多少随曲谱而定,常见的尾声是三句到十句以内;但也有较长的尾声。套曲中也有以独立的一支小令来煞尾的,既是独立的小令,有时也被作者用来作尾声。

三、曲牌和宫调

(一)曲牌

如前所说,词、曲最初都是配上乐曲供演唱用的,所以先有曲谱,然后填上歌词。一首词的歌谱,就是词牌;而一首曲的歌谱,就是曲牌。曲和词一样,词有词牌,曲有曲牌。一个曲牌一个调子,所以曲牌又称曲调。填曲和填词一样,要用某一个曲牌,就得按这个曲牌格律规定的模式填写。不过曲对平仄安排的要求比词严格,而在字句安排和用韵方面又有比词灵活的地方。

曲从金代出现时起,就有了曲牌。金代诗人流传到今天的散曲,可以说是最早的散曲。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写有九首小令,用了《人月圆》、《后庭花破子》、《喜春来》、《骤雨打新荷》等曲牌。其中《人月圆》、《后庭花》和《喜春来》是借用词牌名,而《骤雨打新荷》则是当时出现的新曲牌。

曲牌多数来自民间。其中一部分取自词牌,如《沁园春》、《醉花阴》、《点绛唇》、《太常引》、《喜迁莺》等。这些取自词牌的曲牌,多数只是用它的名称,而字句及声律方面都自有体式。

有一部分曲牌是作曲子的人自创的,如上面提到的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就是因为曲中有“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这么几句,故以“骤雨打新荷”这几个字作为曲牌名。还有《干荷叶》这个曲牌,也是最初作此曲的刘秉忠于曲中有“干荷叶”句,便作为曲牌。

还有一部分曲牌是根据音节或体式特征而取名,如《节节高》、《四换头》、《急曲子》以及集曲中的《十二红》、《三十腔》等。

还有以时序为曲牌名的,如《醉春风》、《秋江送》、《十二月》等。以花卉、树木为曲牌名的,如《小桃红》、《红芍药》、《梧桐树》等。以鸟类为曲牌名的,如《黄莺儿》、《凤鸾吟》、《鸳鸯煞》等。以人名为曲牌名的,如《苏武持节》、《鲍老儿》、《哪吒令》等。以地名为曲牌名的,如《小梁州》、《穷河西》、《郓州春》等。以物名为曲牌名的,如《净瓶儿》、《剔银灯》、《挂金索》等。

还有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词语作为调名的,如《者刺古》、《阿纳忽》、《也不罗》、《拙鲁逨》等。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演奏的曲牌,这种曲牌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曲牌一般只作为某一曲子的名称,与这一曲子的内容没有关系。

根据清代乾隆年间周祥钰、徐兴等人奉命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其中南曲包括集曲(即选取不同曲牌中的各一节联为新曲)在内共有曲牌一千五百一十三个;北曲曲牌又五百八十一个,合起来有二千零九十四个。如同填词一样,曲作家在创作散曲时,也必须按照曲谱中所规定的曲牌要求来填曲。(www.xing528.com)

(二)宫调

曲是代词而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词的形式和所用的音乐,对曲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词与音乐分离之时,正是曲音乐创立之时,曲词也就随着曲音乐的兴起而与之配合以供演唱。曲在配上乐曲用来演唱的时候,每首曲属于某一个宫调。过去流传下来的全部曲子,每一首曲牌之前都是要注明宫调名称的。如果不注明宫调,乐工和演员便无法依据而不能演唱。

前面谈到词时曾说过,中国古代的音乐,原有八十四个宫调。从唐到宋都只用二十八个宫调;到南宋时,又只保留了七宫十二调。

而在元代,当时的曲家又根据实际需要,对宫调的使用作了调整,北曲只使用六宫十一调,共为十七个宫调。它们是:

六宫:正宫 中吕宫 道宫 南吕宫 仙吕宫 黄钟宫

十一调:大石调 双调 小石调 歇指调 商调 越调 般涉调 宫调

    高平调 角调 商角调

而据前代学者考证,元曲并没有全部使用六宫十一调,而只用了以下五宫四调:

五宫:正宫 中吕宫 南吕宫 仙吕宫 黄钟宫

四调:大石调 双调 商调 越调

每个宫调的音乐各具声情特色,曲家在选宫调时,也如过去词人选词调一样,都需要先考虑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决定取舍,不能轻率从事。

元代声律学家周德清,在其所著的《中原音韵》一书中,根据元曲所用的六宫十一调的声情特色,对十七宫调作了以下概括:

仙吕调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风流酝藉   小石旖旎妩媚   高平条物滉漾

般涉拾掇坑堑   歇指急并虚歇   商角悲伤宛转

双调健栖激袅   角调呜咽悠扬   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根据周德清对十七宫调声情特色的描述总结,大略可以知道,用于喜庆宜用黄钟宫;表现激昂情绪宜用正宫、中吕宫、双调;表达轻快感情宜用仙吕宫、道宫、大石调、小石调;表达忧伤心情可用南吕宫、角调、商调、商角调;在严肃场合宜用宫调;表示诙谐则用越调。

自然,周德清的这些说法主要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而且是就杂剧中使用宫调的情况而言的;但在曲没有与音乐分离之前,周德清的这些分析对散曲作者的创作还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本讲小结】

本讲内容重点谈了诗、词、曲的格律问题,其中又把重点放在格律诗方面。这是因为格律诗的发展在词、曲之前,它是词、曲格律的基础。如果对格律诗的格律特点能准确理解、掌握,那么,对词、曲的格律要求就比较好把握了。而对格律诗特点的把握,较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对入声字的区别;虽然这有点难度,但一旦掌握了,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押韵?何为四声?请举例说明。

2.平仄在诗歌咏读能起到什么作用?

3.古人区分平仄的标准是什么?

4.为什么说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5.平仄在诗词中是怎样交错的?

6.古典诗词的格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7.你是否从古典诗词的阅读中得到了格律美的享受?

8.请课后咏诵几首你最喜欢的古典诗、词、曲,并注意其平仄格律形式。

【扩展阅读】

1.王力.1980.汉语诗词格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王力.2000.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

3.吴丈蜀.1987.诗词曲格律讲话[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4.朱光潜.2005.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清代万树.1984.词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清代舒梦兰,谢朝徵.1982.白香词谱笺[M].北京:中华书局.

7.清代车万育.1981.声律启蒙·附笠翁对韵[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8.唐圭璋.1981.元人小令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萧善因.1981.元散曲一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清代汤文璐.1982.诗韵合璧[M].上海:上海书店.

【注释】

[1][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4]萧善因:《元散曲一百首·小令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