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能否取得经济竞争的成功。众所周知,在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在科学技术竞争的背后则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说,一国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对经济竞争的成功具有根本的意义。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成员的素质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而要达到人的现代化,就必须把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目前我国有文盲、半文盲1.8亿人,由于人口质量的低水平,造成劳动力资源质量的低水平。所以,中国要想在21世纪立足于世界之林,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大文章。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高度文明的社会,因而,21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型的人才。据美国未来学会发表的题为《为在21世纪取得成功,学生们必须知道什么》的特别报告中强调说,下个世纪需要的是全面改革的新型人才,并呼吁学校和家长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该报告认为,适合新世纪的人才应当具有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
在知识能力方面专家们指出,21世纪的人才除了应掌握读写本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学科,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应学习并掌握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如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懂得数据的采样、抽样和处理,会使用电脑等,同时,学生们还必须对本国及世界的历史现状和地理情况有所了解,并掌握若干门外语。
个人能力则是指学生们应当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具备独立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自律意识,有责任感、道德标准和个人目标;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国民能力是指学生们应理解多种文化,理解并尊重与己不同的宗教、风俗和道德观;具备解决冲突和协商对话的技巧;对自己的行为应高度负责。
要达到上述要求以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向21世纪,必须从改革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观念,要从现在的“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解放出来,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向培养全面型、实用型人才方面发展,从而改变现在的单一型人才,即除了上大学就没有其他出路的状况;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转向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动手的空间,借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我国传统的教育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上大学。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家长和老师灌输的便是“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因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的、教师所教的,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来进行的。因此,学校从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都是为着“应试教育”而设的,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等则全都可以忽略。这种忽略学生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常常可从报纸上看到,生活中听到,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极端个人主义主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的私欲铤而走险,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等等。
因此说,现在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个观念是极其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在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
有人戏言: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有人反击:中国啥都不缺,就是缺人才。
一位外国学者几年前断言,中国虽有十亿多人口,但多是消费性人口,真正的经济人口只有一个亿。这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上海是我国城市中人口素质最高的城市。然而,上海市25岁以上的人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3.7%,其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1.9%、日本的14.3%,还低于菲律宾的15.2%和韩国的8.9%。另外,上海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初级职称的占到56%。上海尚且如此,全国其他省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固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大多数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了挣钱,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放弃学习替自己赚钱,但更直接的原因与我们的教育有无关系呢?教育战线出现的乱收费现象、体罚学生的事件、教师没有责任感等难道不该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吗?现在的“高智商、低能儿”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不该给教育战线敲响警钟吗?诸如此类,都说明中国要在21世纪有一席之地,缺的是人才。而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大战中,我们处于劣势、危机四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鼓励出国留学成为我国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0万,在数量和专业上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0万留学人员中只有7万余人学成回国。大批人才则流失国外。据报载,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19个部主任中,有12个来自中国;美国著名大学中有三分之一的系主任是华人或华裔;美国机械工程学会12个分会会长是炎黄子孙;美国数学应用学会,主席、副主席都是华人;美国物理学界的领衔人物,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等,都来自中国这块古老的黄土地;全美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约12万人,其中中国血统的就有3万名。现如今,中国的人才几乎遍及世界各国,人才的流失实在是触目惊心!而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又在哪里呢?难道不值得深思吗?(www.xing528.com)
学术界的青黄不接现象严重。这几年教授级的研究人员一个接一个开始退休。在清华大学,1992年一年就退休教授36名,副教授79名。根据中国科学院1994年统计,科学院系统的高级研究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到2000年,正好超过一个敏感数字60岁。据透露,1993年全国高校的近两万名教授中,年龄在61岁以上者有近7000名,57~60岁者有近8000人,二者相加共占总数的78.4%。本世纪末,这部分人也将退出工作岗位。虽说我们在现代科学史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是,直到现在,科技界重大成果的获得者和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仍然以老科学家、老学者为主。据调查,在国内744名学科带头人中,56岁以上的占61.5%;51岁到55岁的占28.4%;50岁以下的只占10.1%。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则属凤毛麟角。据对国家教委属高校3700名学科带头人统计,其中56岁以上的占67.4%,51~55岁的占27.6%,50岁以下的仅占5%。这说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退休的浪潮正在汹涌来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退休浪潮,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的匮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我们现行的这种传统的重演绎、推理,对归纳、分析、渗透、综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长期以来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又过于强调系统、完整,很少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余地的做法是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21世纪的需求的。因此,面对21世纪最缺人才的现状,对教育进行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而教改首要的任务则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三、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已是社会公认的培养青少年成才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素质教育是三者的核心要素和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培养孩子成才过程中,离开“三教”统一不行,抛开或偏离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也必将导致教育的失败。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在推行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教育,它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文化知识的应试为目标,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这种僵化的教学体制,并通过“应试升学”这一机制来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它以升学率论教育的成败,使学生、教师、学校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升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办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整个教育活动从内容到手段、形式等方面都受到极大限制而显得十分贫乏,因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因应试教育往往偏重智育,忽视其他,重视智育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内容唯考是从;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又唯分数是问;在教法上则搞题海战术。这种违犯教育规律不科学的做法,不仅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堵塞开启智力的闸门,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多,缺乏自学能力,不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更不能适应走向社会后,大范围的择业发展,也就谈不上在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中立足。严格说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只有靠切实地对全体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来培养。
要改变教育的现状,使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也绝非朝夕既成,需上下同心,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从思想上区分两种教育于国于民的利弊,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及其内涵。素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情操、意志、心理、知识、智能、体能乃至个性诸多方面整体的、统一的、全面的基本教育。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社会化,它和应试教育的非实用性和明显的功利性的品质,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也是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的变革。它要求教育尽快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然而,在当前,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重智轻德、育人不育德的思想和观念在社会和教育界根深蒂固,并已形成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而且,据1996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3.3亿个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已占有20.72%。现在应试教育的滚滚潮流迫使家庭教育也卷入这一漩涡。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驱使下,辅导孩子学习,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家庭练习,请家庭教师,假期和假日的众多补习班、强化班,音乐、美术等大量的技能训练等,占据了孩子已经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家长自觉不自觉地互相攀比家庭智力投资的多寡,而这种努力,又转化为日益上涨的期望值,并急切地希望所有的投资(物质的、情感的等),都能尽快地得到效益上的回报。而教育效益的滞后性无情地给家长的热情泼了冷水,使疲于奔命的孩子们大受其害。同时孩子在家庭中过分地被照顾、呵护、溺爱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多孩子的心理年龄和社会适应性远远地落后于他们的生理年龄。
重智力开发,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严重地存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错误地认为就是智力开发。2至3岁的孩子就要识多少汉字,背多少唐诗;6岁要求广泛阅读,说两门外语等。这种掠夺性的早期开发,往往是摧残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孩子最初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有很多家长对于一些像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做家务、小制作、与伙伴交往、独立处理一些问题等,以及能够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活动都往往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去做,而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只注重学生的分数高低,是否能考上大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一味地“满堂灌”等,这种重智力开发轻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孩子的全面发展出现偏差。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尽快地把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头等大事。
其次,在具体培养上,教育者(教师、家长)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能简单地视作是被塑造的个体。当前做父母的,尤其不要一味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理想愿望的载体,寄予很高的期望值,切不可无视现实或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带来不应有的苦恼。因而在教育思路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美国的做法:在美国上学是自由式的,你不会有太大的考试压力,学生也极少把作业带回家。在美国大学里,学生就是顾客就是上帝,教授并不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美国的小学生早上9点前到学校,下午3点钟就回家了,在课堂上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其中还有一半时间是作课堂游戏——通过游戏这种令儿童喜欢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一些知识,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就用电脑做完了。一年级的学生就会用电脑做生日贺卡,知识面也相当宽。而我们中国,一个小学生一天要在课堂上坐七八节课,中午和下午放学都要带回一大堆作业,有些家长还给学生加码学这学那,一个几岁的小娃娃从早上爬起来一直要忙到上床睡觉,这哪里符合儿童的天性!难怪有人说:美国的孩子是在游戏中长大的,中国的孩子是在教育中长大的。
再有,美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他们认为想象力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人人都要上讲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同时又互相受到启发,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大家在一起撞击思想就能产生灵感的火花,就能养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活跃思维。美国学生心目中没有“害羞”二字。一个博士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一个连中学生也懂的问题,别人也不会笑话。对同一个问题,无论是考试还是提问,教师很少拿出一个标准答案来框定谁对谁错,而允许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所以在美国有一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因此,在美国,说某人有想象力,这是最好的赞赏;说某人缺乏想象力则意味此人能力一般。同时,在美国,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只要努力。”教师也会对每个学生说:“你很棒。”因此美国人的自信,从小就树立了。而我们传统的教育思路可以说是扼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就拿我国千余年来沿袭下来的国人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赞词“乖孩子”来讲,实际上就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教育思路和模式。
从孩子呱呱落地还不懂话语涵义时,“乖乖”就挂在了母亲嘴边,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中学,“乖孩子”也一直是老师评价孩子的重要尺度。上课不准搞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手要背到后面等等,这些规矩对于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乖”的标准一旦绝对化、扩大化,就成了问题。中国人喜静不喜动,大人自己不爱动,也不希望孩子动,这对于天性活泼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有害无益的禁锢。喜静不喜动这一成人世界的性格旨趣,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传输。如我们的许多家庭都有旧钟表之类的东西,但只有少数孩子才有幸被允许拆卸玩耍,多数家庭则宁可东西在那搁着、锈蚀,最后扔掉,也舍不得或想不起来让孩子去玩一玩拆卸组装的游戏。说起来理由很好笑,有的家长说一旦让他拆开了头,见什么拆什么还得了!本来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课,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但每当教师希望同学上讲台亲手做做实验时,同学并不像老师期待的那样踊跃,青春期的害羞固然是个原因,但从小很少得到动手精神与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孩子们怯于动手恐怕也是原因之一。于是,教师只好自己动手唱起了“独角戏”,这无疑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尝试动手的机会。同时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也没有给学生创造出一个鼓励独立思考、鼓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许多陈旧无用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智力、精力的浪费。因为人的大脑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说上下五千年,就是今天某一小时之内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事情,一个人的大脑一辈子也记不完。因此,我们的传统教育思路应该进行改革。
再次,在整体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教育部门应制订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这种切实的社会性的教育改革实践。做家长的也要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联系,密切配合,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智育,不是一概地取消必要的考试,不要成绩,而是对学习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将会证明,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广大青少年在身心方面将会健康的发展,在聪明才智方面也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无疑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跨世纪德才兼备的人才。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改必须要面向21世纪,因为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显然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应该更新、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进步着的社会需求。
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