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小说创作:探索冒险、破坏与前驱

浙江小说创作:探索冒险、破坏与前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冒险者、破坏者、前驱者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的一股文艺思潮。其显著标志有二:一是鲁迅,二是郁达夫。前者的贡献主要是译介,后者的贡献主要是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故曰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感悟,便催生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两大阵营,后人将前者称为消极浪漫主义,将后者称为积极浪漫主义。

浙江小说创作:探索冒险、破坏与前驱

二 冒险者、破坏者、前驱者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的一股文艺思潮。

在欧洲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启蒙理想破灭和法国大革命后的动荡局势所引发的不满和失望在文学上的反映。受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卢梭的《新爱洛依斯》等浪漫主义先驱者作品的启迪,以及感伤主义文学的浸润,浪漫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势不两立,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尽管从时间上看,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坛来去匆匆,只有几十年的光景,与现实主义的深入性和持久性相比,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这股以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浪潮,却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日后在欧洲文坛大放异彩的很多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家,最初都是从浪漫主义起步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如同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也是在20世纪初漂洋过海,经主要包括浙江作家在内的一代先驱者的努力,落户到中国文学的土壤之上的。在中国文学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中,浙江作家一如既往地走在了前列。其显著标志有二:一是鲁迅,二是郁达夫。前者的贡献主要是译介,后者的贡献主要是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

1907年,鲁迅在东京完成了他第一篇评介外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 ,首次向国人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浪漫主义作家和作品。文章通过对19世纪初期欧洲浪漫主义诗人与中国诗人的比较,发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呐喊, “为晨光熹微的中国比较文学带来了黎明, ”“宣告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已降临于世。 ”[35]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指出: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非然者,口舌一结,众语俱沦,沉默之来,倍于前此。盖魂意方梦,何能有言?即震于外缘,强自扬厉,不惟不大,徒增欷耳。故曰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

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因即动于怀古。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36]

那么,什么是鲁迅所言的“摩罗诗派”呢?说白了,就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一批欧洲浪漫主义诗人。 “摩罗诗派”也叫“恶魔诗派” ,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骚赛在攻击谩骂拜伦和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时所使用的贬义用语。他在文章中称拜伦是“诗歌中的恶魔派” ,而鲁迅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这些被诬蔑为“恶魔”的诗人身上看到了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时代意义,并勇敢地宣称: “恶魔者,说真理者也。 ”[37]鲁迅指出:“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但,人本以目裴伦。[38]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牙利)文士。 ”[39]鲁迅认为,虽然这些诗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 ,但他们“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 ”[40]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先后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瓦斯基、克拉辛斯基、裴多菲共8位浪漫主义诗人。另外,弥尔顿、歌德、彭斯、济慈、爱伦德、柯尔纳、果戈理等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也出现在这篇文章当中。在一一介绍了这些“摩罗诗人” 、 “国民诗人” 、 “报复诗人” 、 “爱国诗人”和“异族压迫之下的时候的诗人”及其作品的同时,鲁迅热情赞扬他们“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 ”[41]

在所介绍的“摩罗诗人”中,鲁迅歌颂拜伦的自由和反抗精神,称拜伦“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 ”[42]赞美雪莱的对正义、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称雪莱为“精神界之战士。 ”[43]称颂拜伦与雪莱“转战反抗, ”“其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 ”[44]此外,鲁迅还称“俄自有普式庚[45],文界始独立。 ”[46]叹莱蒙托夫“奋战力拒,不稍退转。 ”[47]在此基础上,鲁迅还分析了拜伦对欧洲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认为“余波流衍,入俄则起国民诗人普式庚,至波阑[48]则作报复诗人密克威支[49],入匈加利[50]则觉爱国诗人裴彖飞[51];其他宗徒,不胜具道。 ”[52]并高度评价裴多菲“所作率纵言自由,诞放激烈。 ”[53]

鲁迅在向国人介绍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将摩罗诗人与中国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他既肯定了屈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的斗争精神,又批评屈原的作品“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而未能见。 ”[54]正由于此,鲁迅才大胆地发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呼吁,以此促进国人的觉醒,促进中国文学的觉醒。

《摩罗诗力说》既是鲁迅第一篇,也是中国第一篇以较大规模和篇幅,系统介绍和引进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20世纪中国乃至浙江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乃至浙江作家走向世界,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时至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摩罗诗力说》影响犹在,魅力犹在,对于我们研究浙江作家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以及浪漫主义对浙江小说创作的影响,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和启迪意义。

一切诚如鲁迅所言,他所介绍的欧洲浪漫主义诗人,均“立意在反抗” 。在浪漫主义思潮中,由于作家的情怀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同为对现实不满,有人就怀念过去,把理想寄托在逝去的岁月中;有人则憧憬远方,将理想寄托在未来的希望中。同为对现状感到失望,有人就逃避现实,在对往昔的留恋中打发日子;有人则勇敢地面对现实,试图通过对现实的反抗和破坏,建设一个理想的新世界。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感悟,便催生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两大阵营,后人将前者称为消极浪漫主义,将后者称为积极浪漫主义。从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可以看到,他选择的显然是以反抗为宗旨的积极浪漫主义。而这一选择,也在郁达夫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回应。

如果说鲁迅接受浪漫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摩罗诗力说》的话,那么郁达夫接受浪漫主义的主要载体就是与文学研究会同一年成立的创造社。作为创造社的主力成员,郁达夫在接受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日本私小说和德国作家施笃姆影响的同时,发表了《怎样叫做世纪末文学思潮? 》 、 《文学概说》 、 《“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 、 《艺术与国家》等一系列文章,不但向中国文学界广泛介绍了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而且深刻阐述了自己对浪漫主义的独特理解:

青年期的生活力的暴涨,每有不受理知的或意志的制御之势。所以过去的荣华,当然不能满足他的梦想,就是目前的现实,也觉得丑陋难堪。他所期望的,只是未来的理想。这理想的实现,由生活力旺盛的青年看来,原甚易易。所以他对于过去,取的是遗忘的态度,对于现在,取的是破坏的态度,对于将来,取的是猛进的态度。这一种倾向的内容,大抵是情热的、空想的、传奇的、破坏的。这一种倾向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浪漫主义(romanticism)。[55]

浪漫主义文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强烈的主观性,既发现自我、抒发自我、表现自我、强调自我。为了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浪漫主义作家们往往将精神生活看得高于一切,把精神世界作为自己孤寂灵魂的避难所,因而在艺术创作中就把主观情感的宣泄和对作家个人主观世界的感受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郁达夫则强调: “五四”运动,在文学上促生的新意义,是自我的发见。 … …自我发见之后,文学的范围就扩大,文学的内容和思想,自然也就丰富起来了。北欧的伊孛生,[56]中欧尼采,美国的霍脱曼,[57]俄国的十九世纪诸作家的作品,在这时候,方在中国下了根,结了实。 ”[58]这与西方浪漫主义者的文学主张几乎如出一辙。

在欧洲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掘墓人而登上文坛的。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对传统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动,对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大胆追求,使浪漫主义一经诞生,便以偶像的破坏者大喊大叫出现在欧洲舞台上。郁达夫指出: “真正的艺术家,是非忠于艺术冲动的人不可的。若有阻碍这艺术的冲动,不能使它完全表现的时候,不问在前头的是几千年传来的道德,或几万人遵守的法则,艺术家应该勇往直前,一一打破,才能说尽了他的天职。所以人家说:艺术家是灵魂的冒险者,是偶像的破坏者,是开路的前驱者。 ”[59]这又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气势同曲同工。

大自然的歌颂,对都市文明的鞭挞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由于对现实感到失望,由于对城市文明感到厌倦,浪漫主义作家们纷纷响应卢梭的“回到自然”的口号,倾情描摹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试图用大自然的美抵制都市文明的丑。郁达夫指出: “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真字上,是古今中外一例通称的。无论是文学,美术,或音乐,当堕入衰运,流于淫靡的时期,对此下一棒喝的就是‘归向自然’ , ‘回到天真’上去的一个标语。大凡艺术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 ”[60]这与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的追求完全吻合。在《〈创造日〉宣言》中,郁达夫宣称:

我们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我们更想以唯真唯美的精神来创作文学和介绍文学。… …我们这一栏是世界人类共有的田园,无论何人,只须有真诚的精神和美善的心意,都可以自由来开垦。[61](www.xing528.com)

在郁达夫的浪漫主义世界中,与西方作家在个人情感上最为接近的就是法国18世纪启蒙作家、享有“浪漫主义先驱”美誉的卢梭(又译卢骚)。郁达夫不但撰写过《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 、 《卢骚传》和《关于卢骚》等文章,还翻译过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沉思》 。

在《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一文中,郁达夫写道:

卢骚的创作,在估量卢骚的伟大上,本不十分重要,因为他在思想上,已经集了众人的大成,掀起了惊天的波浪,立下了庄严远大的金字塔了。但他在文学上,也促成了浪漫运动,开发了自然的美,留下了一个文学史上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62]

在《卢骚传》的结尾处,郁达夫写道:

真理的战士,自然的骄子,从此长逝了。虽则法国大革命之后,把他的主张来实行,把他的死灰来祭奠,然而一生的不遇,却弄得他死因都不能明白。

… …他的精神,到现在还没有死,他的影响,笼罩下了浪漫运动的全部,… …[63]

卢梭的文学旅途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佳作,其中不乏《新爱洛依丝》 、《爱弥儿》 、 《忏悔录》等精品。那么,这位饱经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生,且充满感伤情怀的天才作家究竟在哪些地方,或曰哪部作品影响了郁达夫的精神气质及其文学实践呢?

也是在《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这篇文章,郁达夫写道:

以雄伟的文字,和特创的作风,像这样赤裸裸的将自己的恶德丑行暴露出来的作品,的确是如他在头一章里所说的一样,实在是空前绝后的大计划。尤其是前六卷的牧歌式的描写和自然界的观察,使人读了,没有一个不会被他所迷,也没有一个不会和他起共感的悲欢的。[64]

这部使郁达夫着迷的、令他情不自禁地与卢梭共感悲欢的作品就是《忏悔录》 。换言之,是《忏悔录》影响了郁达夫,影响了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而正是接受了《忏悔录》的影响后所创作的小说,才为郁达夫赢得了“中国的卢骚”[65]桂冠。因为大胆的袒露心扉、尽情抒发个人情感、用优美的文笔描摹大自然等特征,并非属于卢梭一人,而是欧洲浪漫主义作家共有的艺术追求。而只有在阅读了卢梭的《忏悔录》再走进郁达夫的小说世界后,我们方可寻觅到卢梭的影响痕迹。

《忏悔录》是卢梭的一部自传体作品,是卢梭后期创作的一部杰作。多少年来,这部洋溢着感伤情怀的自传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主要归功于它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 ”[66]在悲惨的晚年生活中,在残酷的迫害下,在敌人的四面进攻下,在谴责、诋毁和中伤的层层包围下,卢梭将一生的心酸集于笔端,开篇就宣称“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为此,他大声地向周围的伪善和黑暗发出挑战: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 “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 …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 … …请你把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 …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 ‘我比这个人好! ’”[67]

正是出于这种坦率和真诚,卢梭在《忏悔录》中将自己一生最为隐秘的心灵世界统统公诸于世:他的家庭,他的出身,他的父母,他的出生,他的成长,他的早熟,他的青春期,他学徒时染上的贪婪、隐瞒、作假、撒谎和偷窃等恶习,乃至对华伦夫人的复杂情感等不加任何掩饰地袒露在众人眼前。应当说,没有一定的勇气,没有敢于解剖自己的自知之明,是没有人有胆量这么做的。因此卢梭才宣称这是“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 ”[68]

卢梭在《忏悔录》这部自传体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胆和率真,在郁达夫的创作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他以卢梭《忏悔录》式的率真敞裸胸襟,心灵之河决堤而追,任意东西。 ”[69]尽管作家曾提醒过读者,他小说中的人物事迹,都是虚拟的,请大家不要误会,[70]但读者们依旧从他的小说中,从其笔下的人物命运中清晰地看到了郁达夫的身影。 《沉沦》中“他”的孤独症,在日本女人面前的羞涩和自卑,对异性之爱的渴求,以及手淫和嫖妓等,都被毫无遮拦地暴露出来。这种对“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对那代人苦闷的描写,以及对“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71]的展示,无一不激荡着卢梭的回音。如果说《忏悔录》仅仅是一部自传的话,那么郁达夫的小说则几乎都是他的“自叙传” ;如果说卢梭仅仅通过《忏悔录》一部作品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大白于天下的话,那么郁达夫则在包括《沉沦》 、 《南迁》 、 《青烟》 、 《茫茫夜》 、 《茑萝行》 、 《烟影》等多部小说中将自己内心底处最隐秘的东西袒露给世人。

作为一个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和主张“返回自然”的作家,卢梭在《忏悔录》中,一边叙述自己的人生旅程,一边将他的人生脚步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了、影响了郁达夫。他赞叹道:

自然的描写,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乡村、深林、田园、草舍、溪流、湖泊、山路、深渊、绝壑,甚而至于朝日、斜阳、行云、飞鸟、花草,等等,凡可以增加自然的美,表现自然的意的东西,在《忏悔录》里没有一处不写到,大自然的秘密,差不多被他阐发尽了。他的留给后世的文学上的最大的影响,也可以说就是在这自然发见的一点上。[72]

谈起对大自然景物的描摹,出生和成长于锦绣江南大地的郁达夫非但毫不逊色,而且驾轻就熟。他不但从小就迷恋家乡的湖光山色,而且每每在抑郁孤独之时,便向大自然寻求安慰,将大自然作为自己心灵上避风的港湾。 《沉沦》中的“他”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仰望苍穹,不禁自言自语: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 … …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月,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 …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吧。 ”[73]

读罢郁达夫的小说,我们会每每发现他的笔下不乏秀丽的自然风光。这其中,既有“涌了半弓明月,浮着万叠银波,不声不响,在浓淡相间的两岸山中,往东流去的”[74]富春江,也有“具有南欧海岸的性质,能使旅客忘记他是身在异乡”[75]的日本海滨;既有“春秋雨霁,绿水粼粼”[76]的北京护城河,也有“四面的同蜂衙似的嘈杂的人声、脚步声、车铃声”[77]的上海街道;既有充盈着“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78]的杭州龙井狮峰,又有“洒满了那一块空地,把世界的物体都净化了”[79]的银灰色的月光。这种将人物的脚步和命运融为一体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既有卢梭影响的踪迹,也有郁达夫将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进行本土化的实践。

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与郭沫若和成仿吾构成了支撑创造社的“一尊圆鼎的三只脚” ,[80]无论对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坛的广泛传播,还是对中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建构,抑或是对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等,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度开掘,记载下了‘五四’时代人性觉醒的历史。他的浪漫抒情的风格直接影响了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开创了小说艺术的一个流派,其余波至今犹在。 ”[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