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学史:元明清时期的赋

中国分体学史:元明清时期的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赋的复古期——元明清正因为赋的体式演变到了宋代已经完成,使元、明、清三代作者在这方面失去了再创造的空间,全面复古,学习、效仿前人在各体赋中的创作经验,才成了这一时期赋家别无选择的创作道路。在元代,复古的重点在于复兴先秦两汉的古赋,其中包括古文体、骚体和诗体。接着就废除科举,后来虽然恢复,但试赋的形式不取唐宋律体,而取先秦两汉的古体,这就奠定了元代开始步入辞赋创作复古期的基调。

中国分体学史:元明清时期的赋

第五章 赋的复古期——元明清

正因为赋的体式演变到了宋代已经完成,使元、明、清三代作者在这方面失去了再创造的空间,全面复古,学习、效仿前人在各体赋中的创作经验,才成了这一时期赋家别无选择的创作道路。

具体地说,这三个朝代辞赋创作复古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在元代,复古的重点在于复兴先秦两汉的古赋,其中包括古文体、骚体和诗体。这一取向,可以从元人祝尧《古赋辨体》对六朝骈体、唐宋律体和新文体的批评和排斥中明显看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元世祖忽必烈定鼎中原,对“汉人惟务课赋吟诗”(《续通鉴·元纪上》)很不以为然。接着就废除科举,后来虽然恢复,但试赋的形式不取唐宋律体,而取先秦两汉的古体,这就奠定了元代开始步入辞赋创作复古期的基调。其次,汉族文人在元代社会地位低下,在仕进无望的情况下不是闭门读书坚守节操,就是退隐江湖混迹市井,但心有愤懑要舒泄,于是主情的骚体便成了理想的选择,而主理的新文体自然难以立足,这也是文学创作中否定之否定规律作用的体现。

到了明代,文人的地位虽有所提升,但只在馆阁试赋,而且体无定式,因而律体继元之后仍呈颓势,致使李调元有“八韵之作,歇绝者几四百年”(《赋话》卷六)之叹。而诗文创作依然没有走出元代反思宋人喜欢议论的弊端、追慕唐人注重抒情的老路,前后七子的倡导复古,更使力求越宋追唐、并远溯秦汉成了作家创作的一种思维定式。与此相应,古文体、骚体、诗体的创作继续兴盛,而骈体则受曲文创作崇尚工丽的影响,有一定程度恢复。(www.xing528.com)

清代辞赋和诗、词、文、戏剧小说一样,创作出现了全面复兴。对辞赋复兴最具影响的,是康熙朝“既以五经四子之书擢士于两闱,复以声律鸿丽之章拔才于采署”(王修玉《历朝赋楷》),试赋所用的形式,也恢复了唐宋以来逐渐定型的八韵律体。而且据《清史稿·选举志》载,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外出巡幸,沿途有召试各地献诗赋的士子,并授官或赏赐之事。其中康熙十八年(1679)亲自在体仁阁用赋设试,朱彝尊、潘耒等以布衣入选史馆检讨,更是一种影响极大的号召。它对当时文人的刺激,不会在汉代武、成之世招揽文学侍从之下,因此清代文人作赋蔚然成风。陈元龙编《历代赋汇》收先秦至明赋作(含逸句)共4161篇;而光绪时鸿宝斋主人编《赋海大观》除去明前之作,得清赋达15,000余篇,其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同时,各种体式并存共荣,也是清赋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统的古文体、骚体、诗体、骈体、律体和新文体中,以律体最多,骈体次之,文体和骚体又次之。而律体中又掺入八股文的句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另外,各种有关赋的总集、别集及评论层出不穷。其中评论专著有的倡言古文体(如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有的专论骈体(如孙梅《四六丛话》),有的研治律体(如李调元《赋话》)等,显示了一代作家和研究者全面复古、不拘一格的眼光和胸襟。

由于元、明、清三代是散曲、杂剧、拟话本、白话小说等俗文学空前兴盛的重要时期,作为雅文学的赋自然面临巨大的冲击。即便如此,它还是蹒跚前行,走着自己该走的路。而清代赋的复兴,可以看作是一种落日时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