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诗人—诗作—读者的关系
【本讲导读】
诗歌欣赏是一种阅读行为,但却是一种特殊的阅读行为,其内涵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因为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诗歌作品,还涉及诗人。它对诗歌的阅读理解也不是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深入性的;它对诗人的理解也将是全方位的。而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也将对自身(欣赏者)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诗人、诗作、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如何,将是本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准确理解,是诗歌欣赏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较佳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学习目标】
通过此讲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与把握诗人、诗作、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准确理解诗人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内涵;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在信息与外化信息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读者在诗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概念】
诗歌信息加工系统(诗人) 诗歌信息贮存系统(诗作) 诗歌信息接收系统(读者)
诗歌欣赏是一种阅读行为,但却是一种特殊的阅读行为,其内涵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程度而有其深入性。就一般情况而言,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之前,一定要对诗歌这一文学体式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理解,不然是不可能进行诗歌创作或创作不出好诗作的,这是一个常识。但对欣赏者而言,是否也需要像诗人一样,对诗歌一定要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理解呢?这可能是许多欣赏者没有想过的。但我们的答案是:欣赏者也需要对诗歌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理解,这是诗歌欣赏活动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较佳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中国古代文人、学者论诗文,讲究才、学、识、力四者并重,而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识”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的见解等,自然也包括对诗歌的认识。清代诗学理论家叶燮就对“识”的重要性论述得十分清晰:写诗要“先之以识”,“不知有识以居乎才之先,识为体而才为用,若不足于才,当先研精推求乎其识。人惟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安望其敷而出之为才乎!文章之能事,实始乎此。今夫诗,彼无识者,既不能知古来作者之意,并不自知其何所兴感、触发而为诗。或亦闻古今诗家之论,所谓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语,不过影响于耳,含糊于心,附会于口;而眼光从无着处,腕力从无措处。即历代之诗陈于前,何所抉择?何所适从?人言是,则是之;人言非,则非之。夫非必谓人言之不可凭也;而彼先不能得我心之是非而是非之,又安能知人言之是非而是非之也!”“惟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且夫胸中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而亦无益,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日多,多益为累。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头绪既纷,无从割择,中且馁而胆愈怯,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矜持于铢两尺矱之中,既恐不合于古人,又恐贻讥于今人。如三日新妇,动恐失体。又如跛者登临,举恐失足。文章一道,本摅写挥洒乐事,反若有物焉以桎梏之,无处非碍矣。”(《原诗·内篇下》)叶燮这里论述“识”的重要性,虽然是对诗作者而言的,但对诗歌欣赏者而言,同样是重要的,即在欣赏诗歌时,必须要先对诗歌的特质有所认识。
所谓诗歌的特质,即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指人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形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大的范畴来说,可以是科学的、宗教的、艺术的、实践的等。而从艺术的范畴来说,又可以是音乐艺术的、绘画艺术的、文学艺术的、舞蹈艺术的等,即使从文学艺术角度而言,还可以是小说叙事类的、诗歌散文抒情类的、电影戏剧文本表现类的等。而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只不过是人类众多的掌握世界方式中的一种而已。(www.xing528.com)
诗人用诗歌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是需要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诗人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需要有充沛的感情,需要有敏锐的发现美的透视力,需要有优于常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然后在某一个或多个外界因素的强烈刺激下,诗人有了某种顿悟,激情澎湃,不能自已;又在构思、炼意、取象等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的双重作用下,将诗歌孕育成熟;再用诗歌所要求的语言,即外在的物质形态,把诗歌物质地表现出来,使之成为看得见、固定成型的一种物质形态。而这种固定成型的物质形态——诗歌,也就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而把握了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特殊性,对于诗歌的欣赏中的一般规律也就容易理解了。因为,一首好的诗歌作品,必须要能够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时代的本质特征、时代的精神面貌,不仅可以让读者欣赏到美的意境、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表现技巧等,也可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等,更能够使读者于阅读欣赏中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所以说诗歌欣赏不单纯是对诗歌作品的理解、欣赏,还包含着对诗歌作者的认识、理解。而随着这种欣赏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读者还于这一活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情感等,对自身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诗人、诗作、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诗人创作诗歌时是重要的;同样,对读者欣赏诗歌时也是重要的。下面,我们就着重来谈谈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对诗歌略作分析的话,就很容易看出:任何一首诗作都是由情感、意象、认识等内在因素和富有节奏的语言等外在因素所构成的。诗歌作为诗人的创造性思维结出的花朵,也同他的其余认识成果一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因此,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诗歌的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与输出的过程。
按照信息在诗人、诗作和读者间的运动过程,诗的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诗歌信息加工系统(诗人)
诗歌信息贮存系统(诗作)
诗歌信息接收系统(读者)
在这里,信息不只是由加工系统,到贮存系统,再到接收系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接收系统与信息的加工系统之间还存在着强大的反馈;而且这一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作为信息加工系统的诗人随时都可从客观世界里吸取信息;作为信息接收系统的读者也时刻可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诗歌的信息系统可用如下模型来表示。
对诗人、诗作、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分别来展开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