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是表现她后期凄惨生活的代表作。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济南人,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外郎,有文名,只有李清照一个独女。李清照18岁时,与宰相的儿子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二人居济南,志同道合,都爱好金石学和文学,收藏、创作甚丰。宋钦宗靖康二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攻陷北宋首都汴京,灭了北宋,给各阶层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李清照的家庭和生活也由此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也随之南奔。在动乱中,她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死了,这对她无疑是最严重的打击。而她一个人在杭州、金华一带,又遭遇了金兵的侵扰,所积存的金石字画损失将尽,这对她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此后饱经颠沛流离的煎熬,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孀居生活。命运残酷,哀愁绝望,难以言传,这首词就是在这种境况与心情中创作的。
李清照的词,不以辞采取胜,也不以奇峭夺魁,而往往用平实之语,发清新之思。这首词,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秋雨淅沥的黄昏,和她一同愁烦,一同领受孤独凄凉,从而对这位尝尽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的年老无靠的作者产生了深切同情。
首句“寻寻觅觅”,破空而来。找什么呢?为什么要找呢?初读似乎什么也没有点明,但仔细吟读,方觉什么都写出来了。南渡以后,诗人孤独无依,凄苦彷徨,心神不宁,若有所失,于是这里翻翻,那里看看,竭力寻找能够慰藉自己的东西。首句把词人由于遭到一系列灾难和打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怎么也消磨不掉的悲哀,充分地表现出来。她失掉的美好的东西确实太多了,她怎能不思不想,不寻不觅呢?但是,寻来觅去,一无所获,非常失望。次句“冷冷清清”,即写这令人失望的结果。它是状环境的:时已秋天,气候转冷,看室内和四周,别无长物,更无亲人,只有死一般的萧条寂静;也暗示词人的心境:一个人索漠寡居,形影相吊,欲寻慰藉而不得。词人不禁身寒齿冷,加深了悲凉的情绪。第三句承此而下:“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纯粹的内心感受。国家、家庭、丈夫等等,什么都没有了,怎么找也找不回来了。回忆过去,看看现在,想想将来,一切凄凉、惨痛、悲戚一齐涌上她的心头。在这三句词里,连用14个叠字,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神态刻画了出来。14个字,字字有力,字字有神,字字有情,虽用浅近的字眼,却给人以骨肉均匀,操纵自如之感。14个字,字字深加锤炼,字字敲打得响。这14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清,沉痛与心酸。总之,开头这三句14个叠字,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的基调,渲染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接下来又分三层描述忧伤的情景。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一句,是一层。这一句说气候一会儿回暖,一会儿变冷,身体难以适应,很难调养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是进一步点破上句“最难将息”的立足点,引申“最难将息”的内涵。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似滔滔江水;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似永远割不断的流水。一位国破家亡、孤苦伶仃的女诗人,在悲凉的秋夜,面对阵阵寒风,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消除她心头不断袭来的凄凉的忧思。这都是意在言外之笔。词人感到“难将息”,并非真的由于天气不好,而是由于命运的残酷,内心的哀愁,情绪坏到了极点;词人喝酒,也不是为了抵风御寒,而是为了浇胸中块垒。然而,她胸中块垒太厚,愁苦太深,无法释去,“举杯消愁愁更愁”。因此,所谓“乍暖还寒”,所谓酒太淡太少,风太急太无情,实是一种极委婉的说法。在情感上,它们是与上面三句14个叠字一脉相承的,是寻寻觅觅的继续。在这里,诗人不像上文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虚写实,使行文更见腾挪。(www.xing528.com)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将笔宕开:正在诗人寻找寄托,愁绪难消的时刻,一群征雁,掠过天空,诗人仔细看去,原来是以前在家乡的老相识。这似乎给孤零零的诗人和死寂的气氛带来了一点生机,使她感到惊喜。其实不然,因为这素有“信使”美名的鸿雁,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就匆匆地飞过去了。亲人、故国依然毫无消息,这反倒使诗人格外伤心起来:早年,不就是你这可爱的信使,给我带来许多佳音,又带去许多思念的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是叫人多么心醉,而又回味无穷的岁月啊!而如今,再也没有谁给自己捎信来,自己也无需捎信到哪里去了。此心此情,令人心碎!这不只是女诗人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广大妇女在离乱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这种触景生情所引起的心酸,当然更令人难以自制了。她内心用尽各种方法想抵御悲哀的侵袭,而外界的力量又是如此不可抗拒地把她围困在这悲哀之中。在这内心与外界的抗争之中,作者的笔一层更进一层地把她的心帘一道道拉开,在景与情的对比中,一浪高于一浪地把她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而读者的心也仿佛沿着这字字行行一步步地进入她的悲哀之宫,感受她所感受的一切:这里面有的不仅仅是哀愁,而是比哀愁更多的令人难受的凄婉;里面仿佛没有眼泪,却有更多的酸液苦汁。
在上半阕词中,作者以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但是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所感受到的不幸是那么深刻,因此,作者的笔也就无法在此停顿。于是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无人摘取黄花之伤感。视觉由上片仰视雁飞,自然转移到俯视遍地堆积的凋谢的菊花,如今又有谁为她采摘戴在她头上呢?于是,往日与丈夫共赏菊花的幸福情景自然浮现在眼前。这几句情景交融的文字,包含着多少甜蜜的回忆,显示出诗人细心的观察,特有的敏感而多愁善感的性格。这里的憔悴蔫损的黄花,也就是作者的自身象征。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李清照很喜欢以黄花自比,如她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以在西风中抖颤的黄花的玲珑幽雅比喻自己的姿质,更以它凌风傲霜的风骨象征自己的节操,以它的命运暗示自己的遭遇,给人一种悲怆的美感:天寒难养,急风欺人;旧时相识的鸿雁也好,眼前所见的菊花也好,无不令人伤心。此情此景,诗人真是度日如年,感到时间,实在是凝固而无情了。因此,词接下去写道:“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白天是太长了,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窗前,可怎么能熬到天黑呢?黄昏尚且难熬,那漫漫的长夜又将怎样度过呢?一种难言的愁苦蕴藏在这凝练质朴的语言之中,耐人寻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把词意再推进一层,即使推到黄昏,也只有更添愁意,令人难堪: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树,天又下着毛毛细雨,桐叶簌簌,秋雨滴滴,都在心头。这里借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夜落时”之意,把诗人“冷冷清清”的感觉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更加形象地渲染出来。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凄凉的声音。这声音,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则不但滴向耳里,而且滴向心头。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而更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而无情的风雨吹打在她的心上。读到这里,竟连读者的心也不禁暗暗自问了:她将如何支持下去呢?这位年老无依的女诗人能经受得了这一冷酷无情的现实折磨吗?这“点点滴滴”,在行文上又一次运用了叠字。同篇首一样,这里的叠字也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的痕迹。
写到这里,诗人感到自己精神上的痛苦已经到了不可名状、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在词的最后,她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境况,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够包括得了的哟!这一句总括了全篇,点明了题旨。词人所遭遇到的一切,词人的心境感受,确实是不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的。她蒙受的,不是某种微小的暂时的灾难,而是国破、家亡、夫死的大祸,是一种无处诉说也永远诉说不完的深哀剧痛。词这样结束,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表现在这首词里的,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了千百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凄酸程度。全词一泻而下,不留一点停顿的痕迹。四个反问句,不仅加深了作品的感情深度,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傲世不屈的气质。读完这首词,那凄风苦雨的秋景和难以言传的内心酸痛,还深深地萦回在读者的脑际,仿佛竟连读者的心也感到茫然和空寂,心神无主地要“寻寻觅觅”起来。
199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